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油画与中国水墨写意在即时表现和画法方面存在很多共通之处,二者融汇创新,最终生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中国写意油画。中国写意油画面貌多样、各具特色,但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传统思维与写意语言的特征和关于本土化语境的描述。随着对中国写意油画探索的不断深化,人们已从最初对技巧的关注转向了对作品内涵的深度挖掘,使写意油画越来越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应当敢于打破画种界限和艺术观念上的窠臼,在传承与变异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艺术话语和艺术评判标准,这对当下中国写意油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油画直接画法;中国水墨写意;中国写意油画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5.019
油画直接画法与中国水墨写意所共同具有的即时表现特点,为我们探寻一种适合中国传统审美习惯的油画形式,即西方油画的本土化转换,提供了机缘。对于中国传统写意的文化渊源与传承,以及将写意笔墨作为中国油画本土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国内理论界已有研究,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就明确把写意性作为未来中国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接点,提出写意性是推进中国油画深入发展和本土化演进的一条重要思路,从理论上点明了写意性是中国写意油画形成的核心内涵。[1]本文拟从中西绘画相互融合、交汇的技法层面上探究中国写意油画的形成,并对当下写意油画的表现形式与内涵等进行梳理,以期有助于中国写意油画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一、中西绘画技法的融合与变异
不同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与渗透十分重要,西方艺术就曾经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中国绘画和书法的影响,如毕加索和马蒂斯等诸多艺术大师,都从东方艺术中得到过启示。从印象派的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尤如中国绘画的用笔和线条,如印象派著名画家德加能根据形体的起伏画出不同粗细变化的线条,不乏中国水墨写意画笔法那样的简练和流畅。
在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的百余年中,中国油画家就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中西绘画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实现油画本土化的语言转换。由于中国水墨写意画是由画家用画笔直抒胸臆,运笔与用色均要求快速、准确而直指心灵,而西方油画直接画法具有现场快速挥洒、表现自由的特点,使许多喜欢用色彩宣泄情感的中国油画家找到了共鸣,于是,在崇尚写意的中国,油画直接画法的即时表现性备受推崇,遂成为中国油画家抒发情感的主要表现方式。同时,在其油彩的挥洒中不断尝试把传统绘画的写意语言和表现方法融于其中。正是这种表现方式上的契合,使西方油画与中国水墨写意画融汇一体,并最终催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中国写意油画。
从技法上看,油画直接画法与中国水墨写意画的确存在某些共通之处:(1)即时性表现,这是中西绘画最重要的共同点,两种画法都具有直接挥洒、抒发情感的表现特性。(2)油画直接画法的湿画法,其油色流动产生的墨色淋漓与水墨效果接近。(3)擦、干笔法产生的枯笔和飞白,如同水墨皴法。(4)散涂法可以使色彩产生类似晕化的笔墨效果。这些共通之处使两种画法具备了互相融合和转化的条件。
两绘画技法之间也有互补性,如擦和干笔法可增强笔墨的书写趣味和写意性;色块法可强化色彩丰富的表现力和油画的语言特性,避免因简单模仿笔墨效果而造成的色彩贫瘠;平涂法简化明暗层次,平涂的色彩恰好用于表现画面的空白部位。空白和简约是中国画非常重要的一种图式,故在写意油画中经常平涂出大面积的色块,既有空白,也有色彩;厚涂法利用油画颜料堆积成凹凸不平的肌理,因厚重的色层使笔触显得厚实而稚拙,就像使用毛笔侧峰和干墨画出的苍劲线条;而用画刀或笔杆划出不同粗细线条,也与画面的写意性笔调相得益彰,别有情趣。
中国绘画独具韵味的写意笔墨与极具魅力的油画色彩,分别代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故应融合各自特长,将其有机糅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写意油画中最动人心魄和最具艺术魅力的元素组合,这样才能促进艺术的创新发展。毕竟油画与中国画不同,如果过于削弱色彩而强化笔墨,不但导致画面色彩单调,缺乏生机,而且容易出现一种因过于清淡而产生的阴柔之气;反之,如果只注重色彩而缺乏笔墨表现,也难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诗情与意境及水墨特有的清雅与庄重。只有做到色彩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在画面中发挥各自的长处,方可相得益彰,这样的融合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式写意油画的形成便是这种融合的结果。
此外,中国本土民间艺术也可为中国油画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民间美术中独特的图式、造型和艳丽的色彩及其中所蕴含的气韵、意境等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内涵,可为中国写意油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中国写意油画模式探讨的实践
中国写意油画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模式,但不是一种样式或面貌。就内涵而言,不管什么油画样式,只要能够体现中国写意的精神内涵,都属于中国写意油画的范畴。这样,对于各种传统美学的追求,如气韵生动、计白当黑、意境营造和笔墨趣味等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如何在当代油画表现中融会贯通,就显得十分重要。
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审美核心,代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品评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是衡量写意油画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当下中国的写意油画大多属于具象范畴,需要“形”作为表达媒介,并融合主观精神,在塑造形象和景物的过程中,以“不似之似”的客观表现,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这类作品因将具象与写意表现融为一体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拥有众多的油画家队伍和广泛的欣赏者群体,代表了当今中国写意油画的主流。如著名油画家吴冠中、苏天赐、张钦若等,他们对油画色彩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均十分成功,既有传统写意的笔墨韵味,又具有油画语言特性的艺术魅力,很多画面表现了山水情怀和如诗一般的意境。
有的画家着重追求色彩表现,色彩变化丰富、亮丽、明快,对比强烈,充分发挥油画色彩的艺术魅力。但因画家在油画中融入了传统写意的理念和表现方法,故用笔极其洒脱,随意生动,厚涂的笔触苍劲厚重,并加以线条勾勒,所以画面也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和视觉冲击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女画家闫平等。 也有许多画家借鉴传统的山水图式与符号,勾皴、点染并用,色彩淡雅而不失丰富,将西方风景与中国山水意境结合得天衣无缝,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如张冬峰等画家的风景油画。
有的作品则游离于具象、抽象与构成之间,在具象之中融入了抽象的元素,并且极为注重块面之间外形的构成美感,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等因素都结合得十分完美,因此在写意性表现中具有唯美情调的倾向。如俞晓夫、黄菁等画家的油画作品。
还有一些作品完全脱离对形的描绘,走向了纯主观的抽象表现,如赵无极和朱德群等大师的抽象画作品。尽管他们采用的是抽象语言,作品却一样具有浓郁的中国情调和写意韵味。
总之,写意油画可谓面貌多样,各具特色。尽管画家各自选择的切入点和表现风格迥异,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传统思维与写意性语言,亦即有关于中国本土化语境的描述,因此都同属于中国写意油画艺术范畴。
三、中国写意油画发展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写意情结,因而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写意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正是油画为什么在中国会走上写意表现的重要原因。“写意”,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奥义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审美理念。由于先民们受原始宗教中灵魂不死观的影响,在审美观上形成了重神轻形、重质轻文的审美追求。特别是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形神论中的“形尽神不灭”的观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渗透到艺术领域。此后,“中晚唐禅宗的兴盛,又一次深刻地影响了审美理论向‘离形得似’的推进,使审美理论普遍地追求‘写意’和‘传神’,即不注重对象的外在形貌、声色的逼真描绘,而是力求把隐藏在形貌、声色中的内在精神、气韵等本质的东西呈现出来”[2]。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中国各种传统艺术作品都不太注重对象外在形貌的逼真描绘,而是着力于对象内在的精神表现,如绘画、雕塑、园林、戏曲、诗歌等,无不倾向于“写意”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理念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早已凝结为一种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独具风貌的主要特征和文化情结。
油画直接画法虽然具有表现性,但其表现性与中国写意理念却有很大不同。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故传统艺术也倾向于含蓄和委婉,完全有别于西方表现主义激情、冲动和呐喊的表达方式。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人生观的巨大差异形成的,反映在作品中的内涵自然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我们在融合西方艺术语言的同时,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积淀,深刻领悟传统文化和写意精神的深层内涵,才能在作品中凸显本土文化的特征,使作品真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否则,即使拥有很高的表现技艺,甚至画面也具有很强的书写性,也很难从其作品中散发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里特有的清韵与诗性,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写意油画。
任何门类的艺术都不应否认表现技巧的重要性,因为艺术语言所呈现的技艺之美,是提高作品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主要因素,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技巧虽然重要,但终究也只是形而下的“器”,技巧如果不能体现特定文化的内涵与深度,而只是流于程式和表象,那么最多只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而已。因此,写意油画如果不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内涵形而上之“道”,而只是表面的技法融合,那么就不能使作品产生实质性的转变。由此可见,写意油画的形成和发展,除了需要娴熟高超的表现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画家要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艺术家要对本土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才能有针对性地在油画中把握传统写意语言的融入,成就真正具有本土化特征与内涵的写意油画。对此,著名美术评论家尚辉认为:“意象油画的写意精神已无关乎语言和技巧,而是艺术主体才情与学识的影射。”[3]美术史论家曹星原也主张中国油画应成为“有识之画”,认为艺术作品应能体现“中国传统审美观中所强调的超越对物象的辨认,寻求画外之意的作画主旨”。[4]
随着对中国写意油画探索的不断深化,人们已从最初对技巧和形式的关注更多地转向了对作品内涵深度的挖掘和重视,从而促使写意油画越来越具有传统文化的本土韵味。只有让人的主观意识和个人感情在作品中充分发挥,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地沟通人们的心灵,而这些都是艺术家自身学识在作品中的自然显现。具有独特本土文化内涵的作品方可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因此,在程式技法的融合与表现中,关于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关注,都将促使画家在技法表现中融入更多本土文化的内涵与基因,使“器”能够真正地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之“道”,这是形成写意油画模式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应当敢于打破画种界限和艺术观念上的窠臼,在传承与变异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艺术话语和艺术评判标准,这对当下中国写意油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潘公凯.写意性:未来中国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接点[J].中国油画,2005(1):37.
[2] 何庄.尚清审美趣味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1.
[3] 陈平,闫平.当代艺术家闫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46.
[4] 曹星原.有识之画——中国油画的传承于特点[J].美术家通讯,2010(5):40.
[摘 要]油画与中国水墨写意在即时表现和画法方面存在很多共通之处,二者融汇创新,最终生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中国写意油画。中国写意油画面貌多样、各具特色,但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传统思维与写意语言的特征和关于本土化语境的描述。随着对中国写意油画探索的不断深化,人们已从最初对技巧的关注转向了对作品内涵的深度挖掘,使写意油画越来越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应当敢于打破画种界限和艺术观念上的窠臼,在传承与变异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艺术话语和艺术评判标准,这对当下中国写意油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油画直接画法;中国水墨写意;中国写意油画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5.019
油画直接画法与中国水墨写意所共同具有的即时表现特点,为我们探寻一种适合中国传统审美习惯的油画形式,即西方油画的本土化转换,提供了机缘。对于中国传统写意的文化渊源与传承,以及将写意笔墨作为中国油画本土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国内理论界已有研究,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就明确把写意性作为未来中国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接点,提出写意性是推进中国油画深入发展和本土化演进的一条重要思路,从理论上点明了写意性是中国写意油画形成的核心内涵。[1]本文拟从中西绘画相互融合、交汇的技法层面上探究中国写意油画的形成,并对当下写意油画的表现形式与内涵等进行梳理,以期有助于中国写意油画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一、中西绘画技法的融合与变异
不同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与渗透十分重要,西方艺术就曾经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中国绘画和书法的影响,如毕加索和马蒂斯等诸多艺术大师,都从东方艺术中得到过启示。从印象派的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尤如中国绘画的用笔和线条,如印象派著名画家德加能根据形体的起伏画出不同粗细变化的线条,不乏中国水墨写意画笔法那样的简练和流畅。
在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的百余年中,中国油画家就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中西绘画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实现油画本土化的语言转换。由于中国水墨写意画是由画家用画笔直抒胸臆,运笔与用色均要求快速、准确而直指心灵,而西方油画直接画法具有现场快速挥洒、表现自由的特点,使许多喜欢用色彩宣泄情感的中国油画家找到了共鸣,于是,在崇尚写意的中国,油画直接画法的即时表现性备受推崇,遂成为中国油画家抒发情感的主要表现方式。同时,在其油彩的挥洒中不断尝试把传统绘画的写意语言和表现方法融于其中。正是这种表现方式上的契合,使西方油画与中国水墨写意画融汇一体,并最终催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中国写意油画。
从技法上看,油画直接画法与中国水墨写意画的确存在某些共通之处:(1)即时性表现,这是中西绘画最重要的共同点,两种画法都具有直接挥洒、抒发情感的表现特性。(2)油画直接画法的湿画法,其油色流动产生的墨色淋漓与水墨效果接近。(3)擦、干笔法产生的枯笔和飞白,如同水墨皴法。(4)散涂法可以使色彩产生类似晕化的笔墨效果。这些共通之处使两种画法具备了互相融合和转化的条件。
两绘画技法之间也有互补性,如擦和干笔法可增强笔墨的书写趣味和写意性;色块法可强化色彩丰富的表现力和油画的语言特性,避免因简单模仿笔墨效果而造成的色彩贫瘠;平涂法简化明暗层次,平涂的色彩恰好用于表现画面的空白部位。空白和简约是中国画非常重要的一种图式,故在写意油画中经常平涂出大面积的色块,既有空白,也有色彩;厚涂法利用油画颜料堆积成凹凸不平的肌理,因厚重的色层使笔触显得厚实而稚拙,就像使用毛笔侧峰和干墨画出的苍劲线条;而用画刀或笔杆划出不同粗细线条,也与画面的写意性笔调相得益彰,别有情趣。
中国绘画独具韵味的写意笔墨与极具魅力的油画色彩,分别代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故应融合各自特长,将其有机糅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写意油画中最动人心魄和最具艺术魅力的元素组合,这样才能促进艺术的创新发展。毕竟油画与中国画不同,如果过于削弱色彩而强化笔墨,不但导致画面色彩单调,缺乏生机,而且容易出现一种因过于清淡而产生的阴柔之气;反之,如果只注重色彩而缺乏笔墨表现,也难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诗情与意境及水墨特有的清雅与庄重。只有做到色彩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在画面中发挥各自的长处,方可相得益彰,这样的融合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式写意油画的形成便是这种融合的结果。
此外,中国本土民间艺术也可为中国油画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民间美术中独特的图式、造型和艳丽的色彩及其中所蕴含的气韵、意境等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内涵,可为中国写意油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中国写意油画模式探讨的实践
中国写意油画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模式,但不是一种样式或面貌。就内涵而言,不管什么油画样式,只要能够体现中国写意的精神内涵,都属于中国写意油画的范畴。这样,对于各种传统美学的追求,如气韵生动、计白当黑、意境营造和笔墨趣味等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如何在当代油画表现中融会贯通,就显得十分重要。
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审美核心,代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品评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是衡量写意油画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当下中国的写意油画大多属于具象范畴,需要“形”作为表达媒介,并融合主观精神,在塑造形象和景物的过程中,以“不似之似”的客观表现,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这类作品因将具象与写意表现融为一体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拥有众多的油画家队伍和广泛的欣赏者群体,代表了当今中国写意油画的主流。如著名油画家吴冠中、苏天赐、张钦若等,他们对油画色彩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均十分成功,既有传统写意的笔墨韵味,又具有油画语言特性的艺术魅力,很多画面表现了山水情怀和如诗一般的意境。
有的画家着重追求色彩表现,色彩变化丰富、亮丽、明快,对比强烈,充分发挥油画色彩的艺术魅力。但因画家在油画中融入了传统写意的理念和表现方法,故用笔极其洒脱,随意生动,厚涂的笔触苍劲厚重,并加以线条勾勒,所以画面也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和视觉冲击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女画家闫平等。 也有许多画家借鉴传统的山水图式与符号,勾皴、点染并用,色彩淡雅而不失丰富,将西方风景与中国山水意境结合得天衣无缝,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如张冬峰等画家的风景油画。
有的作品则游离于具象、抽象与构成之间,在具象之中融入了抽象的元素,并且极为注重块面之间外形的构成美感,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等因素都结合得十分完美,因此在写意性表现中具有唯美情调的倾向。如俞晓夫、黄菁等画家的油画作品。
还有一些作品完全脱离对形的描绘,走向了纯主观的抽象表现,如赵无极和朱德群等大师的抽象画作品。尽管他们采用的是抽象语言,作品却一样具有浓郁的中国情调和写意韵味。
总之,写意油画可谓面貌多样,各具特色。尽管画家各自选择的切入点和表现风格迥异,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传统思维与写意性语言,亦即有关于中国本土化语境的描述,因此都同属于中国写意油画艺术范畴。
三、中国写意油画发展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写意情结,因而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写意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正是油画为什么在中国会走上写意表现的重要原因。“写意”,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奥义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审美理念。由于先民们受原始宗教中灵魂不死观的影响,在审美观上形成了重神轻形、重质轻文的审美追求。特别是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形神论中的“形尽神不灭”的观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渗透到艺术领域。此后,“中晚唐禅宗的兴盛,又一次深刻地影响了审美理论向‘离形得似’的推进,使审美理论普遍地追求‘写意’和‘传神’,即不注重对象的外在形貌、声色的逼真描绘,而是力求把隐藏在形貌、声色中的内在精神、气韵等本质的东西呈现出来”[2]。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中国各种传统艺术作品都不太注重对象外在形貌的逼真描绘,而是着力于对象内在的精神表现,如绘画、雕塑、园林、戏曲、诗歌等,无不倾向于“写意”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理念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早已凝结为一种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独具风貌的主要特征和文化情结。
油画直接画法虽然具有表现性,但其表现性与中国写意理念却有很大不同。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故传统艺术也倾向于含蓄和委婉,完全有别于西方表现主义激情、冲动和呐喊的表达方式。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人生观的巨大差异形成的,反映在作品中的内涵自然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我们在融合西方艺术语言的同时,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积淀,深刻领悟传统文化和写意精神的深层内涵,才能在作品中凸显本土文化的特征,使作品真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否则,即使拥有很高的表现技艺,甚至画面也具有很强的书写性,也很难从其作品中散发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里特有的清韵与诗性,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写意油画。
任何门类的艺术都不应否认表现技巧的重要性,因为艺术语言所呈现的技艺之美,是提高作品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主要因素,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技巧虽然重要,但终究也只是形而下的“器”,技巧如果不能体现特定文化的内涵与深度,而只是流于程式和表象,那么最多只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而已。因此,写意油画如果不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内涵形而上之“道”,而只是表面的技法融合,那么就不能使作品产生实质性的转变。由此可见,写意油画的形成和发展,除了需要娴熟高超的表现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画家要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艺术家要对本土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才能有针对性地在油画中把握传统写意语言的融入,成就真正具有本土化特征与内涵的写意油画。对此,著名美术评论家尚辉认为:“意象油画的写意精神已无关乎语言和技巧,而是艺术主体才情与学识的影射。”[3]美术史论家曹星原也主张中国油画应成为“有识之画”,认为艺术作品应能体现“中国传统审美观中所强调的超越对物象的辨认,寻求画外之意的作画主旨”。[4]
随着对中国写意油画探索的不断深化,人们已从最初对技巧和形式的关注更多地转向了对作品内涵深度的挖掘和重视,从而促使写意油画越来越具有传统文化的本土韵味。只有让人的主观意识和个人感情在作品中充分发挥,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地沟通人们的心灵,而这些都是艺术家自身学识在作品中的自然显现。具有独特本土文化内涵的作品方可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因此,在程式技法的融合与表现中,关于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关注,都将促使画家在技法表现中融入更多本土文化的内涵与基因,使“器”能够真正地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之“道”,这是形成写意油画模式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应当敢于打破画种界限和艺术观念上的窠臼,在传承与变异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艺术话语和艺术评判标准,这对当下中国写意油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潘公凯.写意性:未来中国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接点[J].中国油画,2005(1):37.
[2] 何庄.尚清审美趣味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1.
[3] 陈平,闫平.当代艺术家闫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46.
[4] 曹星原.有识之画——中国油画的传承于特点[J].美术家通讯,201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