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掠影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q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荣启所著《文学语言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致力于语言本体,探索其文学性、审美性,为建立科学、系统、成熟的文学语言学,拓展文学研究空间作出了贡献。
  20世纪,在哲学观念变革的影响带动下,西方的文学领域以自身的语言论转向做出了有力的回应和深入广泛的开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观念在本体论意义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语言论转向在中国也得到了适时的传播和发展。我国学者童庆炳、郑敏、王一川、鲁枢元等在语言、文学语言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在语言论转的过程中,仅有“转向”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要落实在“语言”本体上。《文学语言学》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文学作品语言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层开掘和研究,为建立文学语言这门新学科作出了贡献。《文学语言学》系统梳理了文学语言观念的演进,探讨了文学语言的功能地位、性质特征、文本结构、类型与风格,剖析了文学语言的接受问题,突出强调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美。书中对以往国内理论界研究薄弱的论题都有深度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是多学科渗透、融合的综合法,合理地吸收和消化语言学、符号学、文艺学、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阐释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本书将宏观论析与微观实证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切实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帮助读者从语言的角度深入认识文学的本质特征,了解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规律,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
  本书以文学作品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书中回顾与梳理了文学语言学前学科时期和准学科时期中外理论界的研究脉络和理论建树,深入评析了中外文学语言观念的深变,系统阐述了文学语言的地位作用、性质特征、形式美范畴、类型与风格、文学语言的接受等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对以注国内文论界研究薄弱的论题多有涉猎。作者构思严整,立论锐意求新,并运用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方法,全方位、多视角地审视和阐述文学语言,论析中体现了理论与创作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
  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理论著作,能够切实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实践,帮助读者从语言的角度深入知识文学的本质特征,了解文学的创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去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选自“当当网”·图书)
其他文献
“世界汉语修辞学会第二届年会暨修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7月28—30日在香港教育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世界汉语修辞学会(CRSW)主办、香港教育学院承办。
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在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所表达的意义常常要受到语境的制约。例如:  ①“你要是实在不肯,那就算了。”刘雨生果断地说,……听到他这声“算了”,盛佳秀心里一动,脸上变了色。(周立波《山乡巨变》)  ②“怎么可能呢?先生,我的客舱是在船的另一边。……当然,假如我……睡不着觉
“多、少+N”结构在前人的很多论文、著作中可以看到,有的就某个方面对“多、少+N”结构作了研究,如:汪维辉(2003);有的把它作为一小点作过简单的阐述,如吕叔湘(1965)、陆俭明(1985)、裘荣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天津市社联、天津市语言学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创建和谐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2007年12月813在天津市社联学术报告厅举行。国家语
如果要评选时下最流行的词汇,“in”想必会光荣上榜。最近,在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上,我们都不难看到“in”的身影:
风萧萧兮股市寒,钞票一去兮不复还!是仿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作。仿拟格手机短信是短信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近些年来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诸因
<正>~~
期刊
[摘 要] “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句式最近几年流行起来,尤其是在传媒语言中更是常见。传媒的巨大作用还会使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入口语,乃至书面语。本文对“动宾式动词+宾语”这种日益流行的句式进行考察,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同时,旨在进一步弄清其历史源流、在新时期“复兴”的原因及其搭配规律。  [关键词] 动宾式动词 宾语 搭配    一、“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的历史源流    “动宾式动词+宾语”并不是
源于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现已在多国实施,近年香港及中国内地亦计划试行.香港且已做了详细的研究及谘询工作,其中不少结果对内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