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贝多芬对世界音乐的贡献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贝多芬(1770~1827)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国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他创作了9部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他继承了海顿、莫扎特所奠定的古典交响曲、奏鸣曲体裁,以崭新的时代精神充实、丰满、创新了这些音乐形式和体裁。
  [关键词]贝多芬;世界音乐;古典主义;古典乐派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32-04
  古典主义,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它以恢复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美,放眼追求客观美。这一美学观点直接影响到同时代的美术、音乐的发展。此后画家和音乐家们把这一美学观点渗透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发展了这一美学观点,形成了各自的古典主义风格。
  音乐中的古典主义,在维也纳开放着鲜花,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但是,古典主义音乐的萌芽时期却产生于意大利巴洛克音乐时代后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随后在德意志、奥地利等国繁荣昌盛起来,初期有三个乐派:以大巴赫的次子菲利浦·埃玛努埃尔·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他是费特烈大帝的宫廷作曲家;以约翰·施塔密茨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他是法尔茨选候卡尔·特奥道尔的宫廷作曲家;以瓦根扎伊尔、蒙思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这个乐派比前两个乐派影响较小。但是,自从格鲁克、海顿两位作曲家在维也纳定居以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接着,莫扎特、贝多芬又先后到来,维也纳古典乐派才真正形成。
  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杰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就类型而言,主要表现在室内乐、钢琴音乐、交响乐等方面;就音乐曲式来说,奏鸣曲、交响曲形式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时期得以确立并且不断扩充、发展;就音乐表现内容来说,也由一种愉快的、偏重于音乐形式美、结构美、旋律美的纯音乐倾向,过渡到表现人类理性思维、社会矛盾斗争等更为广阔的领域。
  由于三位作曲家所处的社会、时代各有差异,个人世界观、遭遇、生活环境不同,在他们各自的创作中,又都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总之,他们对人类文化艺术史的贡献是光辉灿烂的。而就他们中的一个人来讲,却又是惊人而非凡的。本文主要就贝多芬的音乐成就及贡献进行论述。
  一、首开音乐思想之花
  贝多芬生就一付倔强的性格,对任何不幸从不感到绝望,对命运的考验报以强烈的抵抗态度,27岁之后的他虽然怀着绝望的心情,把耳疾之病告诉了亲友,但同时又说:“我绝不能忍受,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把它捏碎。”同一封信的后面贝多芬还写道:“噢,如此美丽的人生,我愿意活一千次。”在1802年的遗书中,32岁的他写道:“即使我享有天寿,对我来说我也觉得死得过早。”当然,后来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成为强有力的贝多芬式的呐喊,他在《第五命运交响曲》中第一次挖掘出音乐的社会功能,成为灵魂的艺术,听他的作品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战士在讲述一个哲理。他的《热情奏鸣曲》、《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九合唱》交响曲等作品,极好地表现了火焰般的热情和战斗般的英雄性格及“斗争—宁静沉思—喧嚣戏谑—欢乐凯旋”这样一个哲理性的交响公式。《第六田园》交响曲是一首打通了现代标题音乐、印象派音乐门户的金字塔式作品。此外,贝多芬在《第九合唱交响乐》中贯通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重新使用了合唱与四重唱、变奏曲式,成为交响乐中难度、高度的极品之作。
  贝多芬是幽默的,他总是大声说话、开玩笑、哄笑,喜欢与人打趣,给亲近的人起绰号,在他的创作中,幽默的谐谑曲就反映了他性格活泼的一面,1811~1812年,40多岁的贝多芬创作了《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两部比较轻松的交响乐。同时,他又温情委婉地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小型钢琴曲《致爱丽丝》,这虽不是什么重点作品,但却有着广泛的人民性。穿过200多年的历史长河看这首作品,却发现他的人文关怀可以用音乐小品的形式穿透封建主义那令人窒息的重重雾霾,给心灵带来莫大的快慰。
  贝多芬又是细腻的,他创作的《月光奏鸣曲》不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甚至具有印象主义乐派色彩,与印象主义乐派作曲家德彪西的《月光》堪称钢琴文献中的“月光双姣”。他开辟的领域是广阔的,音乐作品多种多样,每件作品都闪耀着他的思想之光、个性之光、艺术之光。
  贝多芬的创作初期阶段注重形式,继承着海顿、莫扎特的成就和遗产,进一步完善了维也纳乐派留下来的技术、形式、体裁。1798年,28岁的贝多芬耳病已经非常严重,但是在他的《第一交响曲》、《悲怆奏鸣曲》中,那倔强而顽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主题旋律,已经闪现出独特个性和思想光芒。1800年前后,三十而立的贝多芬迅速进入中期一直到鼎盛创作阶段,作品形式不断扩大,音乐的发展手法开始发挥出独创性。首先是奏鸣曲领域,包括《月光奏鸣曲》在内,大致从作品27号奏鸣曲开始,已经充满幻想形式、火焰般的热情,追求精神上的突破,这在贝多芬之前是没有先例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得当,《热情奏鸣曲》也是如此。
  贝多芬是音乐艺术的解放者,他以自身的才能和魅力改变了音乐家必是身穿宫廷仆人号衣的屈辱历史。他摆脱了音乐为上流社会娱乐装饰的因袭传统,使音乐艺术从一般美的境界进入到崇高神圣的境界,从而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中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启蒙者。他的《第九交响曲》篇幅宏大,乐队合唱队规模庞大,其中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他的音乐对于时代与个人的情感表现、宏伟的戏剧性和对自然的依恋等都为浪漫主义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他把古典音乐艺术推向了顶峰,又打破常规,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开拓了新的领域。   二、确立了现代管弦乐队编制
  贝多芬九部交响曲的乐队编制,都规定为双管编制。在海顿、莫扎特时期乐队编制小,主要在宫廷演奏,对双簧管、长笛、单簧管等乐器,有时用,有时不用,数量上也无定规。然而,贝多芬所创立的乐队编制,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乐派作曲家如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直到瓦格纳前后的现代管弦乐队编制,成为现代管弦乐队的典范。
  三、首开声乐套曲先河
  早在1783年,13岁的贝多芬在波恩时期就创作了第一首歌曲。1794~1795年,创作了《阿德拉依岱》,可以感受到青年贝多芬最温柔的情感。1803年,33岁的贝多芬完成了6首根据盖勒尔的诗创作的歌曲(作品48)。1810年,40岁的贝多芬根据诗人歌德的诗歌创作了一些歌曲。在声乐领域,贝多芬致力于把诗歌和音乐真正融合为一体,把个人情感融入音乐之美、诗歌之美,首开浪漫派先河,对后世浪漫派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影响深远。贝多芬声乐创作数量不多,歌剧《菲德里奥》和《庄严弥撒曲》在世俗、宗教领域双峰对峙。比较而言,他的歌曲有79首,编号的60多首,没有争议的68首。他对后世影响有三:声乐套曲的开创者,欧洲“后进”少数民族民歌艺术上的拓荒者,在歌曲艺术中融入个人情感与戏剧性手法。
  贝多芬的音乐并非只有英雄气概,同样也有着缠绵悱恻的儿女之情。他的深情不仅感人至深,更是荡气回肠。爱一个人并不一定是厮守在一起,远方的人相隔万水千山却更能激发心中炽热的爱恋。1806 年 5 月,36岁的贝多芬和丹兰士·特·勃仑斯维克订婚。丹兰士·特·勃仑斯维克很早就爱上了贝多芬,不知道是因为什么神秘的原因,阻挠着这一对相爱的人的幸福。总之,婚约毁了,然而,两个人始终都没有忘却这段感情。
  1816年,46岁的贝多芬根据医科学生阿洛伊斯耶泰莱斯的六首爱情抒情诗创作了声乐套曲《致远方的恋人》。套曲以爱情为主题,音乐中饱含着温柔的幻想和冲动的激情,纯粹的抒情性风格代替了以往占统治地位的英雄性风格,亲切优美、沉醉忘情的旋律构筑了贝多芬爱情的神圣殿堂。
  《致远方的爱人》共6首,除了2首采用三部曲式外,其他4首都用分节歌形式写成。6首歌曲相互连接,最后在第一首歌曲主题中收尾。贝多芬艺术歌曲的戏剧性,体现着他特有的主导动机扩张、发展手法。比如第五首中这个小动机出现了多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音乐进行八小节之后这一特性动机上行三度出现在钢琴间奏中:
  音乐继续在C大调上进行,八小节后回到原来的音高位置重现特性动机:
  贝多芬歌曲的动力性特征还表现在短暂的转调手法运用,值得后人反复学习。第五首歌曲首先在C大调上进行:
  临时进行到a小调上:
  随后进行到F大调:
  上图第一小节停留在F大调的半终止上,接着又回到到C大调上。从上面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天性倾向于戏剧性,篇幅不大的作品娴熟地使用这种技法变化,恰到好处,这也是舒伯特、舒曼取之不尽的财富。这种手法影响到后来的舒伯特,他在歌曲《菩提树》里运用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由e小调到E大调,使简短的歌曲充满戏剧性变化和审美效果。
  《致远方的爱人》是贝多芬晚期创作中一部分水岭式的作品,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声乐套曲,也是欧洲音乐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声乐套曲,更是德国的第一部声乐套曲。它显示出贝多芬温存的一面,虽然它并没有像贝多芬的交响乐创作表现出深刻情感和英雄气概,但作品中饱含着温柔的幻想与冲动的激情,尤其是后者的细腻格调与浪漫主义的潮流息息相通,成为舒伯特声乐套曲的先行者。虽然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还是相当理性和克制的,但那种将自我融入大自然蓝天白云、山涧小溪的意境和构思,以及形式上对套曲内部关系的探索,为后来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作家们提供了借鉴。19世纪,很多著名的作曲家都以贝多芬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为样本,创作了很多流芳百世的声乐套曲。1827年,贝多芬去世,舒伯特根据德国诗人米勒的诗谱写了声乐套曲《冬之旅》,继承中有创新,成为舒伯特的代表作品。
  四、首创音乐动机扩张、发展手法
  贝多芬的旋律写作采用了音乐动机扩张、发展的手法,节奏具有简洁性、音调来源于民间、动力性的音程进行、转调进行都体现了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精神,他给音乐贯注了新鲜血液,使人们把一些思想火花、理想碎片、痛苦与希望都寄托在音乐作品中,每当人们在困难时听到他的作品,就能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并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如《第五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主题第一次出现就是一个男性化的感叹号,非常确定告诉你命运在敲门:
  由上而下三度的命运主题第一次敲门之后,紧接着节奏不变向下大二度重复,听觉上好像一个女性化的追述,再次确定地告诉你命运依然在敲门:
  在长长的两句命运主题之后,这一节奏、音调动机在不断递进、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积蓄着更大、更多的能量:
  随后,这一核心的节奏、音调动机在变化中多次出现在不同的声部,在大提琴演奏的低音声部出现了由下而上的反向命运动机,仿佛隐含着一股向上的力量,这极大地加深了音乐的立体表现力和深刻性:
  命运主题一旦确立,贝多芬就抓住不放,逐渐在整个乐曲中推进、扩张、展开,加强这一印象。这时,圆号突然吹奏出悠长、柔美的命运主题动机:
  圆号的吹奏一下把我们带到了人性化的软弱境界,贝多芬的命运主题透出了庄严、肃穆、严峻的表情,但是英雄也有铁骨柔肠,于是非常柔美的副部主题出现,低音声部出现了反向进行的命运动机:
  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呈示之后,围绕这两个音乐素材,在乐队的轮番演奏推进下,贝多芬与命运之神反复较量,曲折艰难,但是最后向坚强者、胜利者倾斜,“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贝多芬的心声再次得到印证,第一乐章就在这样一次次的抗争中越来越强。每当灾难来临、痛苦来袭之时,我们的耳边总会响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声音,总会激发起我们的热情、斗志。贝多芬的主导动机贯穿、发展手法给交响乐带来了激动人心的力量。
  贝多芬的音乐是激情的、跌宕的、思想的、哲理的音乐,他不仅继承、发展了古典音乐的形式美,也开拓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他开辟了许多新的音乐技术领域,表达了全人类的情感、思想、理想,歌颂了人类的自由与欢乐,也为之奋斗了一辈子,他的作品在人类思想史、艺术史上留下永恒的印记。
其他文献
一个美景荟萃的神秘世界,一幅自然纯净的原始画卷,一片清新宁静的世外桃源,一个集河流、森林为一体的童话世界,更是一个群花争芳的人间仙境。如果不是亲临这片白桦林,在林中静静地
本文用1,6—二磷酸果糖(FDP)结合中药治疗冠心病21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冠心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39岁,平均59.3岁。21
《世界有色金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领域唯一的技术经济综合性科技期刊。刊物内容广泛、信息量大、可读性强,被誉为“经营管理人员的参谋,科技工作者的耳目
<正> 急诊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医学领域中已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院前抢救作为急诊科的重要部分又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每个医院的院前工作和社会卫生环境的主要环
东阿鱼山风水极佳,是曹植晚年寄情之地。东阿曹植墓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较小,形制似不符其王侯身份,这与曹魏时期普遍实行薄葬、防盗及曹植后期经济状况较差有关,也与墓葬曾
[摘要]继北京奥运会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如期举行,成为又一个全世界人民瞩目的盛大节日。上海世博会于4月30日晚正式拉开帷幕,获得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欢呼。从伦敦万国工业园博览会到上海世博会的一个世纪,对中国而言,丝绸可谓是最好的见证者。中国因丝绸曾赢得“丝国”的美誉,丝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纽带,在历史长河中独领风骚,但曾经的辉煌被科技革命的洪水淹没。20
赵正先生是甘肃画院第二任院长、甘肃省书协第一任主席、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赵正先生人格高尚,为人正派,真诚待人,将其毕生精力完全倾注于学术研究、临摹创作和对职业、
硬脊膜外阻滞中急性血压增高1例报告中山市人民医院麻醉科(528403)周晓硬脊膜外阻滞(简称硬外麻)是临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该麻醉常使病人血压降低,血压增高尤其是急性增高者比较罕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