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博厚朴大器成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l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他是书法家,也有人说他是诗人,还有人说他是作家。这些说法都不为过,因为他的人生有那么多的精彩,他的人生始终与艺术为伴。
  他,就是潘大成,一位看上去敦厚、淳朴,却满腹才华的关东汉子。他是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理事,长春市文学社团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人民美术报理事会理事,北京仁和书画院理事。
  多年来,他在公务之余坚持文学创作,已经创作了数百篇(首)散文、诗歌作品,分别发表在《参花》《诗歌月刊》《春风文艺》《作家》《吉林日报》《长春日报》等报刊,有作品入选《吉林省文学作品年选》等选本,诗歌作品多次在“国家公祭日”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和晚会上朗诵。在二○一六年长春市第五届群众诗歌、散文大赛中,他的诗歌作品获得一等奖,书画作品曾入选《长白山书画集》等选集。
  翰墨情深深几许
  潘大成一九六四年十二月生于长春郊区大南乡。读小学三年级时,潘大成迷上了书法。
  喜欢书法的原因很简单,他喜欢父亲的一手好字。因为父亲在他的心中是高大的,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他就立志向父亲学习——要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来。
  小学三年级的潘大成个子不比桌子高多少,而热爱书法的热情却是极高的。放学后,小伙伴们都去玩耍了,潘大成却偷偷拿出父亲的大毛笔“挥毫泼墨”。可是,没有练字的纸张和墨汁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幼小的潘大成拿出用过的算草纸和钢笔水。父亲的字就是字帖,毛笔蘸钢笔水,在算草纸上临摹父亲的字……就这样,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他态度虔诚,开启了向书法进军的梦想。


  少年时期的潘大成只要有时间便沉浸在笔墨之中,探寻书法艺术的无穷乐趣。
  高中毕业后,潘大成考入了河北地质学院。大学三年虽然很少练字,可是,他却懂得了读帖。欧阳询的《九成宫》、王羲之的《兰亭序》……他一遍遍读,反复琢磨,看在眼里,悟在心中。一个个神奇的汉字,在高深莫测的书法艺术中,仿佛插上了美丽的翅膀,飞翔在潘大成的脑海里,伴随着他走过青春岁月。都说练字的收获是通过手而抵达心灵,读帖却是通过眼而记住了字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捕获和锁定了每一个字的形、意、神。
  一九八六年对潘大成来说是难忘的一年,他邂逅了中央美院工笔画家胡勃,向他学习了一个月的山水画。学习时间虽短,却坚定了他追求艺术的决心。
  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在地质部门工作,后几经辗转,调入长春市朝阳区工作。此时他重新燃起了书法梦想。二○○九年春天,潘大成重新提起久违的毛笔,利用业余时间潜心临摹《兰亭序》《十七帖》等楷书字帖,临其形、揣其意、悟其神……努力使得帖帖之意达到烂熟于胸,帖帖之形临得规矩工整。每一笔都是从他的内心出发,每一个字都有他新的感悟。
  二○一○年,潘大成牛刀小试,参加了朝阳区书法展,此次他一鸣惊人,获得了奖项。领导和同事都对他刮目相看:“大成,行啊,还有如此的书法功力!”有了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他对书法艺术更执著了。
  楷书技巧掌握娴熟后,潘大成又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新的目标——研修行草。
  这番转身后,潘大成奋发图强,潜心临摹怀素的草书、孙过庭的书谱……无不达到烂熟于胸。他知道,行草不只是强调速度的快写,线条的飞扬与顿挫,也在于书写者的心绪。而书法在视觉上的巧妙转换,可以与音乐节奏和舞蹈姿态相媲美。行草书法的这片艺术天空极为广阔,而潘大成运用手中的毛笔,在白色的宣纸上纵情挥洒,就犹如草原上驰骋的骏马,真正做到了自由奔放、纵横捭阖。
  在执著追求书法艺术的路上,潘大成逐渐领悟到:一名成熟的书法家,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为此,在潜心临帖的同时,潘大成还在书法理论上下了一番功夫。他用心探求书法与自然、心灵、艺术的关系,用理性的思考审视书法艺术体系和格局,在法度、规范、程序上诠释书道、书法、书艺。久之,历练出他书法作品大气平和的气质。
  幾年来,潘大成多次参加大型书法展,并屡次获奖。成绩的取得和历练提升了他的心境,他时刻告诉自己:写作与做人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与此同时,潘大成积极借助书法这个艺术平台,结识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高人,从他们的字中与心态中,发现及学习优长,力求共同进步。
  多年来,潘大成不管工作多么繁忙,身体多么疲倦,每天都坚持习字一个小时。其实,他的内心也早已设定好了目标:以习字的兴趣带动读书写作,这样不仅陶冶情操,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如金岁月是援藏
  有故事的人生更精彩,潘大成的人生是精彩的,不仅是因为有艺术相伴,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相随,更多的是考验和磨砺。
  二○○二年,受组织委派,潘大成去西藏援疆。美丽的西藏曾是潘大成梦寐以求的地方,而这次被派遣到西藏支援边疆建设,他心中满怀着神圣的使命感。
  现实与想象总有差距,当抵达西藏日喀则市后,海拔高缺氧而引起的高原反应毫不留情地给潘大成作为了“见面礼”。他鼻子流血、头昏脑涨、脸色蜡黄、嘴唇发青……诸多不适折磨着他,睡眠质量下降,整日昏昏沉沉。尽管这样,他也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去完成这一历史性使命。
  潘大成说:“一人援藏,三代人奉献。”这不是夸张,是事实。
  两年多的援藏时间,整个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他妻子一个人身上。妻子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读课外班、洗衣服、做饭,有时还得回农村看望父母。她整天为家里操劳,由于劳累过度几次都病倒了。
  那年春天,妻子骑着自行车前往安达小学给孩子送书的路上,不慎摔倒在路边,造成了右腿踝关节三处骨折。当时只能卧床休息,整个家庭负担又落在年届古稀的岳父、岳母身上。两位老人不仅要照顾妻子,还得照看外孙,接送他上下学,辛苦之状难以言表。后来,潘大成听妻子讲,当时受伤的那条腿一点儿都不能动,开始曾疼得她连续几天都睡不着觉,又看到父母那么大年纪,血压曾上升到二百,还得坚持照看自己和孩子,心里很是难过。那一刻,妻子真想让潘大成回来。可她反过来一想,又怕影响潘大成的援藏工作,因此,就一直隐瞒着。   潘大成是在妻子摔伤一个月之后才得知消息的,他心急如焚,真想一步跨回家去。可他想到援藏项目正处于落实阶段,自己作为计委主任,项目的设计、勘察、预算等前期工作,哪一样也离不开他,自己若真回家了,援藏工作势必受到影响,便决定暂时不回家了。带着内心的愧疚,他给妻子打了电话,并饱含深情地给妻子写了一封长长的信……
  是啊,“男儿立志出乡关”,援藏是工作上的一次选择,更是生命的一次升华。这份工作的重任,这份丈夫的责任,这份男人的使命,他一并担在肩上,义无反顾地行走在为西藏定结县人民生活幸福的路上。
  他在长篇散文《无悔的人生》里这样定位自己的援藏岁月:“有一种生活,会给你带来新奇的感受和深邃的思考,经历之后,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两年多的援藏工作让我经历了这种生活。”
  “在定结县,我们身体的不适几乎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水的沸点只有七十九摄氏度,没有高压锅连方便面都煮不熟,炒菜都是生的,所以做出来的饭菜都不香,很是难吃。由于经常胃胀,我只能吃馒头、花卷等面食。有时胃不舒服,闹得我很难入睡,即使吃了药,也只能做一时的缓解。肠炎也总是发作,每天大便多次。由于身体不好总是晕车,几乎每次出行都是呕吐不止,胃肠里翻江倒海。我们初到定结时感到呼吸困难,即使躺在床上,也有负重前行的感觉。曾连续几天都睡不着觉,实在难以入睡时就靠安定片催眠。进入十月份,由于气温降低,植被减少,空气含氧量还不到平原的百分之四十,我们感到又进入了高原的第二个反应期。即使在院内散步,也犹如小跑一样。当时我看见裴中瘦了,变得非常苗条;国成的脸肿了,说话张不开嘴;张峰的嘴裂了,吃饭都很难受。其他同志也都是蜡黄的脸色,青紫的嘴唇,显得很不健康。”
  生活越是困难,越能历练人的胸怀,也更能激发人生的崇高追求。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他却挖掘出了人生的金矿。“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我们定结县的援藏工作组就完成了《对口援助定结县发展思路及工作计划》《定结县财政经济和组织机构基本现状的调查报告》《定结县急需援建项目计划》以及《縣城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现状的报告》。”“两年的援藏工作使定结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机关食堂、招待所已焕然一新,办公条件和县城卫生环境大有改观。总长约两公里的四条硬化街路支干交错,成为定结县城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西藏景色的壮美,西藏人文的神秘,西藏人的热情,援藏工作者的激情,点点滴滴凝作潘大成的满腹诗情。他饱满的诗情曾被紧张的援藏工作淹没……因为,他知道自己首先是肩负组织上神圣使命的援藏干部,业余时间才是诗人……就这样,援藏两年,潘大成的内心积累了大量素材。一寸寸金色的时光在他心中延伸成梦想与诗情,一份关于西藏、人生的又一份乡愁,在他心底汇集成浩瀚的思索海洋。
  援藏结束回到长春,潘大成一有空闲便从记忆之海中萃取圣洁的雪浪花,用满腔情思凝结成激情回荡的抒情诗。《叶如臧步河》写出了他对西藏的深情,写出了他对西藏生活的怀念,写出了他对西藏生活的感恩。诗中写道:“我们相守整整两个年头/后来却是十五年的梦里回望/即使离开是用时间去丈量/我却永远不会割舍那份记忆/那段过往……”
  他曾说过:“援藏的日子难忘,那里有难以忘却的乡愁,我用诗诠释那段生活,用诗去讴歌西藏的人文地理。我不会把那段光阴尘封,我要把所历所见、所思所感写出来,与朋友们一同分享。”
  对于有艺术的人生,平淡只能扼杀灵感,只有用丰富的人生经历再度丰盈艺术,才能绽放人生的精彩。
  丹心如火映诗魂
  兴趣需要激发,爱好需要引领。说起潘大成成为一位诗人,还需感谢贺敬之、艾青和莎士比亚。
  潘大成读初中和高中时,一直在写诗,且都是短诗,虽然没有发表,但既是启蒙,也是播种。从那时起,诗歌的种子便在他心底扎了根。当步入大学校园,自由诗让潘大成开了眼界,一时间,贺敬之、艾青和莎士比亚的诗成了他的最爱。
  潘大成骨子里埋着与生俱来的文学细胞,他喜欢各种文学文体,但更迷恋诗歌,喜欢诗歌的流畅和优美,喜欢诗歌中流淌的音乐旋律,喜欢诗歌荡气回肠的情感。这份喜欢源于兴趣,源于爱好,而兴趣和爱好都是自由诗和那些自由诗人来激发和引领的。
  二○○七年七月,潘大成赴新疆考察学习,借机参观了达坂城,虽然来去匆匆,但是他的情思飘逸,心潮翻涌,欣然赋诗一首《达坂城的姑娘》,赠与同行的朋友。诗中借达坂城姑娘的美丽而舒发达坂城田野的辽阔,达坂城人们的勤劳,达坂城歌声的嘹亮。一首诗,一段情,一个故事,一个画面。此诗刊发在《当代长春》杂志上,颇受好评。
  一首诗歌,反映一个时代。潘大成力求用他的诗歌纪录他走过的人生。
  多年来,潘大成利用工作闲暇,陆陆续续写出了许多歌剧般的诗作、《记忆中的乡愁》从村头的老槐树入手,写了村东头的那口井,碾坊的那块老石碾子,山脚下的酒坊,村东的小河,小河上的木桥,屋檐下的犁铧,奶奶家的火炕,爷爷的故事……由物到人,洋洋洒洒,抒发他心中那份对故乡的深情。一首首诗歌,记录了一个纯朴的时代,描述了深情的故乡人。记忆中的乡愁,有那么多美好,还有那么多无奈、心酸和彷徨……一首诗,一部音乐剧,写出了一个人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诗歌,于潘大成而言不仅是爱好,也是抒发心绪的媒介。他一直坚信,诗歌道路并不孤单。他习惯孤独,但不觉得孤单,每每这时,他的心中就像拥满很多人,都在与诗歌对话。正如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这一直想这样写诗/我憎恨那些无端的应酬/也难耐那些是是非非……我真希望什么事也没有/整天在屋子里埋头写诗/从早上到晚上/从晚上到深夜/再从深夜到天明……我想把自己变成一部写诗的机器/我要等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潘大成心中还酝酿着一个更大的篇章——《记忆中的乡愁》,共分三个部分:写乡村、写城市、写援藏,写出他曾经生活的地方。既是三部曲,又是人生的三个月亮。
  乡愁部分已经在潘大成笔下诞生了许多灵动的诗句,援藏的黄金岁月,也已化作浓浓诗情,在他笔下汇聚成灿烂的诗行。作为一名年轻的援藏干部,他以炽热的情怀、饱满的诗思,在为西藏的建设中奉献出青春力量。他还在日常工作中,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到内地多年,他始终难以忘怀那段美好的时光和深厚情谊,并将这种美好回忆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深情歌颂藏族人民雪山一样的纯洁、质朴和大地一样的深厚情怀。他把众多援藏干部对雪域高原的情感,化作诗一般深刻的思考,创作了一百多首关于援藏记忆的诗歌,并将其结集为《雪域灵光》。当人们读到这美妙诗句的时候,也读到了无数为边疆建设做出无私奉献的援藏干部的崇高品质。这部带着赤子情怀的诗集获得了吉林省作家协会二○一五年度重点扶持项目。
  未来的路上,相信潘大成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诗歌造诣,定能让他的艺术前程花团锦簇。而他对待艺术的严谨,对待世人的宽厚,也预示着他艺术之树定会茁壮成长,在岁月的枝头收获更多的精彩。
其他文献
落日浩荡  它在树梢掠过  我不动。困在一根弹性十足的安全带里  若将一整箱汽油泼在山坳  枯草腐枝上  那些木偶、纸人、泡沫也一定灰飞烟灭  “我们不能死。”  ——即使我们活得孤绝,死犟  草木都不容  我对另一个爱诗如命的人说  那我们也要听完科恩的这首靡靡之音  在日落之前  梅  雪在落。薄薄的雪弹落黄昏  无数的蝶翅在耳边轻振  一封未拆启的信  它有秘而不宣的快乐  我闻到你了,透过
期刊
笛声与草原  如果有笛声  我想我会旋转  哪怕舞台是树枝  声音仍有内部的草原  在花朵盛開后  她将渴望被看见  我只是感到风依然很远  当然 这没关系  我还有我内部的草原  风和鸽子  风正在退去  我听不见的歌声  已成为远去的鸽子  还有许多拐弯的楼道  和斑驳的水泥墙  林立 并争吵  我还在思考  是否会在这里沦为它们的尸骨  把好听的风和鸽子遗忘  风的叙述  风又在流浪  在天
期刊
酒保  招呼客人,端茶送水,斟酒上菜  嘴甜性灵情稳,眼疾手快腿勤  客人一拨一拨儿来,一上眼  官绅商学,三教九流,就有数  上菜,一只胳臂摆几个盘子  借光,慢回身,左躲右闪  先上、后上,单上、双上,不错不乱  垂手侍立,菜上齐了,还用点啥  胸前系着白围裙,上短下长两口袋  短的放个舀汤勺,长的插双长竹筷  左肩挂块毛巾,累了擦把汗  右肩搭张抹布,脏了擦下桌  响堂亮灶,念唱吆喝  客人
期刊
芦苇花开  那是我初见的芦苇花  一簇簇的芦苇花  成片地铺展在深秋的原野上  对微风絮语轻轻  我轻轻地向前举步  唯恐碰落一朵纯洁的花  我的目光在芦苇花的声音里  悄悄地成熟  支撑花絮的苇茎  像少年的笛  随风演奏季节的交响  破坏了我心湖的平静  我心飞越过这荒野  手握一支苇笛  吹奏起久违的乡音  童年玩伴和乡野牧歌开始重现  芦苇花前  我怀揣一颗童心  忘记曾经的磨难和曾有的欲
期刊
在一首诗里想你  你藏在诗经的河流里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悲风萧瑟 木叶袅袅  北雁南飞 黄花艳丽  我追逐你 你却倏尔逃逸  在楚辞乐府里呼唤你的芳名  在豪迈奔放的唐诗里弹一曲琵琶  在委婉清丽的宋词里唱一支哀歌  你潮濕在诗人忧郁凄迷的眼神里  你的清影婆娑在朱阁绮户无眠的夜里  在一首诗里想你  在清冷的秋晨为你写几句诗行  雨后的黄叶透着一种成熟稳重  悠然飘落的可是你  无奈惆怅又
期刊
灯塔  参军时候我愿献上一切为了国和家  握紧钢枪巡视在哨所营房  我的理想是建功立业为军营争光  闪耀梦想的光亮  路上随时经历暴力死亡逆境的挫伤  伤了残了心中仍有快乐阳光  就算没有谁明白我对党忠诚的愿望  你的话仍在我心上  你是我生命之中最亮的灯塔  指引着我勇敢去追逐梦想  这一路上总有避免不了的创伤  要经历才能让生命坚强如钢  我也曾经誓言流汗流血从不闪泪光  平日苦练减少战时的伤
期刊
从前慢  儿时,奶奶家有一个小园子,到了春夏之交,就成了我的天堂。鸟儿飞起就像是喝醉了似的,虫儿鸣叫就像是在说话似的,花儿开放就像是睡醒了似的。园子里的果儿,想结一个便结一个,要是不想結,便一朵花儿也不开,一颗果儿也不结,都那么自由快活。我常常看着奶奶在园里翻腾着,屁股撅得老高。那时候,她的腰还不像现在这么弯,眼睛也没有如今这般花。她揪一把韭菜,摘几个红彤彤的西红柿。我去找菜叶上的“花大姐”,有时
期刊
文学现象是人类精神活动、心理活动的过程或结果,体现了人生和人性的丰富内涵,表现了作者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文学作品的创作展现的是作家的心理结构,揭示的是经过作家心理投射、性情浸润、心灵再造的世界。文学作品的鉴赏也是读者结合自己人生体验的心理再创造过程。作家的人生体验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是作家心灵感悟的结果。  由于作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作家更多地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描摹和展现,通过对外在世界的客观
期刊
摘要:《带灯》是贾平凹站在他深爱的乡村大地上创作,且关注当下农村问题的一部小说。作品中的带灯是个复杂的女性,她既正视现实人生又充满着浪漫情怀,既坚守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又追求诗意理想,在重重矛盾中最终理想幻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带灯的人物形象,发掘《带灯》的独特价值及作者的人生理想。  关键词:带灯 坚守 诗意 幻灭  贾平凹的《带灯》围绕农村的上访问题,发掘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诸多问题以及中国乡村潜
期刊
摘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本文将以广西北海市为例,阐述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 服务 推广项目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以服务社会公众、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为目的。建立发达和完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