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十年进化史

来源 :求学·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哪个专业能永远火热灼人,也没有哪个专业会一直冷若冰霜。相同的十年时光,迥异的进化速度。有的专业应社会发展枝繁叶茂,有的根系发达稳中有升,而有的只能在优胜劣汰中萎缩(详见下表)。而专业就业率,也在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更迭中沉浮起落。
  
  2007年与1998年高校专业设置概览
  (本表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8年教育部发展规划组编著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数据整理而成。)
  由上表可以看出十年来专业门类不断丰富。经济学新增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等;管理学新增工程造价、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另外,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催生了多少新专业,或者促使多少传统专业更新了教学内容?互联网、低碳经济的异军突起又催生了多少新专业,或者促使多少传统专业积极与其联姻?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纳米技术和材料等一系列高新科技领域正姗姗而来,这又有多少新专业呼之欲出?……这些都体现在每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增专业名单里。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是高校专业调整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社会工作以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无不洋溢着浓烈的时代气息。
  是否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社会分工变革的要求,已成为决定专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而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专业作一定分析。详见下表。
  从以上列举的12个本科专业2004~2009年间的就业率可以发现:动画专业虽然在前几年一直属于报考热门,但就业率除个别年度以外并不太高,即使是“211院校”也仅是在2004~2007年间比较可观,随后也跌落了。而就业率跌落年份的毕业生恰好是当年报考时追逐所谓热门专业的学生,这十分值得注意。又如,石油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一直不错,但并没有形成所谓热门专业。还有,社会工作专业应该是一个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新兴专业,但就业率远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高。其原因也许在于我国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且该专业所对应的就业领域已经积存着过去进入而当前在岗的大量从业人员。
  高校部分专业就业率数据所呈现的意义可以简要总结如下:
  ■高校各专业就业率存在着差异,同一学科门类中不同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例如,动画、英语、对外汉语同属于文学,但就业率明显有所不同。
  ■同一专业不同年度就业率存在着差异。一般情况下,就业率在年度间波动,但也有持续下降的,持续上升的情形极少。
  ■高校各专业总会存在数量不等的未就业人员。
  ■没有就业率为0的专业。即,某专业无论怎么看不上眼,但总有部分甚至大部分毕业生(比如就业率超过70%)实现了就业。这意味着即使有些专业看起来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但还是存在“事在人为”的余地。
  ■某些专业虽然属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领域,但其就业状况并不一定好。例如,社会工作、交通工程两个专业可以说是严重不符合其就业预期。试想,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还会不断出现,这应该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可为什么就业率不太好呢?而高铁、轻轨、地铁不正在掀起阵阵热潮吗?“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不一直是国家投入的重点吗?交通工程专业怎么反而没有达到人们预期呢?估计困惑的人不在少数。笔者试给出一点理由:目前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不需要那么多的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原因有三:一是已经有足够多的人员维持现行相关部门正常运转;二是工程技术领域的一些问题与其说是高深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三是正常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结构呈“金字塔形”,即,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是塔尖部分,数量有限。这个陈述稍加变更,可以适用于一大批专业就业状况的解释。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共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如数学下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就授至二级学科,一般意义上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的数目。所谓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是指在这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这个学科的实力和水平。但要看这个学科是否全国领先,就要看它里面的二级学科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重点学科的多少。
  
  
  
其他文献
石油院校指行业管理时期隶属于石油系统的专业性高等院校,包括直接隶属于石油部的院校,如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原西南石油学院)、长江大学(前身之一:江汉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大学、常州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原抚顺石油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前身之一: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也包括隶属于各油田的院校,如渤海石油职业学院、克拉玛
期刊
学习与兴趣之间的关系,是个大问题。没有兴趣的学习会是一种压力,一种无奈,一种折磨,会索然无味。有兴趣的学习,就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充实。  我们当今的教育是缺少兴趣培养的,我们的家庭也是缺少兴趣培养的。你们成长的年代恰是国家教育大发展的年代,是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投资孩子教育的年代,也是高考指挥棒指引教育大方向的年代。分、分、分,成了你们学习生活的全部。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优劣,就是看
期刊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此,实行多年的自主招生正式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招生。  “强基计划”推出第一年,就吸引了千万考生的目光。据统计,2020年全国报名“强基计划”的考生人数高达130万,约占当年高考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而首批“强基计划”试点招生院校推出的招生计划仅约为6100个。  “爆火”开场的“
期刊
“编辑与作者这两个身份,哪一个最让你有成就感?”  被问的那个人突然顿了一下,但很快,他回答道:“编辑。”  那一刻我很诧异。为什么?那时的我,整天在质疑这个职业,它在我眼里越来越变得没有创造力,它越来越像是各种琐事的集合体,尤其要命的是我永远在和主编谈判,只为了页码上那些永远要控制的“成本”。  但这位几乎是近十年来中国最好的文学编辑告诉我:“是的,就是编辑,它最能让你拥有成就感。”  于是我想
期刊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此话对选专业也一样适用。如前所述,新增专业或新兴专业正因为“新”而缺乏直接参考资料。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间接的资料可供参考!面对新专业一无所知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最佳选择?  ■能源经济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介绍,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较强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能源经济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分析能力,了解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专业知识和主要技
期刊
传统的观点往往将“管理”一词简单地视作上级对下级的管束和治理,这样的解释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管理制度,尤其是公共管理领域。随着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现代社会,政府部门必须了解社会公众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要。只有切身地站在公众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提供科学的公共产品,实现有效的公共管理。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 年版)中,公共管理类包含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
期刊
说到少数民族,我们总是想起那些载歌载舞的“飞天”,想起青稞酒、泼水节、草原和骏马,想起精彩纷呈的异域风情。在我国众多高校中,也有着这样充满别样情调的“少数民族”——民族院校。  我国第一所民族院校是1941年在陕北公学民族部基础上建立的延安民族学院,其目的是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这所学院后来迁往北京,成为今天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建国后,民族院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
期刊
中华五千年,我们从来不缺文化,也不缺乏捍卫文化的人。但当我们呼吁重拾经典,听于丹、易中天论孔孟之道的时候,当我们倾心于主流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有另外一群人默默无闻地在民族文化研究的田园里辛勤耕耘,穷尽自己一生的精力在抢救民族史料,甚至,有些研究领域我们从未听闻。虽然他们很少有机会被聚光灯聚焦,但他们的研究成果的确为我们传承发扬民族文化提供了素材:藏学家王尧教授首次划分藏语历史时期,受聘国
期刊
少数民族的绚烂多姿和神秘刺激总是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艳丽而独特的民族服饰,天籁般的民族音乐,垂涎欲滴的民族美食……甚至有人为了一探摩梭族人独特的生活习俗而驻扎丽江长达数月。  有人说,有民族的地方就有歌声,有民族的地方就有美食。那么聚集了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院校,是否也如人们所预想的那样,充满着民族的乐趣和风情呢?    “捏”出来的民族性格  大连本不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但因为大连民族学院的
期刊
在传统观念中,大家都认为民族类院校学生毕业后必须返回原籍分配就业。但这几年,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与普通院校已无二致——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读研、考事业单位、考公务员、进企业、自主创业……同样精彩纷呈。  虽然在就业方式上,民族院校与普通院校没有太大区别,但在就业的其他方面,民族院校自有特点。民族院校专业设置大都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这为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如广西民族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