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有的校长说:“课改难在何处?无论当下变革还是未来课堂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符合自主学习理念、科学化、本土化的新课堂操作模式,充分发挥模式的价值。”更有专家说:“离开模式什么都是‘浮云’。人们为什么渴望模式?模式真的很重要吗?我们应根据思想品德课的具体要求,正确看待各种教学模式,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79-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有的校长说:“课改难在何处?无论当下变革还是未来课堂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符合自主学习理念、科学化、本土化的新课堂操作模式,充分发挥模式的价值。”更有专家说:“离开模式什么都是‘浮云’。这个时期或者未来时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个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这些观点都说明了我们的一线教师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但是,要真的把思想品德课上好,上出有效性来,我认为不仅需要形成一套有效的模式,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
当下,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有江苏泰州洋思的先学后教、江苏南京东庐讲学稿、导学案、山东杜郎口的展示教学、江苏南通如皋的活动单教学、江苏无锡宜兴实验学校的类知识结构教学、孟氏的EEPO等,有效教学的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好评。例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改变了洋思中学教师的教,也激发了洋思中学学生的主动学,从而改变了洋思中学落后的现状,得到了全国教育各界的一片赞誉,全国各地的教师蜂拥而至,都想学习这种“高效”的教学方法,甚至有的学校专门派老师到洋思中学蹲点,把洋思中学的模式学得有模有样。我相信,到洋思中学参观的学校不下100所,但是,这100所学校里面,有几所通过参观学习洋思中学的模式而走上成功的?为什么他们没有成功呢?很多学校没有成功,难道是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有问题吗?洋思中学的模式没有问题,洋思模式在洋思中学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为什么在别的学校就不行呢?原因在哪?我想,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不能把别人的模式生搬硬套,生搬硬套只能是失败。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的模式其实都在讲究一个“得法”,而这个“得法”肯定遵循学科的教学规律。初中思想品德课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的基本原则,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落实为学生的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我们要选择的模式一定要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实际及要求。
2.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师”与“生”的地位。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思路必须要立足于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江苏泰州洋思的先学后教、江苏南京东庐讲学稿、导学案、山东杜郎口的展示教学、江苏南通如皋的活动单教学、江苏无锡宜兴实验学校的类知识结构教学,还是孟氏的EEPO教学模式,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但这并不要求我们把所有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个别极端的做法是老师上课根本不讲,全是学生的讲,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了吗?课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但并没有因此忽略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认为教师是局外人,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强调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导演往往都是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把握全局,让演员们在情景中尽情表演,享受其中的乐趣。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一位伟大的导演。导演对一部影视作品来说是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最后受益的往往是演员。老师就像导演,让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情节里尽情表演,享受其中的快乐,最终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真正内涵,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但是不能因此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应更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
3.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曾经震撼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内心,甚至把“先学后教”慢慢演变“学生自主学,教师无所事事”的神话,把课堂的主动权几乎全部交给学生,甚至教师作为课堂的一个看客。先学后教,本来就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学生什么时候学?学什么?怎样学?能自主学会多少?“后教”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时候教?什么问题该教?什么问题不该教?教多少时间?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讨。比如在某教学模式的指导下,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同桌相互检查——小组解惑——大组解惑——布置作业——下课。纵观整个设计,虽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学。但是,学生真的能够做到完全自主吗?学生有不懂的,同学真的可以帮忙解惑吗?学生真的不需要老师讲吗?我想,这些问题应该值得我们去深思。
况且,学生的自主“学”往往注重于知识的层面,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四个基本特点,即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其明显特色在于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导”、“教”才能达到效果。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都是靠讲,通过教师的解释,示范,点拨,学生更容易把不易理解的知识弄懂、消化。而今天,为了学生的主动“学”而又轻易放弃了我们的法宝“教”,我想这是不是另一种极端呢?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们都不能简单地割裂“教”与“学”,教学本来就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我们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该“教”的时候还是要教,该让学生“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学,只有这样,才能把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出高效来。
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眼花缭乱,但是,拨开模式的外衣,我们要看到模式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和规律。任何学科均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律,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学习,但是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盲目跟从,而应结合思想品德课的规律特点,找到真正适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79-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有的校长说:“课改难在何处?无论当下变革还是未来课堂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符合自主学习理念、科学化、本土化的新课堂操作模式,充分发挥模式的价值。”更有专家说:“离开模式什么都是‘浮云’。这个时期或者未来时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个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这些观点都说明了我们的一线教师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但是,要真的把思想品德课上好,上出有效性来,我认为不仅需要形成一套有效的模式,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
当下,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有江苏泰州洋思的先学后教、江苏南京东庐讲学稿、导学案、山东杜郎口的展示教学、江苏南通如皋的活动单教学、江苏无锡宜兴实验学校的类知识结构教学、孟氏的EEPO等,有效教学的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好评。例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改变了洋思中学教师的教,也激发了洋思中学学生的主动学,从而改变了洋思中学落后的现状,得到了全国教育各界的一片赞誉,全国各地的教师蜂拥而至,都想学习这种“高效”的教学方法,甚至有的学校专门派老师到洋思中学蹲点,把洋思中学的模式学得有模有样。我相信,到洋思中学参观的学校不下100所,但是,这100所学校里面,有几所通过参观学习洋思中学的模式而走上成功的?为什么他们没有成功呢?很多学校没有成功,难道是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有问题吗?洋思中学的模式没有问题,洋思模式在洋思中学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为什么在别的学校就不行呢?原因在哪?我想,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不能把别人的模式生搬硬套,生搬硬套只能是失败。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的模式其实都在讲究一个“得法”,而这个“得法”肯定遵循学科的教学规律。初中思想品德课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的基本原则,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落实为学生的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我们要选择的模式一定要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实际及要求。
2.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师”与“生”的地位。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思路必须要立足于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江苏泰州洋思的先学后教、江苏南京东庐讲学稿、导学案、山东杜郎口的展示教学、江苏南通如皋的活动单教学、江苏无锡宜兴实验学校的类知识结构教学,还是孟氏的EEPO教学模式,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但这并不要求我们把所有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个别极端的做法是老师上课根本不讲,全是学生的讲,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了吗?课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但并没有因此忽略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认为教师是局外人,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强调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导演往往都是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把握全局,让演员们在情景中尽情表演,享受其中的乐趣。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一位伟大的导演。导演对一部影视作品来说是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最后受益的往往是演员。老师就像导演,让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情节里尽情表演,享受其中的快乐,最终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真正内涵,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但是不能因此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应更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
3.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曾经震撼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内心,甚至把“先学后教”慢慢演变“学生自主学,教师无所事事”的神话,把课堂的主动权几乎全部交给学生,甚至教师作为课堂的一个看客。先学后教,本来就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学生什么时候学?学什么?怎样学?能自主学会多少?“后教”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时候教?什么问题该教?什么问题不该教?教多少时间?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讨。比如在某教学模式的指导下,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同桌相互检查——小组解惑——大组解惑——布置作业——下课。纵观整个设计,虽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学。但是,学生真的能够做到完全自主吗?学生有不懂的,同学真的可以帮忙解惑吗?学生真的不需要老师讲吗?我想,这些问题应该值得我们去深思。
况且,学生的自主“学”往往注重于知识的层面,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四个基本特点,即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其明显特色在于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导”、“教”才能达到效果。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都是靠讲,通过教师的解释,示范,点拨,学生更容易把不易理解的知识弄懂、消化。而今天,为了学生的主动“学”而又轻易放弃了我们的法宝“教”,我想这是不是另一种极端呢?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们都不能简单地割裂“教”与“学”,教学本来就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我们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该“教”的时候还是要教,该让学生“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学,只有这样,才能把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出高效来。
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眼花缭乱,但是,拨开模式的外衣,我们要看到模式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和规律。任何学科均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律,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学习,但是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盲目跟从,而应结合思想品德课的规律特点,找到真正适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