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途径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2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建议教师根据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借助于强化朗读、语言训练、迁移运用等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朗读 语感 训练 迁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052-02
  语感是人们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人们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同时,语感又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涉及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师要结合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形成语感。
  语文课程的训练无外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读”作为实施其他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与文本语言进行深入接触的最佳途径,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读”上做文章,让学生从中感知、理解、积累,为后续的实践运用提供支撑,从而构建以“读”为起点、以“练”为核心的语感训练体系。
  一、强化朗读,培养语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所阅读的内容,并能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获取丰富的语言体验,了解相应的语言句式和规范的表达。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有如下两种途径。
  一是让学生在品读中对比。语感的生发,源自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教师应该紧扣文本中的关键性词语,采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妙处。比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文中,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展现了荷兰优雅宁静而又繁忙的景象。这篇文章构思精巧、语言极具美感,营造出浓郁的诗意之感,是学生进行品读,以及培养语感的重要载体。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出示苏教版语文的《田园诗情》,让学生通过对比深入体悟课文中关键性词语运用之精妙。这两篇课文内容相同,只是在选入不同版本教材时,对语言表达和语言形式做了一些调整。对此,笔者鼓励学生尝试找出这两篇课文中被修改之后的不同之处,并进行深入品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比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两版教材的课文对“鹅绒般草原”的安排就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一篇放在开段第一句,另一篇则放在了段尾。为什么這样处理呢?学生通过深入品读,认识到苏教版教材的文本放在开头,先从大场面写起,然后再相机具体描写其他事物,从整体到部分,描写有序;而人教版教材则是先从具体的事物写起,然后拉远镜头,呈现整个场景,形成了画面的切换,并与后面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形成语意连贯的表达。如此品味,学生就能梳理语言内在的逻辑关联,在品读中生发出语感。
  其次,在朗读中内化。深入品读是为了更好地解构,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意识。而要形成最终的语感,则需要大声地诵读。仍以上述课文内容为例,人教版语文教材将“鹅绒般的草原”放在最后,形成从细节到整体的画面呈现,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放声诵读、小组合作诵读、师生配合诵读等,让学生通过诵读内化、悦纳语言,并尽可能地掌握文本语言的信息、还原语言描述的画面,使“文本之言皆若出于学生之口”。
  二、开展训练,增强语感
  俗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经历了大量阅读之后,一般能够储备必需的语言素材,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仅仅局限于文本资源的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学生形成初步的语感之后,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先诵读后训练,以增强语感。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部分源自名家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文质兼备,所以不仅要让学生熟读成诵,形成输入性积累,同时也需要及时开展训练,让学生经历“输入—输出”的语言学习过程。
  一般情况下,输出性表达可以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其中,口头复述就是一种相对较难的口语训练形式,不仅需要学生能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梳理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还要调动自身的语言思维组织语言。只有经过这样的复述训练,学生才能说得清楚、讲得明白。比如,在第一学段的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以提供图片、表格或者小标题等形式,为学生架构语言复述的支撑点,为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以《大禹治水》为例,编者就为学生提供了复述故事的抓手:1.洪水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灾难;2.鲧用筑坝的方式治水,没有成功;3.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导的方式完成了治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依照教材编者所罗列出来的思路,尝试着将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同伴或家人听。这样的复述训练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能够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对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同样必不可少,教师要敏锐地捕捉教材文本中的经典范式,比如,遣词造句的神来之笔,极具画面感和节奏感的典型表达,等等,都应该让学生在诵读中内化,之后趁热打铁,及时开展语言训练活动,将语感培养融入表达实践过程中。比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一文描述了孩子们借助天窗,在夜晚看到了很多神奇的景象。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将自己看到的丰富画面,以及蕴含的真挚情感融入文本中。教师可以搭建练笔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想象:此时,孩子们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请把想象的内容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设计,既是对学生理解文本情境的一种检测,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迁移实践,发展语感
  无论是诵读,还是语言训练,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但如果单单从这两个维度开展,学生的语感发展还是受限的。因为这两个层面都是一个纯粹、单一的线条,事实上课堂是一个多维的整合体。因此,需要教师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语感训练体系,巧妙地将诵读、表达和其他的语言实践活动综合起来,通过“聚众活动之力”真正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为例,这首古诗体现了李白作为诗仙的一贯风格,运用夸张的手法、奇妙的想象,将自己身居高处的独特感受写了出来。利用这首古诗训练语感,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首先,让学生理解大意,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知。因为没有理解,就没有品味,语感的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这首古诗的大意并不难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通过朗读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其次,教师紧扣危楼之“高”作为教学的中心,鼓励学生紧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体会诗人是怎样借助想象将这一特点展现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诗人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层面入手,描述了高耸入云的现象,以及感知山寺与虚构出来的“天上人”形成的距离,进而感受到该诗歌语言文字表达上的奇妙)。再次,让学生结合想象和生活经验,假设自己处于这高山上的“危楼”之中会产生什么念头,并尝试借助插图和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寺屹立于山峰之上的磅礴气势。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想象大比拼、作文小练笔等比赛,巧妙地将语言实践活动融入形式多样的比赛中,从而促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展语感。只有让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及时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语感。
  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不仅可以在阅读理解文章时游刃有余,同时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大有促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文本特点,让学生经历大声朗读、语言训练、迁移实践等过程,从而逐渐增强语感。
  作者简介:庞振坤(1978— ),女,广西玉林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前,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很多新的网络模式问世,以无线通信技术为主的新型网络通信模式,在信息传输与交流沟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首先从无线通信抗干扰技
<正>合肥市包河区历来重视校园戏曲文化的传承工作。自2011年起,就开始试点"戏曲进校园",历经6年深耕,成果丰硕。合肥师范附小三小曾把徽剧唱进英国爱丁堡艺术节,合肥师范附
综述了花卉类 (含草皮 ,花灌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近年来的新进展 ;包括新方法的采用 ,新观点的提出 ,新设备的发明及使用。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取材范围不断扩大 ;培
回顾性分析1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总结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颅脑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1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符合重度冻疮的临床诊断.其中男10例,女20例;成人8例,儿童22例;初次发病5例,复发25例.所有患者手指、手面背侧,或耳廓、耳垂处,或面颊部均可见重度冻疮所致溃疡
随着"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行业在全球的发展态势愈发良好,近十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高科技的新兴行业,只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保障其不断地研发创
农村信用体系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金融领域,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将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得农村金融更加普惠,农户信用贷款的不良率降低,农户融资成
报纸
目的探讨平台转移种植体在慢性牙周炎与牙周健康患者边缘骨吸收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后牙区接受Ankylos系统种植修复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患者各20例,共植入
童话已成为小学生的文学必修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以及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建立了一种基于母离子扫描模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尿液中酰基肉碱的分析方法。对酰基肉碱类化合物所共有的m/z为60、85和144的碎片离子进行选择性检测,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