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营销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n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理说,本文的话题最好在6月份探讨,因为“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汽车企业纷纷解囊相助,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西方流行的说法是CR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但我一直担心,在抗震救灾的大背景下,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当成一种营销手段,肯定会招来炮轰。君不见,个别汽车企业捐钱太少,被媒体拿来反复说事,网上更是骂声一片;还有汽车企业在发布捐车新闻消息时,“忍不住”提了一下所捐车辆很适合灾区路况,被抨击为商业味太浓。如此等等,我只好暂且避开风头再说。
  现在,地震灾区已转入灾后重建,媒体对于汽车企业捐车捐款的问题不再穷追不放了,这时,我们反而更需要冷静思考一下此次地震灾情中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以及对企业品牌、市场销售的影响,进而探讨汽车企业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企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是有利于企业品牌形象提升的,因此,企业社会责任(CRS)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营销活动。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敢承认,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了。但我们看到,国内许多汽车厂家(其实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如此)似乎耻于言利,不敢把救灾行动当成一种营销活动来策划、实施,其导致的后果是,所有汽车企业都只顾着捐钱捐车,其公益行动没有任何差异化,唯一的“差异化”就是民政部门或慈善机构发布的捐款榜上数字的大小。如此做法,就是误导媒体和公众只从数字的大小来判断某个企业是否具有爱心,最终的结果是大家相互攀比,看谁捐钱多。
  当然,此次地震灾害只是一个突发事件,企业在捐款额上攀比,有利于在短期内筹得巨款支援灾区,功德无量。但这种模式显然无法适用于所有的公益项目,否则大部分企业将不堪重负。对企业来说,一方面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当好企业公民;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做到规范化、长期化,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实现社会责任行动品牌化。
  为什么要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行动品牌化呢?因为唯有品牌化,才能将企业所举办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变得日常化、长期化,不会因企业领导人的更替而改变;唯有品牌化,企业才会有意识地将社会公益活动当作企业形象推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大部分汽车企业都没有设立固定的社会公益项目,捐多捐少,基本上是领导说了算,随意性很强,而且做完公益之后,也不注重传播,相当于“锦衣夜行”—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种好品德,但对企业来说,值得赞赏,但不值得鼓励。此次震灾发生后,国内许多汽车企业的捐赠数额很大,却不为外界所知晓,还是让人觉得有些美中不足。
  相比之下,国际汽车品牌特别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因此也更有章法。最典型的就是上海通用的“雪佛兰红粉笔乡村教育计划”,“红粉笔”的命名可谓神来之笔,很贴合中国的教育事业,让人过目不忘,又很容易产生联想。后来中国平安保险推出“小桔灯计划”,应该是受此启发。汶川地震发生后,上海通用联合媒体发起了“橙丝带行动”,社会反响良好。东风日产在汶川地震之后,专门成立了“东风日产阳光关爱基金”,不仅命名品牌化,而且建立了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以后东风日产对外开展公益活动时,都可以通过这个基金来执行,这对于提升东风日产的企业形象大有好处。
  由于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占用了大量能源、道路,并给环境、生态带来一定的破坏,所以各大汽车企业一般都热衷于赞助和支持环保、节能、安全等领域的社会公益事业,以期在赢得社会公众好感的同时,显示自己在该领域的技术领先性。比如,福特汽车在中国推出“福特环保奖”,丰田在中国赞助“地球奖”,通用汽车举办“安全驾驶先锋评选”,广州本田长年坚持在河北省植树造林,等等。但是,当大家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努力时,品牌的差异化特征也会消弭殆尽,所以,汽车企业在开展履行社会责任行动时,应该尽量跳出环保、节能、安全的老套子,找到符合自己品牌个性的行动方向。
  在这一方面,宝马汽车在中国开展的“BMW企业社会贡献系列行动”就值得赞许,此项行动涵盖文化促进、教育支持、环境保护、宝马车主爱心活动和企业文化塑造五大领域,开展的相关项目包括BMW中国文化之旅、赞助辽宁省芭蕾舞团、与宋庆龄基金会共同设立“BMW中国优秀大学生奖励基金”、针对4~6岁幼儿园小朋友的长期项目“BMW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训练营”以及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展清洁能源的推广等,还有“同享一片蓝天”文化推广活动,邀请宝马车主免费接送北京郊区的优秀师生参观首都博物馆,内容十分丰富,商业味道也不是太浓,易于为社会公众所接受。
  长期以来,宝马车主被公众视为暴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群人,很显然,宝马汽车开展的上述行动,对于扭转宝马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负面社会形象将起到极大的作用—前提是宝马汽车要坚持不懈地将公益活动做下去。
其他文献
2003年,一些房产开发商与家电企业联姻,发起了“新家居生活”之类的活动,当时营销界称之为“异业整合”。从2007年开始,汽车行业热衷于与红酒、房地产、高尔夫、顶级私人会所和俱乐部等合作,营销界惊呼为“跨界营销”,有人甚至立马定论这将成为“最前沿、最火爆的营销潮流,风靡任何一个行业,彻底颠覆营销界”。  这个结论下得过早。早在2003年,就有媒体预测“不同品牌的营销合作”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营销趋势,
期刊
7月14日,在北京三里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部的白色大楼前,几十辆崭新的帕萨特领驭一字排开,作为提供给奥运会主新闻中心使用的“奥运绿色车队”整装待发。  除此之外,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汽车合作伙伴,大众汽车携手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奥迪品牌和斯柯达品牌,在5月4日至8月8日期间,为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内传递提供车辆服务、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向北京奥组委提供5000辆官方用车用于接
期刊
近两年品牌触点管理(brand touchingponit management)可以说是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尝试着寻找自己与消费者之间的品牌触点所在,试图对这些MOT(关键时刻)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睿途咨询2007年对中国地区上市公司品牌管理者的调研统计来看,开始使用触点来尝试规划品牌的案例占到5.2%,比2006年上升4%。以行业来分类的话,会发现以触点来管控品牌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零
期刊
提及广东顺德,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它是“可怕”的代名词,今天大名鼎鼎的碧桂园就是当年凭着“可怕的顺德人”广告语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核心区域,拥有大大小小的家电企业三千多家,是全球家电产品制造中心,每天有成千上万个集装箱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这里诞生了格兰仕、美的、容声、科龙、万和、万家乐、松本电工等驰名海内外的家电品牌,其中格兰仕是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占有全球三分之一的
期刊
自1969年杰克·特劳特提出“定位”以来,至今已经近40年了。然而,定位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和企业对于定位论并不清楚,市场上有那么多失败的产品和平庸的企业,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其实,这就是你的机会。无论任何时候,谁能首先搞懂定位,谁就能在人生游戏中领先一步。    定位的定义  “所谓定位,就是让你的品牌在顾客大脑中占据一个有价值的位置。”  这是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定位》一书中所下的定义。
期刊
连绵多日的雨水过后,天空澄澈如洗,阳光灿烂,云白风轻。记者刚一走出顺德容桂汽车站,就迷路了。三个出租车司机看了记者写在纸条上的目的地—顺德高新区(容桂)建业中路7号瑞图万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图万方),他们一脸茫然。经过电话联系,确认了方向和路线,一位出租车司机才把记者送到了瑞图万方的大门前。令人想象不到,在全国电子导航地图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的道道通地图,就是由瑞图万方出品的,而要找到这家公司
期刊
翻译/珊妮    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很容易取得成功,却很难坚守。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里,仅有不足1/3的新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而能生存下来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则更少,大概只有10%。但是,一旦这些企业(或者产品、服务)能够存活下来,是不是就意味着它们可以稳健地发展下去,并持续取得成功呢?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来思考问题,世界“财富500强”就应该是一个很稳定的“财富500强”组合,但事实上从1955
期刊
在和讯网的发展历史上,2008年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年。如果说今年年初,和讯网还在经历着一次拐点的话,现在和讯网首席运营官陈剑峰可以非常自豪地宣布,和讯网的弯不但拐过来了,而且已经驶上了快速发展的跨国合作之路。  最近,世界上最大的财经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采用现金投资中华万维网的方式,曲线入股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讯公司),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创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和讯网,是中国最早
期刊
跨国巨头贝塔斯曼于今年6月底宣布,其旗下拥有150万会员的北京贝塔斯曼关闭了在中国的36家图书直营店(早些时候已经关闭了两家)。这是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又一经典例证。毕竟,贝塔斯曼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超过10年的耐心,最后的结局依然是:败走中国市场。  贝塔斯曼当然有很多失误,包括战略上的、管理上的、执行上的,但最根本的失误却是营销上的失误。它先是忽略了中国人的购买习惯和口碑的关系密切,其
期刊
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中,网易的发展之路不同于其他两家网站:游戏为支柱产业,邮箱、相册等产品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正如网易掌门人丁磊给人的感觉一样,网易更像是一家互联网技术公司,而非门户网站。  4年前,网易总裁丁磊给出了一个数字—2004年11月独立访问网易网站的人数高达3900多万,这让当时还是《环球企业家》执行主编的李甬毫不犹豫地从传统媒体进入互联网。3900多万,这个数字激发了李甬的兴奋之情和好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