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一个不守规矩的人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ao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27日,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好消息,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继美籍华人贝聿铭后,第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获此殊荣。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主办方表示,选中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而在南京师友眼中,王澍曾经是个“不守规矩的人”,愿意花时间做“很慢的事情”。
  不守规矩、但有理念
  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系,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这个人有才华,但是呢,有点个性,是个不守规矩的人。”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是王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很感慨,“那个奖很大,中国人没拿过。”
  在齐康的记忆里,王澍个性张扬,“论文答辩时,他把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我说你不要贴啊,贴了你的论文通不过,但是他不听,又贴了。”张扬的王澍当时还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建筑学家和教育学家,字仁辉,河南省南阳市人,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创作工作,为中国建筑设计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生于1901年,1982年在南京逝世)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这句话,得罪了不少评委。后来,王澍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并没有授予他硕士学位。说起这段往事,电话那端的齐康语气平和,“当时学位委员会有人跟我说,这小子怎么这么狂啊,但我觉得年轻人狂一点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年轻人就缺少这种狂。我前几年去杭州的时候,遇到王澍,还问他,‘你还认不认我这个老师啊’,他嘿嘿一笑,‘我当时年幼无知嘛’。”
  王澍还有很多惊人之举。齐康回忆,有一次,王澍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他认为是装置艺术,现在看来有点现代艺术喽,后来惊动了公安和学校,限时让他拿掉。”齐康多次称“王澍也是我的孩子”,“这个人有个好处,不追求盈利,就是做作品,有他自己的特色,我们国家很需要像他这样的人。”
  说起王澍获奖,齐康认为,他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将中国的本土材料,例如砖瓦使用在现代建筑上,打破固有章法。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以及对苏州园林造园思想的考虑。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党委书记吴昌政当时参与学院的筹建,他与王澍有几面之缘,“他话不是很多,但很有理念。”
  建筑开发商王春年对此也深表认同,“当时我们的理念是建筑能保证至少十年不落后。规划中的图书馆前面有个人工湖,后面就是山,于是想在山水之间做一个过渡。而拿到第一稿时我们就很满意,没做什么修改,有一部分建筑延伸到水中,整体线条流畅,外观是白色,和学院整体的建筑风格很匹配。后来这个建筑获了奖,暑假还有很多师生来参观。”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认为,王澍的独特之处在于“愿意做慢的事情”,“他博士毕业后10年内,没建一座房子,就是偶尔给人做装修。这期间,收集了几十万篇砖瓦材料,而这些材料,后来也被他用到现代建筑中,有很独特的风格。他能耐得住寂寞,不受当下思想的影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葛明与王澍有几十年交情,“王澍此次获奖,没经申报,直接获得提名,击败美、英、日等多国建筑大师。王澍的获奖其实并不意外。”2011年,王澍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这是首位中国建筑师摘得国际建筑学界大奖。同时,王澍还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聘为2011—2012学年度“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从规律上讲,如果能获得这两项奖,距离普利兹克奖也就不远了。”
  


  风流倜傥、多才多艺
  王建国比王澍早3年入学,“当时他就显示出很高的天分,设计理念突出,他的一幅作业《仙岳宾馆》作为范图在系里挂了好长时间。”
  那时王澍也是个校园潮人,“我们也一同组织过文学社和北极诗社,他喜欢思考,爱搞哲学研究,当年一起在诗社聊天时感觉他对传统建筑学有很多想法。”东南大学81级土木系学生、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回忆,“那时的王澍长发飘飘,有意识流的气质,风流倜傥。我们一起出了第一本学生论文集,他是论文集的主编,当时也有一篇文章入选。”
  在师友眼中,王澍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东南大学教授单踊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曾经带领王澍和学生们一起外出采风,有过一周朝夕相处的经历。“去的时候,我们在车上聊了一路的书法,他很懂行,写的字也很有特色,不是用漂亮能形容的。”
  王澍也是个“文艺青年”,“大三的时候他就能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翻烂,还能背出《世说新语》。在那么快的生活节奏里,他能用很慢的方式塑造房子,很有打动力。”葛明认为,人文气质也使得王澍能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这也是打动评委的原因。
  在王澍眼中,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个文人。在东南大学论坛上,发现了王澍曾发表的一篇文章《素朴为家》。动荡年代,他经常出入书库看所有被查封的书,“七到十年的岁月里,我就是这么乱看书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的古书(繁体版)。”后来的王澍随迁到西安,负责出黑板报,看父亲与朋友们在剧团里排演,艺术和文学的素养渐渐生根。
  “我那种文人的孤傲早年就养成了,认识妻子后,抹平了大半。事实上她对我最大的影响,便是关乎心性的修养。”在王澍最艰难的时光里,“主要靠她的工资养我,我打零工,偶尔挣一笔。她属于天然而然的人。”
  在心性的滋养中,王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不管表面上像园林的还是外表八竿子打不着的,都是,它已经用各种形态进入到我的建筑了。我在追求一种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不断在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
  


  王澍:中国建筑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
  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公布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正在洛杉矶讲学的王澍,对其进行了采访。
  记者:您获得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王澍:我第一反应是这个奖发错了。奖应该发给两个人(王澍和其妻子陆文宇),不应该是一个人。若只是我,很多作品是无法实现的,也不会有这么高的质量。
  记者:通常普利兹克建筑奖有“终身成就奖”的意味,大多颁给那些事业已经到达辉煌顶峰的“大师”。这次发给您——一个事业上正处在过程中的建筑师,您什么感觉?
  王澍: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个鼓舞,今后我做的工作不会有改变,还会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工作。
  记者:这是中国国籍的建筑师第一次获得这个奖,国外媒体评价您的获奖是中国国家的突破,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对您个人的褒奖,您怎么看?
  王澍:上述两方面都有。谈到中国文化的问题,很容易用国家的角度套路,其实最重要的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记者:几乎所有评委的评价里面都有“根植于当地文化的底蕴,又能与传统元素相结合”,重传统似乎成为您获奖的一个重要理由,你怎么看?
  王澍:这个问题是世界建筑师都很关注的问题。去保护传统,传统还是会消亡。更重要的是,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如何能让传统继续有生气地活着。
  记者:普利兹克一直在尝试给各种类型的建筑师颁奖,既有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这些具有绝对开拓意义的,也有罗伯特·文丘里这种理论型的学者,还有约翰·伍重这类民族英雄类的,更多的是阿尔瓦罗·西扎这种立足本土造福一方型的。有网友称您介于后两者之间。您认同这个判断吗?
  王澍:以这几个类型为基础,我希望我的视野更开阔。
  记者:对于中国建筑您最想说的是什么?对于年轻的中国建筑师,您有什么建议?
  王澍: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其他文献
如果从礼品的价值而论,无论是真金白银、参茸虫草,还是名烟名酒、名表名包,令人震撼的程度似乎都无法与古玩字画相媲美,它们少则几万、十几万,多则数十万甚至百万、千万,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别平常礼品所不具备的“风雅”和“别致”。  能够用上如此价值连城的礼物,究竟收礼人和送礼人之间是何等的“情义”?想必已不言自明。  送礼  即便是在一个被灰霾笼罩的傍晚,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依然人流如织。在这个有着700年
期刊
这一切始于今年的1月5日。现在,只有段文旺的妻子能讲述那天的经历了。  那天,她去接孩子放学,在回家的路上,远远看到自家的二层小楼被一群装备了防爆装置的军警围了起来。不久,她听到了枪声和爆炸声——在家中的段文旺带着自己的兄弟、侄子与儿子,正用自制的地雷和土枪,跟军警们展开激战。  一场激战下来,对方6人受伤,段文旺和3位亲属因为袭警被捕。  这是越南自1997年以来最严重的一起土地纠纷,不过,此时
期刊
连日来,不少“凑巧”的事在美国和朝鲜之间发生。  3月7日至9日,朝鲜外务省副相、六方会谈朝方团长李勇浩应纽约州雪城大学马克斯韦尔学院邀请,前往美国参加在该校举行的以朝鲜半岛事务为主题的“非正式讨论”。“凑巧”的是,韩国外交通商部朝鲜半岛和平交涉本部长、六方会谈韩方首席代表林圣男也将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这个“非正式讨论”。接着,李勇浩还将参加由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主办的一项活动。据报道,美国朝鲜
期刊
家的担子都落在我的肩上  妈妈走了,家里的担子都落在了我的肩上。我和弟弟首先必须把妹妹照料好,而照料妹妹主要是要管好她的吃和睡。  首先要解决的是“小不点”的吃饭问题。开始的时候,我抱着“小不点”去找村里的产妇,求别人让“小不点”吃上几口奶,但这样求奶吃也不是长久之计。  我只好另想他法,从集市上买奶粉。一些有经验的邻居就告诉我一些带孩子的经验,例如给“小不点”喂的奶不能凉也不能烫;半夜孩子哭的时
期刊
大雪后的山路上没有一个脚印,只有一两只野兔偶尔在雪面上留下痕迹。这十几厘米厚的雪,竟然在次日下午,已经化得路面泥泞不堪。走到半山腰时,在一户农家门口,两位道长和两位村民正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闲聊。一位穿着灰色僧袍的比丘尼站在院子边上,衣着整洁,眉目清秀,胸前挂着一个黄色褡裢,上面印着金刚经几个字。因为天气寒冷,她双手藏在褡裢后方取暖。比丘尼来自福建,名字叫释永净,2010年9月从扬州高旻寺来到终南山
期刊
口述/甘 兰  格格忽然幽幽地问我:“妈,如果您没住过来,事情会怎么样?家明跟我一样大,你该也当他是小孩儿啊。”说完,她就回房休息去了。半夜,我听见她的哭声。我觉得肝肠寸断。难道,真是我错了吗?爱女儿、保护女儿,也是一种错吗?  相依为命的时光  我和女儿格格相依为命很多年。从小,家里兄弟姐妹很多,爸爸偏爱妹妹,妈妈偏爱哥哥,只有我,像块儿夹心饼干。  结婚后,老公的性格也是粗枝大叶,我从来没有过
期刊
继梁林旧居后,大文豪鲁迅曾居住过的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84号院正面临被拆。北京市西城区相关部门对此回应称,小院历史文化信息无存,没有保护价值,且并非文保单位或挂牌保护院落,未来将按规划实现绿化。  《祝福》创作于此  砖塔胡同是北京最早的胡同之一,被称为“胡同之根”。这里曾居住过不少名人,刘少奇、鲁迅和“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都曾是这里的住户。即将被拆的84号院,就是鲁迅曾经居住过的院落。从192
期刊
侯逸凡的爸爸几乎等不及了——龙年除夕的头一天,妈妈陪着侯逸凡从北京出发,前往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参加直布罗陀公开赛,只剩下侯爸爸一个人在家过年。让老侯欣慰的是,娘俩这次出行带回了巨大的收获,侯逸凡不但拿回了这个公开赛的亚军奖杯和两万多英镑的奖金,还打破了小波尔加从未被女棋手击败的“棋坛神话”。在诸多专家眼中,这个亚军非但不是小侯的挫折,反而更显示出这位花季少女的国象天赋。  所以,老侯已经想好了,
期刊
韩寒从未承认,在随性和天才的姿态背后,以差生形象出场的他承受过巨大落寞与压力。十余年来韩寒努力证明自己:2000年《三重门》出版,2008年介入公共意见空间。挖掘两个成名点前的经历可以发现:说服更多的人,同时引发更多质疑批评——这似是“差生”韩寒难以改变的人生戏码。  出道逾十年,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如果回到十多年前的起点,韩寒的出场更像是一个笑话。  1998年9月份,秋季开学的那天,如果你在
期刊
在巴西东部沿岸泛着琥珀色波光的大西洋上,卡瓦拉岛看上去就像是一座由茂密植物包裹着巨石组成的热带天堂。而拉丁美洲最大的汽车出租企业的创始人安东尼奥·克劳迪奥·雷桑德却将这里的土地据为己有。  里约热内卢州环境署称,从2006年开始,雷桑德毁坏了这里大片的原始森林,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总面积达1751平方米的豪宅。由于房子的一部分建造在地下,而且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所以只能乘坐飞机从空中看到它。  巴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