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中”考辨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guog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媒体就“什么最能代表河南”这一问题做过统计调查,所列选项有“豫”“中原”“郑州”“黄河”“嵩山”“少林寺”“烩面”“中”等,而“中”在调查中位居前列。就连许多文艺小品中的河南话,也是“中”字连声不断,频登大雅之堂。
  “中”在汉语中使用很多,最常见的:言区域指中国、中华,如中医、中文;辨方位指中心、中间,如正中、居中;别内外指内里、里面,如家中、心中;称过程指一半,如中途、中叶;谓程度指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如中等、中庸、适中;等等。“中”作去声读,则指正着目标,如百发百中、中的、中举等;又指适合、符合,如中意、中规中矩;等等。
  河南方言“中”的含义也较广,主要表示“好,行,成,能,可以”等。《河南大辞典·方言》曰:“中,除了表示方位外,还表示行、可以、好等,全省通用,历史悠久。”
  大凡河南人说话,“好不好”“行不行”“可以不可以”“合适不合适”“能不能”等均可以用“中不中”代替,而回答也尽可以是“中”或“不中”。
  查《辞海》等辞书,“中”没有“好,行,成,能,可以”的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则注明“中”作“好,行,成”释义为方言。但“中”作“好,行,成,能,可以”释义,不仅有据可查,有典可征,而且历史悠久,使用广泛普遍,在古代并非方言。
  何以言之?
  其一,“中”作“好,行,成,能,可以”解,不仅见于经籍,而且历史悠久。《论语·子路》有“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之语。《孟子·离娄》有“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之言。《荀子·正论》有“然而不材不中,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之论。鲁褒《钱神论》有“官无中人,不如归田”之谓。韩愈《毛颖传》:“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这些史料证实自先秦至唐宋,经史典籍就有“中”的这个用法。
  其二,“中”作“好,行,成,能,可以”解,不仅多见于小说笔记,而且频见于正史典籍。《唐语林》卷二曰:“且万乘之主,欲使自专庶务,日断十事而有五条不中者,何况万务乎?”《东京梦华录》卷三曰:“此车往往卖糕及糕糜之类人用,不中载物也。”元《南村辍耕录》和明《识小录》均有“冯道与赵凤同在中书,凤有女适道中子,以饮食不中,为夫人谴骂”之事。“中”见于正史典籍,如《左传·成公二年》“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杜预注曰:“不中为之役使。”《战国策·齐策》“不如听之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后汉书·崔传》曰:“嗟呼!刑罚不中,乃陷人于阱。”
  其三,“中”作“好,行,成,能,可以”解,不仅见于官方文书,而且见于皇帝年号。宋代庄绰《鸡肋编》载:“故士大夫有求请差遣,得判‘中’字者,更无不得之理。然蔡京为相,欲要时誉,凡有丐乞,皆对人面书‘中’字。莫不欢欣称颂,而有真、行、草之殊,堂吏阴识其旨,得失稽留,不言已喻。至王黼秉政,率作此‘中’字,必须再呈,其不与者,则加一笔而为申。”这是说蔡京、王黼在官方文书上批阅“中”字,意为可以、同意。“中”见于年号,比如唐德宗年号“建中”、唐宣宗年号“大中”、宋真宗年号“大中祥符”、宋徽宗年号“建中靖国”、元世祖年号“中统”等,“中”均有好、行、成、可以的含义。年号是十分规范的词汇,足证“中”在古代不是方言。
  其四,“中”作“好,行,成,能,可以”解,不仅多见于民谚俗语,而且频用于诗歌。“中”见于民谚,如宋《野客丛书》有谚语:“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诗综》云:“布衣高洁、付汝舟,从郑善夫游,学为诗,闽人为语曰:‘高垂股,付脱粟;言断断,中歌曲。’”这是明代福建民谣,说明福建人也说“中”。《龙图耳录》二百零四回:“俗语说:‘女大不中留,留下结冤仇。’”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曰:“荏头……味甘,有土气,其大者则裂如胡髯,不中食,儿童谓之吾图撒,家乡曰荏头,京师则曰乌糜。”李光庭是天津人,说明天津人也说“中”。
  以“中”入诗,如唐代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一语不中治,笞身满疮。”王建《隐居者》:“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春去曲》:“老夫不比少年儿,不中数与春离别”;《荆南赠别李肇》:“美人停玉指,离色不中闻”。罗隐《绣》:“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寄程尊师》:“未知朽败凡间骨,中授先生指教无”。王梵志《生时同毡被》:“臭秽不中停,火急须埋葬。”
  其五,“中”作“好,行,成,能,可以”使用,后加动词,说成“中用、中听、中看、中使”等,是汉语的古老用法。《史记·外戚传》载:“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而归之。”《汉书·王尊传》曰:“敕功曹不中用者各自退避。”《乐府新声》载:“古今荣辱转头空,都是相搬弄,我道虚名不中用。”《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凤姐笑道:“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这屋里的人。”《水浒传》第九十七回,“王氏道:‘你中用不中用?’悟果道:‘中用’”。《歧路灯》第五十八回:“什么如何是好,都撵了出去,不要这些中看不中吃的。”《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声嗓又中听。”《二刻拍案惊奇》第四卷:“小弟市上走一走,看中吃的东西,寻些来家请二哥。”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员外可怜见,便杀了孩儿,雪又不中饮,肉又不中吃,枉污了这答儿田地”,“从珂,中说的便说,不中说的休说”。《东堂老》:“您孩儿往常不听叔叔的教训,今日受穷,才知道钱中使。”《天宝遗事》:“枕边的盟约中甚使?”《聊斋俚语集·醉太平》第二十四回:“太太说舞的中看,唱的好听。”
  其六,元明清白话著作中,“中”的含义与用法与当今河南方言“中”几乎完全相同。如《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中与不中,各有天命。不走小道儿!”《真本金瓶梅》第六十一回:“我前日在宅里见那一位郁大姐,唱的也中中的,还不如这申二姐唱的好。”元曲《金钱记》:“这个先生实不中,九经三史几曾通?”关汉卿《窦娥冤》:“婆婆,不中!你再寻思。”《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可是中与不中?”《望江亭》:“姑姑,莫非不中么?”《包待制三堪蝴蝶梦》:“贼禽兽!我的言语可是中与不中?”《关大王单刀会》:“他钟前有半点儿言,宴前带二分酒,那汉酒性躁不中挑逗。”元曲《西游记》:“木叉云:‘从长安来,要回去,没盘缠,卖这匹马。’唐僧云:‘这马中么?’”须知戏文是要人人都能听懂的,元曲中既有如此多的“中”,可见元代说“中”不仅普遍,而且人人皆知,并非河南方言。
  诸如以上引述,其作者言者既分见于历朝历代,又散见于不同地区;不仅见于小说笔记、诗歌民谣、戏曲杂剧,而且还见于正史经籍、官方文书、皇帝年号;不但说明“中”作“好,行,成,能,可以”的释义,在古代使用广泛普遍,而且证实“中”在古代并非河南方言。
  即便在当代,“中”的使用也不局限于河南地区。《汉语方言大词典》记述说“中”的有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闽语、晋语。《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记述说“中”的有哈尔滨、徐州、洛阳、忻州、南京、武汉、万荣、厦门、济南、扬州。上述这些地区说“中”的情况也被当地的地方志和方言材料所证实。如《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例:南京“这件事不中,你不要去白费力气”,“你讲不中,我偏要试试”。武汉“说个笑话可以,骂人就不中”,“男做女工,到老不中”。厦门“穿得这般模样,勿会中看”。《南通方言词典》:“听起来很满意:格话说得蛮中听的。”《昭通方言疏证·释词》:“不中,不行也。”民国《武安县志·民间语言》:“人无才做事,辄曰不中用。”胡朴安《中国风俗·山西方言》:“人愦愦,曰不中。”山西临汾民歌《四保扛活》:“正月里正月正,四保扛活上了工,上工先挑两担水,再看四保中不中。”(《晋之风——山西民歌研究》)民国陕西《中部县志·俗语》有“女大不中留,留下结冤仇”之语。又如许地山《玉官》:“枪炮军舰都如明器,中看不中用。”凌叔华《杨妈》:“我也不要置办那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林斤澜《榕》:“花木瓜——中看不中吃。”
其他文献
当前,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如何落实这一任务,如何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则是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烟草的传播与种植  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至迟不晚于明朝万历年间。明末医生张景岳(介宾)《景岳全书》记载:“此物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植之。”其传播路线,根据吴唅、陈树平、陶卫宁等人的考证,大约有南方的“吕宋—台湾、福建”“南洋—广东”及北方的“日本、朝鲜—东北”等数条路线。  从史料分析,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应当是烟草较早传入并广泛种植的省份,起到了传播中转站
大兴县档案局来了一位新局长,名叫李尚贤,虽然只有38岁的年龄,却有着十多年在乡镇政府、党委工作的资历。新局长上任后,没有发表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讲,只简单地说:我是档案战线的新兵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张渝撰文《美术批评的“尺度”》谈到,美术批评稍不留神就刹不住车,批评的对象往往在批评者笔下变得和孔子、庄子、海德格尔一样伟大。各种“大词”,譬如大地、存在、人性、终极
【摘要】本文尝试从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体制和艺术体制变化入手来研究助推印象派产生的社会契机。16世纪下半叶,在路易十四的赞助下,法国艺术不仅在艺术水准上赶超欧陆各国,更在国内建成了一套完整而坚实的学院艺术体制。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学院体制显现出其僵化的一面。法国大革命中政权连续更替,以学院为主导的艺术体制不断衰微,而以市场为主导的艺术体制逐渐成型。本文主要展现的就是这种体制转变的过程及其给印象派产生
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被视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佛罗伦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与美第奇家族对文化和艺术的赞助分不开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看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