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良好的审题能力需要有一定的语文阅读基本功和相关数学基础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
数学练习或数学测试时总会发现许多学生因未认真读题,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没有理解题意导致解题错误占比非常高。只要批改完,学生再重新做一次,就会做对了。学生对这样的错误不以为然,认为自己都会了,只是看错了题目,教师经常只用“粗心”二字简单解释发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但不管教师如何要求学生做题要认真,这样的错误还是屡见不鲜,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审题错误的成因
(一)教师的原因
教师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不够重视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甚至包办代替学生分析、讲解,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动力,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依赖性强的坏习惯。
(二)学生原因
1.心理轻视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自以为是,因此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例如在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后,教师出示如下练习题:用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做好一个长2 cm,宽1.5 cm,高5 dm的长方体框架(接头处忽略不计),这根铁丝长( )厘米。学生一看到这样的题目,直接使用棱长总和公式很快得出结论56 cm,造成了错误。
2.思维定势
二、提升审题能力的策略
(一)读——审题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提出明确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在日常的教学读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出声轻读、或用手指读,读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轻声读后再默读题,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认真思考,从而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便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二)说——审题的关键
(三)动——审题的捷径
动手做一做是理解题意的有效办法。学生通过动手折折、剪剪、画画加快对题意的理解。例如: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過动手折折、剪剪,从而达到理解题意、解决问题之目的。如:“把一根长5米长的绳子连续对折3次,剪成若干同样长的小段,每段占总长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等。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折折拼拼,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四)比——审题的技巧
总之,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从低年段抓起,把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纠正学生在审题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只有通过教师的细致分析,正确、适时指导,传授审题的技巧及方法,加上学生的反复练习,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会有感悟,才会更深刻地理解应用教师传授的审题方法和策略。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得到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更加感兴趣。
数学练习或数学测试时总会发现许多学生因未认真读题,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没有理解题意导致解题错误占比非常高。只要批改完,学生再重新做一次,就会做对了。学生对这样的错误不以为然,认为自己都会了,只是看错了题目,教师经常只用“粗心”二字简单解释发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但不管教师如何要求学生做题要认真,这样的错误还是屡见不鲜,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审题错误的成因
(一)教师的原因
教师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不够重视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甚至包办代替学生分析、讲解,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动力,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依赖性强的坏习惯。
(二)学生原因
1.心理轻视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自以为是,因此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例如在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后,教师出示如下练习题:用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做好一个长2 cm,宽1.5 cm,高5 dm的长方体框架(接头处忽略不计),这根铁丝长( )厘米。学生一看到这样的题目,直接使用棱长总和公式很快得出结论56 cm,造成了错误。
2.思维定势
二、提升审题能力的策略
(一)读——审题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提出明确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在日常的教学读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出声轻读、或用手指读,读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轻声读后再默读题,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认真思考,从而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便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二)说——审题的关键
(三)动——审题的捷径
动手做一做是理解题意的有效办法。学生通过动手折折、剪剪、画画加快对题意的理解。例如: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過动手折折、剪剪,从而达到理解题意、解决问题之目的。如:“把一根长5米长的绳子连续对折3次,剪成若干同样长的小段,每段占总长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等。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折折拼拼,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四)比——审题的技巧
总之,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从低年段抓起,把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纠正学生在审题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只有通过教师的细致分析,正确、适时指导,传授审题的技巧及方法,加上学生的反复练习,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会有感悟,才会更深刻地理解应用教师传授的审题方法和策略。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得到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更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