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在现代工匠精神大背景下,肩负着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合格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并对高职院校技能大师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技能大师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参照。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技能大师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一背景下,传统职业教育并不能良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这对技能大师培育的整体质量构成了直接影响。故而,对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路径进行具体研判,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困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是奉献精神、勤劳精神、实干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工”是指各行各业的岗位,匠指的是成熟的职业技能人才,精神是指务实、负责、担当的职业态度。工匠精神具体指的是职业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以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不断创造品质更为卓越的有关产品。以服务至上的理念,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实现个人成功的同时推动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技能大师培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课程设置单一,并不能对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予以有效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学习难度较高的知识,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更愿意学习基础知识。但教师教学过程往往以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进行呈现,难以满足学生们的实际学习需求。其次在于教学内容更加偏重于理论教学,应用实践缺乏。其三在于技能大师培育方式单一,当下高职院校授课仍然以理论知识灌输作为主要形式,课堂时间主要被教师占据,而教师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缺乏了解,逐步形成了教学质量迭次降低的恶循环,对高职院校技能大师培育的整体质量造成了普遍影响。
三、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优化路径探索
(一)提升高职教师自身的发展意识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紧紧围绕“工匠精神”,创新自身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发展依托于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意识,为此高职院校应着手提升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学习能力。教师应从教育发展的整体形势和教育实践过程中暴露的不足出发,以针对性方法弥补自身不足,实现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
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可在学习先进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前提下,通过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更好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从而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角度出发,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技能大师的培育工作。高职人才的培育目的并不在于取得多高分数,而在于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实际应用程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展开技能大师的培育过程中,应当将知识的应用性放在首位,以实践应用作为知识讲解的基本前提,并加大总体成绩评定中学生实践能力所占比例。
(二)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校方应积极与企业用人单位联系,以便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可积极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能力需求和实际用工需求,以此使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富有方向性和指导性。
为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水平,高职院校还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展开调研工作,以便让教师能够切实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规避因教师所掌握的知识经验陈腐导致理论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可更好了解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以便在教学实践中以此为准绳严格要求学生,增强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效率。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技能培训过程中,应当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伴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若教师不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甄别,则不仅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会对学生学习造成极大制约。
为此高职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当系统研究各类教学方法与有关理念,把握其基本内涵及适用领域。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以教材为基础,将教学方法有效融入到自身教学工作中,围绕“扩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基本原则,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而在工匠精神视角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应对传统教育模式予以积极转变,在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与原理予以掌握后,着重讲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生活常见实例为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与学生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程度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推动技能大师培育的高效展开。
总体而言,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应充分围绕学生展开,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强化实践应用在学生成绩中的比例、推动校企合作、改革课堂形式等方式,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过程中的“知行合一”,从而更好提升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效率。
参考资料:
[1]蒋心亚,赵振勇.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路径探索.2018
[2]王婧婧.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2020
[3]彭敢.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19
作者简介:
廖美红(1979-),女,汉,广西南宁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
陈凤俭(1981-),男,汉, 广西容县人,学士,講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批准号2021KY1332),《工匠精神视域下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技能大师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一背景下,传统职业教育并不能良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这对技能大师培育的整体质量构成了直接影响。故而,对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路径进行具体研判,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困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是奉献精神、勤劳精神、实干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工”是指各行各业的岗位,匠指的是成熟的职业技能人才,精神是指务实、负责、担当的职业态度。工匠精神具体指的是职业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以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不断创造品质更为卓越的有关产品。以服务至上的理念,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实现个人成功的同时推动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技能大师培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课程设置单一,并不能对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予以有效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学习难度较高的知识,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更愿意学习基础知识。但教师教学过程往往以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进行呈现,难以满足学生们的实际学习需求。其次在于教学内容更加偏重于理论教学,应用实践缺乏。其三在于技能大师培育方式单一,当下高职院校授课仍然以理论知识灌输作为主要形式,课堂时间主要被教师占据,而教师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缺乏了解,逐步形成了教学质量迭次降低的恶循环,对高职院校技能大师培育的整体质量造成了普遍影响。
三、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优化路径探索
(一)提升高职教师自身的发展意识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紧紧围绕“工匠精神”,创新自身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发展依托于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意识,为此高职院校应着手提升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学习能力。教师应从教育发展的整体形势和教育实践过程中暴露的不足出发,以针对性方法弥补自身不足,实现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
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可在学习先进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前提下,通过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更好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从而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角度出发,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技能大师的培育工作。高职人才的培育目的并不在于取得多高分数,而在于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实际应用程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展开技能大师的培育过程中,应当将知识的应用性放在首位,以实践应用作为知识讲解的基本前提,并加大总体成绩评定中学生实践能力所占比例。
(二)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校方应积极与企业用人单位联系,以便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可积极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能力需求和实际用工需求,以此使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富有方向性和指导性。
为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水平,高职院校还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展开调研工作,以便让教师能够切实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规避因教师所掌握的知识经验陈腐导致理论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可更好了解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以便在教学实践中以此为准绳严格要求学生,增强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效率。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技能培训过程中,应当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伴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若教师不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甄别,则不仅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会对学生学习造成极大制约。
为此高职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当系统研究各类教学方法与有关理念,把握其基本内涵及适用领域。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以教材为基础,将教学方法有效融入到自身教学工作中,围绕“扩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基本原则,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而在工匠精神视角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应对传统教育模式予以积极转变,在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与原理予以掌握后,着重讲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生活常见实例为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与学生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程度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推动技能大师培育的高效展开。
总体而言,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应充分围绕学生展开,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强化实践应用在学生成绩中的比例、推动校企合作、改革课堂形式等方式,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过程中的“知行合一”,从而更好提升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效率。
参考资料:
[1]蒋心亚,赵振勇.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大师的培育路径探索.2018
[2]王婧婧.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2020
[3]彭敢.基于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19
作者简介:
廖美红(1979-),女,汉,广西南宁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
陈凤俭(1981-),男,汉, 广西容县人,学士,講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批准号2021KY1332),《工匠精神视域下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