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理念突出的是“以人为本”,最终极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要有理想、有感情、有能动的创造性的人。所以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工作实践的经历使我们切实的感受到:素质教育,固然要关注科学素质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可是“做人”的教育才是关键,也就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底线的抬升才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也就是“要成其才,其先成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生物教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就要求生物学科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生物学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加强人的基本道德素质提高的教育。作为教育者要力图通过生物教学的实施,全方位的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培养学生。培养能认识和理解生命科学并有所感悟的人,促进学生哲学思维的发展,以实现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师有百行,以德为先”,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以德育为根本的精神,以身作则,达到知行的统一,形成自己的道德威信,以个人的魅力去感化、引导学生的发展,做学生“听其言,观其行”的榜样。
结合教学内容,发掘素材,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和思考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有效的方法.如在进行“人体免疫调节”的实验教学之前出示了我的献血证,展示献血记录以及相关的政策。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我为什么要献血?什么样的人需要输血?为什么要对献血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有所限制?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我这样层层深入的分析引导,既使有关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又使学生意识到: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有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利他主义”思想的建立。正如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所说的:第一流的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独的才智成就方面更为巨大。教师必须在言行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只有真正达到:“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认真的因材施教,全面引导,身体力行,方能使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得以实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如在进行“生物的有性生殖”的教學中,从生物学的角度来使得学生认识到:由一个单一的细胞,到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的独立的人,父母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从朴实的思维中看待人的伦理道德,进而拓展到对现实生活,对虐待父母不尽赡养义务的行为的认识以及“轻养重葬”现象的认识。用事实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家长乃至师长的良苦用心,增强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增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树立为了更好的反哺父母,报答家人和社会的关注,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的决心,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施。
再如学习“动物的防御行为”的“野牛的集体防御行为”,使学生体味到动物的智慧和对集体的责任意识,牺牲小我和保全大我的辩证关系。触动其内心,促使其对自身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大家庭中如何与人相处、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我们的社会责任的思考。深切的体味到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促使其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培养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帮助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解决人口激增、粮食危机、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重大问题的前提。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培养对生物世界的良好情感。必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属于地球,而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人类只是“生命之舟”的一个乘客。我们必须时刻以同舟共济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为所欲为的结果必然是“害人又害己”,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感。
贯彻人与自然的统一的理念。生物体形态万千,大小各异,但是依然不能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利。达尔文的:“物种无高级低等之分,只是更适应其生存的环境而已”的真正含义就是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弱肉强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真正的使自然顺其自然,合理运用我们的头脑,在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的同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探究鼠妇(潮虫)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结束后,提醒一句:别忘了,请将它们放归大自然。这里就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关心和保护,以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美国电影协会对动物演员在参与拍摄过程中的权利,做出的几乎不可思议的规定:哪怕是臭虫,也要“借”几只,“还”几只,。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生态道德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大可小。我们无时无刻都能够做到对生命的珍视。
又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中不按照课本得到实例来,从学生的身边找现象:为什么肉食品比蔬菜要贵?为什么“民以食为天”?进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人类,与缺了某些捕食者如蛇或者是鹰,对于原来与之相关的物种产生的影响,哪一个要大?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意识人类在地球生态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倡导生态文明。选择适应自然发展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面对现实,以长远的眼光来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在教学中本着“处处皆学问”的原则结合社会现象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突出生态道德的现实意义,切实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再使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青蛙)进行反射弧的分析实验,主要是因为其对实验动物生命的伤害太大,不利于发展中的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这从2002年刘海洋北京泼熊事件,就可见其踪。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一度想报考生物专业的清华学子竟做出如此行为?他的生命观是怎样的?我们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什么样的生命观和自然观才是可取的和现实的?向学生介绍《淹死的北极熊》,视觉的冲击,心灵的碰撞,足以让学生的内心升起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人的特殊性就在于我们的理性和能动性,所以我们从理性出发从自身的小事做起,为地球环境的可持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人类不应该仅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的空间,也要给予其它的物种以平等的“人权”,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也就是“要成其才,其先成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生物教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就要求生物学科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生物学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加强人的基本道德素质提高的教育。作为教育者要力图通过生物教学的实施,全方位的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培养学生。培养能认识和理解生命科学并有所感悟的人,促进学生哲学思维的发展,以实现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师有百行,以德为先”,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以德育为根本的精神,以身作则,达到知行的统一,形成自己的道德威信,以个人的魅力去感化、引导学生的发展,做学生“听其言,观其行”的榜样。
结合教学内容,发掘素材,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和思考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有效的方法.如在进行“人体免疫调节”的实验教学之前出示了我的献血证,展示献血记录以及相关的政策。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我为什么要献血?什么样的人需要输血?为什么要对献血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有所限制?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我这样层层深入的分析引导,既使有关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又使学生意识到: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有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利他主义”思想的建立。正如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所说的:第一流的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独的才智成就方面更为巨大。教师必须在言行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只有真正达到:“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认真的因材施教,全面引导,身体力行,方能使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得以实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如在进行“生物的有性生殖”的教學中,从生物学的角度来使得学生认识到:由一个单一的细胞,到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的独立的人,父母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从朴实的思维中看待人的伦理道德,进而拓展到对现实生活,对虐待父母不尽赡养义务的行为的认识以及“轻养重葬”现象的认识。用事实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家长乃至师长的良苦用心,增强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增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树立为了更好的反哺父母,报答家人和社会的关注,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的决心,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施。
再如学习“动物的防御行为”的“野牛的集体防御行为”,使学生体味到动物的智慧和对集体的责任意识,牺牲小我和保全大我的辩证关系。触动其内心,促使其对自身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大家庭中如何与人相处、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我们的社会责任的思考。深切的体味到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促使其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培养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帮助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解决人口激增、粮食危机、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重大问题的前提。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培养对生物世界的良好情感。必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属于地球,而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人类只是“生命之舟”的一个乘客。我们必须时刻以同舟共济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为所欲为的结果必然是“害人又害己”,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感。
贯彻人与自然的统一的理念。生物体形态万千,大小各异,但是依然不能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利。达尔文的:“物种无高级低等之分,只是更适应其生存的环境而已”的真正含义就是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弱肉强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真正的使自然顺其自然,合理运用我们的头脑,在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的同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探究鼠妇(潮虫)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结束后,提醒一句:别忘了,请将它们放归大自然。这里就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关心和保护,以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美国电影协会对动物演员在参与拍摄过程中的权利,做出的几乎不可思议的规定:哪怕是臭虫,也要“借”几只,“还”几只,。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生态道德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大可小。我们无时无刻都能够做到对生命的珍视。
又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中不按照课本得到实例来,从学生的身边找现象:为什么肉食品比蔬菜要贵?为什么“民以食为天”?进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人类,与缺了某些捕食者如蛇或者是鹰,对于原来与之相关的物种产生的影响,哪一个要大?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意识人类在地球生态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倡导生态文明。选择适应自然发展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面对现实,以长远的眼光来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在教学中本着“处处皆学问”的原则结合社会现象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突出生态道德的现实意义,切实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再使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青蛙)进行反射弧的分析实验,主要是因为其对实验动物生命的伤害太大,不利于发展中的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这从2002年刘海洋北京泼熊事件,就可见其踪。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一度想报考生物专业的清华学子竟做出如此行为?他的生命观是怎样的?我们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什么样的生命观和自然观才是可取的和现实的?向学生介绍《淹死的北极熊》,视觉的冲击,心灵的碰撞,足以让学生的内心升起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人的特殊性就在于我们的理性和能动性,所以我们从理性出发从自身的小事做起,为地球环境的可持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人类不应该仅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的空间,也要给予其它的物种以平等的“人权”,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