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互通立交是城市区域景观中不能忽视的组成部分,从互通立交的立案、建设到建成后的验收和使用,都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城市互通立交是缓解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立交绿地便成为了良好的粘合剂,它使其周围的道路、建筑、文化、生态等各种元素得以和谐共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相关法规、生态、立交美学、规划设计方法等方面针对互通立交绿地的研究,总结当前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综述
城市互通立交是城市区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立交桥体、立交绿地、道路和周边建筑等共同组成。设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形式、空间与形象,而是体验(Experience)”[1],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立交绿地景观的生态性和科学性。对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研究应避免过分强调立交自身,将立交桥与其周边的环境进行机械的分割,更不能脱离立交桥体应具备的交通功能以及周边环境对立交的影响,而应将其作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一个部分进行景观设计的研究。目前可用于指导城市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尚未确立。
一、国外研究进展
(一)相关法规
在美国和英国,高速公路的线路选定常常先由园林设计师或建筑师来完成[3]。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和施工规范中,均有对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方面的规定。相关法规有:1965年美国制订的《公路美化规定》、1976年日本制订的《公路绿化技术基准》及1975年原苏联制订的《公路建筑和景观设计规范》。
(二)生态角度的研究
1.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是以保護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德国巴伐利亚省于1993年6月通过“生态补偿原则”法案,以期通过科学、生态的景观设计使道路包括立交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能得以补偿。
2.生态规划
英国园林设计师伊安·麦克哈格最早将生态规划的理论运用于高速公路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上,其中包括互通立交。在美国里士满公园路线规划中,研究和分析了高速公路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且运用地图叠加技术获得了良好的规划结果。
美国景观设计师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一书中提出绿色通道的概念,是“为车辆、步行者运动和野生动物迁徙提供的通道[3]”,其中包括作为城市道路节点的互通立交。
(三)城市景观角度的研究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道,道路是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之一,且“高速公路的交叉口由于缺少典型特征而令人迷惑”[4]。他又在《总体设计》一书中指出,在考虑景观设计问题之前,应使立交桥体和立柱绿起来,并利用色相与季相变化突出立交的动态景观变化[5]。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一)相关法规的制定
1994年,国家交通部发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对匝道的平面设计提出要求:“互通式立交的景观应与匝道线形布设相配合,并与环境相协调”[6];
1997年,国家建设部发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1997),其中第5.1条对交通岛绿地设计提出了规划与设计的规范[7];
1998年,国家交通部发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其中第6条对互通立交的景观设计作出规定[8]。
(二)立交美学方面的研究
根据立交环境美学,互通式立交既属于道路系统,也是城市区域景观的组成部分,因此,它需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也需要与原有的环境共同作用,构成新的城市区域景观。
立交美化主要阐述立交绿化、桥体照明、小品、构筑物等布置的内容和要求。立交装饰主要阐述桥体线条、色彩、图案等装饰方面的要求和原则。
(三)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研究层次
相关文献对于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研究层次定位有不同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互通立交的景观问题属于桥梁建筑学或美学的研究范畴[11、19];将互通立交作为一个独立于城市交通系统的范畴进行讨论和研究,而景观设计又是立交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把互通立交作为城市道路系统中的设施,使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论对其进行讨论和研究[20];在符合道路绿地景观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对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作为个案,单独进行规划设计[21];将立交桥体围合形成的绿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在此前提下对其进行功能定位及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讨论和研究[22]。
(四)互通立交绿地特点与功能
1.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子
立交地段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可归纳为立交桥体景观、建筑与立交周边环境景观[9]。
高速公路立交绿地景观具有多功能性、景观的大尺度性、视线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等特点。相较于高速公路立交,城市立交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气候、地形、水文等的影响 [10],其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有:周边环境的复杂性、总体造型的多样性、观赏的多方位性、较强的观赏性和游乐性[11]等。
2.互通立交绿地的绿化形式与功能
根据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所处环境不同,可将立交绿地设计形式分为田园型、田园型和中间型[13]。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的植物配置形式可分为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2]。
城市互通立交绿地布局包括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图案式、街心花园式和垂直绿化六种[14、21]。其中开放式的景观林地和街心花园可以为市民提供户外游憩的场所[15]。
为弥补藤本植物难以完全绿化覆盖桥体两侧这一缺点,立交垂直绿化主要采用挑台花槽、桥体种植槽等方式[16~17],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可以用灯光补充自然光照[18]。 (五)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整体性、景观个性[2]。
重点保护立交用地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将立交桥体和照明设备作为区域地标,保证视觉效果的连续性和舒适性[20、23]。
注重路网中联系的多个互通立交的景观协调性和整体性 [24~26]。
注重立交景观在桥体尺度和比例、起伏规律、光影、色彩等方面和周边建筑、街景的协调,并精心设计桥墩、桥头、栏杆等部位的景观[27]。
植物造景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保证足够的安全视距;以大体量植物景观营造大气势;与周边建筑、照明设备、硬景等紧密联系;以乡土树种为主,以适应粗放式后期管理[28]。
(六)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单元分类
在相关硕士论文中,对于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的对象单元有不同角度和分类,主要包括:
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城市互通立交的总体设计风格与一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建筑甚至政治环境是否协调;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城市互通立交与周边环境协调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10]。
根据互通立交所处位置不同,对地处历史文化遗址处、风景旅游区、农村郊野、城郊的高速公路立交景观进行讨论和研究[18];对地处城市入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的城市立交景观进行讨论和研究[9]。
根据互通立交景观的影响因素,从绿化设计、光的运用、节点处理、雕塑及小品处理、视觉空间序列等六个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研究[30]。
从互通立交工程结构的角度,以桥跨、匝道、边坡等桥体的组成部分作为景观设计手法的探讨单元[29]。
三、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立交绿地景观角度出发的理论有道路景观理论和立交美学理论。而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零散不成体系,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的探讨不具针对性,未充分把握城市互通立交区别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自身特征。
其次,现有相关理论都停留在将互通立交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附属部分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未将其作为个案进行研究。
再次,注重动态景观研究,忽略了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城市互通立交绿地应承担的生态功能与活动功能。
(二)建议与展望
1.景观设计的提早介入
在互通立交规划设计中,逐步将景观设计和立交选线、桥体线性设计和构造设计等置于同一阶段,在互通立交立案时即开始介入。与此同时,将互通立交绿地作为与城市广场、街头游园等同样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对其进行绿地景观设计的研究。
2.功能性的完善
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其功能:生态功能;交通组织功能,即绿地辅助立交更好地组织交通;游憩、休闲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保护功能,即保护城市肌理、防震减灾等。
3.弹性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保留一些弹性空间,可以更好地保证互通立交景观设计的预见性和合理性。如事先把握互通立交周边用地性质和发展,预见桥下空间的用途,避免重复建设。
4.人性化设计
由于市民对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需求的提高,互通立交绿地的开放程度也应相应提高,桥下活动空间的合理利用,成为其景观设计的另一重点。设计中应充分把握活动人群的行为特点,考虑其在公共空间中的心理感受,以提高民众的参与度与舒适度。
5.加大后期管理力度
在建设的同时加强后期管理维护,才能更好地保证城市互通绿地的实用价值与景观价值。如规定维护责权,建立相关设施的管理档案,普及民众维护技术与意识等。
参考文献:
[1]伊里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张静.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3][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M].黄富厢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JTJ011-9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7]李红杰,张肖宁,首艳芳,李伟航.高速公路景观的四维性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3):15~17.
[8]JTJ/T006-98.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
[9]梁竞.城市立交桥地段景观设计与改造原则[D].华中科技大学,2004.
[10]徐玉莲.城市道路网立交布局与形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5.
[11]李海涛,汪莲.立体交叉景观设计与美学的考虑[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2):18一20.
[12]孙大江,王自勇,刘光立.城市快速路立交区绿化模式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04,(01):25~27.
[13]林瑛.高速公路環境设计中景观与生态、文化的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14]杨淑秋、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87~95.
[15]屠苏莉.都市生态景观的营造——苏州官渎里立交景观工程的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3,19(3)∶68~72.
[16]段大娟,周瑞林,张涛.立交绿化布局形式与植物选择的探讨[J].河北林果研究,2001,16(3):287.
[17]申勇.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珠海市为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18]刘光立.垂直绿化及其生态效益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2
[19]Florida highway landscape guide.Flori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1995.4
[20]薛峰.城市道路相关设施景观设计要则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21]文友华,范俊芳.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06,(01):59~60.
[22]于爱芹.城市高架桥空间景观营造初探[D].东南大学. 2005.
[23]汤振兴.高速公路与沿线景观协调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4]李红杰,张肖宁,首艳芳,李伟航.高速公路景观的四维性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3)∶15~17.
[25]张铭,向剑.论城市互通式立交景观特性与景观设计[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6.22(2)∶42~45.
[26]潘丽霞,吕明伟.北京市六环路京石立交景观绿化设计[J].技术与市场(下半月),2006,3∶16~18.
[27]李朝阳.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33~140.
[28]朱仁,金涛.城市道路·广场植物造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5~95.
[29]慎小嶷.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建筑的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
[30]韩效.城市立交桥节点景观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作者简介:
罗媛媛,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植物景观设计。
周晨,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张梁,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工程设计。
张天眷,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工程设计。
关键词: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综述
城市互通立交是城市区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立交桥体、立交绿地、道路和周边建筑等共同组成。设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形式、空间与形象,而是体验(Experience)”[1],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立交绿地景观的生态性和科学性。对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研究应避免过分强调立交自身,将立交桥与其周边的环境进行机械的分割,更不能脱离立交桥体应具备的交通功能以及周边环境对立交的影响,而应将其作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一个部分进行景观设计的研究。目前可用于指导城市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尚未确立。
一、国外研究进展
(一)相关法规
在美国和英国,高速公路的线路选定常常先由园林设计师或建筑师来完成[3]。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和施工规范中,均有对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方面的规定。相关法规有:1965年美国制订的《公路美化规定》、1976年日本制订的《公路绿化技术基准》及1975年原苏联制订的《公路建筑和景观设计规范》。
(二)生态角度的研究
1.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是以保護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德国巴伐利亚省于1993年6月通过“生态补偿原则”法案,以期通过科学、生态的景观设计使道路包括立交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能得以补偿。
2.生态规划
英国园林设计师伊安·麦克哈格最早将生态规划的理论运用于高速公路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上,其中包括互通立交。在美国里士满公园路线规划中,研究和分析了高速公路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且运用地图叠加技术获得了良好的规划结果。
美国景观设计师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一书中提出绿色通道的概念,是“为车辆、步行者运动和野生动物迁徙提供的通道[3]”,其中包括作为城市道路节点的互通立交。
(三)城市景观角度的研究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道,道路是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之一,且“高速公路的交叉口由于缺少典型特征而令人迷惑”[4]。他又在《总体设计》一书中指出,在考虑景观设计问题之前,应使立交桥体和立柱绿起来,并利用色相与季相变化突出立交的动态景观变化[5]。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一)相关法规的制定
1994年,国家交通部发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对匝道的平面设计提出要求:“互通式立交的景观应与匝道线形布设相配合,并与环境相协调”[6];
1997年,国家建设部发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1997),其中第5.1条对交通岛绿地设计提出了规划与设计的规范[7];
1998年,国家交通部发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其中第6条对互通立交的景观设计作出规定[8]。
(二)立交美学方面的研究
根据立交环境美学,互通式立交既属于道路系统,也是城市区域景观的组成部分,因此,它需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也需要与原有的环境共同作用,构成新的城市区域景观。
立交美化主要阐述立交绿化、桥体照明、小品、构筑物等布置的内容和要求。立交装饰主要阐述桥体线条、色彩、图案等装饰方面的要求和原则。
(三)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研究层次
相关文献对于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研究层次定位有不同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互通立交的景观问题属于桥梁建筑学或美学的研究范畴[11、19];将互通立交作为一个独立于城市交通系统的范畴进行讨论和研究,而景观设计又是立交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把互通立交作为城市道路系统中的设施,使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论对其进行讨论和研究[20];在符合道路绿地景观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对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作为个案,单独进行规划设计[21];将立交桥体围合形成的绿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在此前提下对其进行功能定位及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讨论和研究[22]。
(四)互通立交绿地特点与功能
1.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子
立交地段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可归纳为立交桥体景观、建筑与立交周边环境景观[9]。
高速公路立交绿地景观具有多功能性、景观的大尺度性、视线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等特点。相较于高速公路立交,城市立交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气候、地形、水文等的影响 [10],其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有:周边环境的复杂性、总体造型的多样性、观赏的多方位性、较强的观赏性和游乐性[11]等。
2.互通立交绿地的绿化形式与功能
根据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所处环境不同,可将立交绿地设计形式分为田园型、田园型和中间型[13]。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的植物配置形式可分为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2]。
城市互通立交绿地布局包括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图案式、街心花园式和垂直绿化六种[14、21]。其中开放式的景观林地和街心花园可以为市民提供户外游憩的场所[15]。
为弥补藤本植物难以完全绿化覆盖桥体两侧这一缺点,立交垂直绿化主要采用挑台花槽、桥体种植槽等方式[16~17],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可以用灯光补充自然光照[18]。 (五)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整体性、景观个性[2]。
重点保护立交用地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将立交桥体和照明设备作为区域地标,保证视觉效果的连续性和舒适性[20、23]。
注重路网中联系的多个互通立交的景观协调性和整体性 [24~26]。
注重立交景观在桥体尺度和比例、起伏规律、光影、色彩等方面和周边建筑、街景的协调,并精心设计桥墩、桥头、栏杆等部位的景观[27]。
植物造景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保证足够的安全视距;以大体量植物景观营造大气势;与周边建筑、照明设备、硬景等紧密联系;以乡土树种为主,以适应粗放式后期管理[28]。
(六)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单元分类
在相关硕士论文中,对于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的对象单元有不同角度和分类,主要包括:
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城市互通立交的总体设计风格与一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建筑甚至政治环境是否协调;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城市互通立交与周边环境协调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10]。
根据互通立交所处位置不同,对地处历史文化遗址处、风景旅游区、农村郊野、城郊的高速公路立交景观进行讨论和研究[18];对地处城市入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的城市立交景观进行讨论和研究[9]。
根据互通立交景观的影响因素,从绿化设计、光的运用、节点处理、雕塑及小品处理、视觉空间序列等六个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研究[30]。
从互通立交工程结构的角度,以桥跨、匝道、边坡等桥体的组成部分作为景观设计手法的探讨单元[29]。
三、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立交绿地景观角度出发的理论有道路景观理论和立交美学理论。而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零散不成体系,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的探讨不具针对性,未充分把握城市互通立交区别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自身特征。
其次,现有相关理论都停留在将互通立交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附属部分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未将其作为个案进行研究。
再次,注重动态景观研究,忽略了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城市互通立交绿地应承担的生态功能与活动功能。
(二)建议与展望
1.景观设计的提早介入
在互通立交规划设计中,逐步将景观设计和立交选线、桥体线性设计和构造设计等置于同一阶段,在互通立交立案时即开始介入。与此同时,将互通立交绿地作为与城市广场、街头游园等同样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对其进行绿地景观设计的研究。
2.功能性的完善
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其功能:生态功能;交通组织功能,即绿地辅助立交更好地组织交通;游憩、休闲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保护功能,即保护城市肌理、防震减灾等。
3.弹性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保留一些弹性空间,可以更好地保证互通立交景观设计的预见性和合理性。如事先把握互通立交周边用地性质和发展,预见桥下空间的用途,避免重复建设。
4.人性化设计
由于市民对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需求的提高,互通立交绿地的开放程度也应相应提高,桥下活动空间的合理利用,成为其景观设计的另一重点。设计中应充分把握活动人群的行为特点,考虑其在公共空间中的心理感受,以提高民众的参与度与舒适度。
5.加大后期管理力度
在建设的同时加强后期管理维护,才能更好地保证城市互通绿地的实用价值与景观价值。如规定维护责权,建立相关设施的管理档案,普及民众维护技术与意识等。
参考文献:
[1]伊里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张静.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3][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M].黄富厢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JTJ011-9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7]李红杰,张肖宁,首艳芳,李伟航.高速公路景观的四维性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3):15~17.
[8]JTJ/T006-98.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
[9]梁竞.城市立交桥地段景观设计与改造原则[D].华中科技大学,2004.
[10]徐玉莲.城市道路网立交布局与形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5.
[11]李海涛,汪莲.立体交叉景观设计与美学的考虑[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2):18一20.
[12]孙大江,王自勇,刘光立.城市快速路立交区绿化模式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04,(01):25~27.
[13]林瑛.高速公路環境设计中景观与生态、文化的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14]杨淑秋、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87~95.
[15]屠苏莉.都市生态景观的营造——苏州官渎里立交景观工程的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3,19(3)∶68~72.
[16]段大娟,周瑞林,张涛.立交绿化布局形式与植物选择的探讨[J].河北林果研究,2001,16(3):287.
[17]申勇.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珠海市为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18]刘光立.垂直绿化及其生态效益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2
[19]Florida highway landscape guide.Flori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1995.4
[20]薛峰.城市道路相关设施景观设计要则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21]文友华,范俊芳.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06,(01):59~60.
[22]于爱芹.城市高架桥空间景观营造初探[D].东南大学. 2005.
[23]汤振兴.高速公路与沿线景观协调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4]李红杰,张肖宁,首艳芳,李伟航.高速公路景观的四维性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3)∶15~17.
[25]张铭,向剑.论城市互通式立交景观特性与景观设计[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6.22(2)∶42~45.
[26]潘丽霞,吕明伟.北京市六环路京石立交景观绿化设计[J].技术与市场(下半月),2006,3∶16~18.
[27]李朝阳.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33~140.
[28]朱仁,金涛.城市道路·广场植物造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5~95.
[29]慎小嶷.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建筑的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
[30]韩效.城市立交桥节点景观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作者简介:
罗媛媛,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植物景观设计。
周晨,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张梁,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工程设计。
张天眷,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