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和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阐述了校园文化功能中的人文精神,并且提出了学生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以其为有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
1 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是一种引导性的亚文化,它对学生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以及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的功能:
(1)陶冶功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生命的内涵。
(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过剩的精力也需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
(4)导向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2 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感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3 校园文化功能中的人文精神
(1)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通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引导,接受特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有目的筛选大众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的选择代替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因而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又通过教育的物化形态,对校园的布局和各种设施的布置,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来精心设计,对受教育者同样起着引导、激励的功效。另外,学校的教育思想、发展规划、办学目标等,都直接影响着师生个体乃至整个学校良好精神面貌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因此,校园文化无论从内容、方式到其形成的环境,都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校园文化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各种有意义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受教育者受到陶冶和感染,同时,校园文化也像粘合剂,使学校师生员工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凝聚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集体的影响和自身的努力,逐渐会在一定的群体中找到归宿,并按照共同的价值趋向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出积极的人文精神。因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性格和情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集体的周围,朝着学校的总目标前进。
(3)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教育的内驱力作用。它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既可以激励先进,也可以约束违纪行为,有力地促进集体和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校园成员如何做人。校园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识自己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校园文化也是矛盾的调节器通过舆论、习俗、信念等特有形式,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调节人们的行为。校园文化还具有一种巨大的内在意志力量和评价力量,弃恶扬善,把周围的现象判断为“善”与“恶”,从而实现其教育作用和约束作用。校园文化通过其约束功能,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校园人文精神的养育。
4 学生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41 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
古代诗人谢灵运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憺忘归”。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所以要营造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全校师生员工生活在和谐物质文化氛围之中。这是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包括校园的一草一木等。这些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可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去促进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激发创造精神,同时也能使他们在这种物质文化氛围中形成一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价值观,让每一个人都以在学校工作为骄傲。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的教学大楼及各种设施、设备不在于精美和华丽,而在于以师生为中心,在于人性化,要体现适用、实用和较高的利用率。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今天,校园的物质文化也常常作为潜在课堂,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譬如说:一所校园如果光看到一排排房屋建筑,而看不到树木、草地,虽然很有气势,但作为校园就会使你感到不和谐。可以想象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往往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温馨、舒适、心情舒畅。校园里的一座雕塑,虽然不很起眼,但师生们课余时间看到它,常常就会得到激励,受到启迪,催人奋发。因此作为校园的管理者,应该千方百计营造、构建人性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42 利用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弘扬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为主旋律的,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其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是一种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校园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这种具有引导启迪价值的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就在于觉醒个人,使其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文明、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曾说:“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水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任何国家的经济振兴和文化发展,无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的强盛,必然要以人为本,造就出富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必须从校园文化开始,建立健全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符合规范的道德理论体系,注重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双向发展,推进人和社会精神的进步与发展。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就能得到有效发挥,最终也必将促进个人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43 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二者构成了整个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学中,教师对待科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认真、耐心和踏实的作风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反复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科学的真正含义。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懂得自己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真正的人文精神教育。
44 教师要联系实际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
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化为精神,达到政治人文知识的内化,内化为人文精神。
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如何通过政治课教学把它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政治课教学的任务。
社会生活:人人都在生活,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利用生活现象结合政治观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学生的实际: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性,针对这个现象,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化精神教育。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
1 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是一种引导性的亚文化,它对学生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以及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的功能:
(1)陶冶功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生命的内涵。
(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过剩的精力也需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
(4)导向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2 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感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3 校园文化功能中的人文精神
(1)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通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引导,接受特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有目的筛选大众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的选择代替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因而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又通过教育的物化形态,对校园的布局和各种设施的布置,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来精心设计,对受教育者同样起着引导、激励的功效。另外,学校的教育思想、发展规划、办学目标等,都直接影响着师生个体乃至整个学校良好精神面貌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因此,校园文化无论从内容、方式到其形成的环境,都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校园文化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各种有意义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受教育者受到陶冶和感染,同时,校园文化也像粘合剂,使学校师生员工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凝聚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集体的影响和自身的努力,逐渐会在一定的群体中找到归宿,并按照共同的价值趋向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出积极的人文精神。因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性格和情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集体的周围,朝着学校的总目标前进。
(3)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教育的内驱力作用。它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既可以激励先进,也可以约束违纪行为,有力地促进集体和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校园成员如何做人。校园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识自己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校园文化也是矛盾的调节器通过舆论、习俗、信念等特有形式,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调节人们的行为。校园文化还具有一种巨大的内在意志力量和评价力量,弃恶扬善,把周围的现象判断为“善”与“恶”,从而实现其教育作用和约束作用。校园文化通过其约束功能,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校园人文精神的养育。
4 学生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41 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
古代诗人谢灵运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憺忘归”。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所以要营造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全校师生员工生活在和谐物质文化氛围之中。这是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包括校园的一草一木等。这些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可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去促进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激发创造精神,同时也能使他们在这种物质文化氛围中形成一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价值观,让每一个人都以在学校工作为骄傲。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的教学大楼及各种设施、设备不在于精美和华丽,而在于以师生为中心,在于人性化,要体现适用、实用和较高的利用率。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今天,校园的物质文化也常常作为潜在课堂,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譬如说:一所校园如果光看到一排排房屋建筑,而看不到树木、草地,虽然很有气势,但作为校园就会使你感到不和谐。可以想象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往往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温馨、舒适、心情舒畅。校园里的一座雕塑,虽然不很起眼,但师生们课余时间看到它,常常就会得到激励,受到启迪,催人奋发。因此作为校园的管理者,应该千方百计营造、构建人性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42 利用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弘扬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为主旋律的,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其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是一种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校园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这种具有引导启迪价值的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就在于觉醒个人,使其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文明、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曾说:“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水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任何国家的经济振兴和文化发展,无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的强盛,必然要以人为本,造就出富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必须从校园文化开始,建立健全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符合规范的道德理论体系,注重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双向发展,推进人和社会精神的进步与发展。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就能得到有效发挥,最终也必将促进个人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43 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二者构成了整个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学中,教师对待科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认真、耐心和踏实的作风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反复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科学的真正含义。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懂得自己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真正的人文精神教育。
44 教师要联系实际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
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化为精神,达到政治人文知识的内化,内化为人文精神。
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如何通过政治课教学把它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政治课教学的任务。
社会生活:人人都在生活,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利用生活现象结合政治观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学生的实际: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性,针对这个现象,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化精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