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的素材与表达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y3s118x3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其他收藏而言,奇石收藏还处于幼稚期,赏石的鉴评体系还有待建立,对此,石界争论不断。有争论是好事,说明石界还是一潭活水。虽然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赏石活动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石头有良莠之分,赏石水平有高下之别。良与莠、高与下的区别在哪里?我想最主要的,就在于赏石的素材选择与表达方式上。下面我就自己的理解谈谈看法。
  个体认知与赏石活动的共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赏石,赏石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赏石就是将石头自然之美映射到内心,并通过场景、语言、文字等加以抒发,从而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过程,赏石活动能够持续存在的理由,从表面看是交易,但最终来看却是审美,是对自身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
  其次,为什么赏石会出现分歧和争议?
  任何石头都必须通过赏石主体的认同,才会被纳入视野。因此,赏石活动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性化的活动。由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接触的知识体系有别,偏好不一样等等,都会对石头鉴赏产生分歧和争议,问题就在于“个体认知”上。赏石理念的差异,最终都体现为个体认知之间的差异。
  第三,寻找赏石活动的共性。
  在千差万别的赏石实践中,赏石的步骤和目的却大体相同。观赏石收藏一般要经历搜集、立意、命题、配座、置景、组合、配文、配图等过程,赏石的内容与形式就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建立了联系并相对固定下来。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用作为素材的石头来表达赏石主体对自然和自身的感悟。
  赏石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
  基于以上三点认识,我们就不难知道为什么对相同的石头评价不一,对不同的表达理解有分歧了。也为我们寻求相对容易被接受的鉴评体系打下了基础。我认为,赏石活动的基本要素只有两点:
  一、观赏石的素材要能具备审美的基本条件
  早期人类将石头用于装饰时,文字还没有出现,赏石理论就更谈不上了,但并不妨碍人们花费大量精力将石头用于与生存无关的装饰上。这说明,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山川、云彩、生活场景等都是人类最易感知的存在,也最为直观地为人类提供了审美的参照系。那时的人们“但知美之为美”,只要形态、色彩、质地等能给人以精神愉悦的享受,就可以接纳。
  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出现文字这一载体,通过文字的记载和传承,逐渐发展出各种学科,不断完善了审美的内涵,出现了一些抽象的概念,越往后,观赏石的欣赏方式会发展得越丰富。所以赏石只能在当时的知识体系下感受和逐步发挥。古代士大夫认可的石种少,一个“瘦、皱、漏、透”就指导了近千年的赏石方向,但应用于现代就远远不够了,当代采石渠道之多、石种之富是古人难以想象的,于是又补充了“质、色、形、纹、韵”等概念,以后还会有发展。但这些概念都只是指出了石头的表征,并不具备实际的指导意义。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观赏石作为素材,一定要在某些方面符合公认的美学标准,要有美感。什么是美感?就是人类头脑中出现过的愉悦记忆。美是抽象的,但却与现实生活中某些事物相对应。你可以在自然界、美术、文学、哲学,甚至考古、天文、地质、建筑学等诸多已知事物和知识中,在物态和精神层面寻找能提供美感的参照系。如果石头能够具备被一些群体认同的美好特点,它就具备了一定的赏玩条件。如果能够激发人们欣赏或创作的冲动,那么,它就能称为好石头。
  但是,好坏不是绝对的,你的美学造诣越高,对石头的选择就越主动,敢否定的石头就越多,同时,能够肯定的石头也越多。
  二、运用优秀的表达将赏石活动上升到艺术层面
  由于人的思维个性化特点,同一个素材会衍生出完全不一样的审美结果。比如一方精美的山水图案石,有人“见山是山”,为之陶醉;有人会与绘画相比较,分析天然图案是否符合透视、留白等作画原理;有人会为之题咏赋诗;有人会考虑场景配置和展开组合……同一形式却会造成巨大的情绪差异。同样,有些石头单独作为素材看似平淡,一经妙手融合,立刻化腐朽为神奇,甚至达到禅道之境——这就是赏石的魅力所在,你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精神空间里自由创造。
  但是,任何文化都需要群体参与,否则就会灭绝。赏石活动也需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才能实现内心和外界的平衡。因此对石头的表达又不能天马行空,毫无拘束,你只有一个指向——就是作为素材的石头,我们必须顺应它的形态、构图、比例、质感、气局、神韵进行发挥。它不应是孤立的,而是思想和石头的有机结合。
  在我看来,优秀的表达一定会具备以下特征,即深入、优美、和谐。
  深入,就是能够抓住石头的特点,以形取神。顾恺之有言:“凡画……迁想妙得也”,运用到赏石实践中,这个“迁想妙得”,就是特色提炼、究其神韵。
  优美,就是在赋予石头内涵的过程中,高明地运用语言、文字、场景、呼应等艺术手段,使素材的美感得以强化。
  和谐,就是客观地看待素材的层次,恰如其分地加以表达。让素材与表达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同时避免牵强附会,过度解读。
  结 语
  石头是锦,展示手段为花,素材提供了基础,再用表达加以升华;整体为主,局部为辅,抓住石头的“神”,才能生动地解读;多定性,少定量,燕瘦环肥,怡情为佳。只有实现素材与表达的完美结合,石头的展示才可以称为“作品”,才能达到“人石合一”的境界。以前的赏石注重“发现”,未来一定是以融入人文理念为方向(顺便提一下,我非常反对为石头打分和估价,数学是无法评判美学的,这种事就交给市场和每个人衡量吧)。
  无论是素材的选择还是奇石的表达,关键在于赏石者个人的素养。每个人都应该练好内功。练内功的方法其实很简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学,多练、多体悟,多交流,于是足矣。
其他文献
眼凹,鼻翘,耳垂。石肤如青灰、乳白相间的绒毛,在深浅的渐变中像是被精心修剪过。那仰脸看天,颐指气使的高贵,很容易让人把它与无所事事的王公贵族联系起来。象形石中像狗的不少,多表现的憨态可爱,像这只能表现出自信气质和高贵个性的还真不多见,再加上 “汪汪”谐音“旺旺”之意,家有此宠更随了 “财福兴旺”的好心愿,难怪主人叫它“贵夫人”呢。
期刊
武林虎,字建华,别名山青,祖籍山西北岳恒山,现居包头。1995年开始玩石,2005年筹备成立包头市赏石协会任会长,次年发行个人藏石专辑《漠宝》,2008年筹备成立包头奇石馆任馆长,其代表作品有《上善若水》,《犟》,《天山雪莲》,《祥云托日》,《乾坤袋》等。  在他筹建的包头奇石馆内,看到的不仅仅是小品组合,他将单品与组合石按其诗情画意组成大型“连续剧”,如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苏东坡——赤壁
期刊
一年前,一位青海石友发来短信感慨:为什么石头   好像总是欺负穷人?玩石真的只是富人的游戏吗?他想请我就这个话题写写文章。但面对这位资深石友的焦灼苦闷,我却不知如何回答。想必,这也不只是他一个人的疑惑。  当然,我知道不少这样的例子:某某因挖到绝品,转眼脱贫致富,盖楼买车;某某多年执着坚守,终于靠石头小康甚至暴富……然而,这是他关心的答案吗?  我也认识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可以动辄数万甚至数百万大
期刊
【摘 要】PC连续刚构桥因施工过程中腹板产生裂缝而影响桥梁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因此腹板裂缝的分析研究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四川高速公路某大桥为背景,对施工过程中4号块腹板产生的裂缝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施工过程中改善腹板受力的方法。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腹板裂缝;主拉应力   Analysis on Web' crack in Prestressed Continu
期刊
编者按:   包头——一个人杰地灵的魅力城市,这里的人们爱石如痴。依托于包头良好的赏石氛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包头的石友玩石可谓自成一派、自得其乐。本刊2009年第7期已经详细介绍过包头赏石文化的起步与发展,带着感恩的心,在感谢包头藏家支持的同时,也特别策划了此次专题,不仅为您带来了包头一如既往精美的奇石,还特刊登藏家玩石的心得体会,共飨石友!    赏石感悟,修身养性——杨俊伟    奇石赏玩
期刊
卖石头,不仅要研究石头,还要研究人,研究生活。石头是「死」的,和人、和生活结合起来的石头才是「活」的。    又逢岁末,辛苦了一年的赶展族也都打点行装,结束东奔西颠的劳碌生活,清点一年的收获,陆续返家。每每此时,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你看,小刘就是欢喜的那一家。  小刘虽说人长得瘦弱,看上去甚至有些“萎靡不振”,可他的精神头却不小,一年到头东奔西跑四海为家,并且在“南征北战”中摸索了一出一出卖石头的
期刊
引 言:  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和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端,阴山山脉横贯市区中部,黄河流经该市南缘,矿产资源丰富。从赏石角度来讲其西临奇石之乡——内蒙古阿拉善盟,北接外蒙古,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包头石市精品多、价格低,而众多的家庭藏馆更是藏奇纳珍,值得探寻。包头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所以去包头可以买石、旅游两不误。    周末到包头,绝对是买石
期刊
拾起断裂的思路  吴敬     写东西的人都有同感,越是触碰心灵的,越是难一气呵成。同样,对应于赏石,石头越是精致,品赏越是“艰涩”。一个字、一个词,表面看,赏者念及字字珠玑,舍不得出口,而实际,唯怕点墨不到,误伤了大自然的恩赐,尽管欣赏千人千面。  这就是一个让人“难以启齿”的典型。它纤细妖娆,又粗犷拙朴;集瘦、皱于一身,合高傲、谦卑为一体;似凸显“楼上楼”的特立独行,也似证明稳若泰山和淡泊宁静
期刊
乍一看,此石的糙皮粗态真不入眼,细看,则会发现,那斑斑莹润的玛瑙和细嫩的肤色几乎可与蜡石媲美。然而,质地并非它的优势,惹眼的是那宛若回首的洞穿与如指竖立的尖凸,整体石形如一只天鹅,虽然有点儿肥硕,但藏者配以极富伸展感的云座,立刻将石托举得轻盈,无沉重感,且其镂空正好与石的洞穿相呼应,使石与座浑然一体,增强立体感,且有了山的气概,给视觉以更强的冲击。   玩石就是这样,精美的奇石,如若配以精巧的底座
期刊
编者按:    当石与画一比高下时,谁会以无可争辩的优势胜出?赏石理论家侯桂林先生的《石画造化奇,压却绢与纸》,对这个在赏石界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十分肯定的回答。  当天然奇石和人工书画联袂时,是否会演绎出一番别具风味的“石”情画意?兼具奇石收藏家和书画家的岳恩荣先生以其多年的经历以及奇石和书画作品向我们娓娓道之。  “江山如画”本期话题:石与画的争锋与合作。    2008年10月应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