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市,以创作黄杨木雕成名的虞定良,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黄杨木雕作品就夺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他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今,已经67岁的虞定良,还在为黄杨木雕这个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度雕牛 毕显心路
虞定良的父亲虞明华,曾任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是解放后重振黄杨木雕的民间艺人之一。虞定良年少时跟随父亲到杭州求学。受父亲影响,他从小爱上木雕,15岁就进入工厂做木雕工艺学徒。此后,他又先后在乐清白象石雕厂、乐清黄杨艺雕厂学艺。
1970年,20岁的虞定良与父亲及其他6位木雕艺人合作大型拼雕《秋翁遇仙记》。1973年,他创作的黄杨木雕《奔马》在北京展出,获得好评。几年后,虞定良参加了温州地区工艺美术技艺培训班,得到浙江美术学院著名动物雕塑家周轻鼎教授的真传,使他在动物雕刻上的造诣得到很大提高。
虞定良早期擅长雕刻马和鹿,后来他专攻雕牛。他认为牛脚踏实地,有一股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因而对牛有一种特殊的喜爱。1984年,虞定良经过几个月废寝忘食的雕琢,使他成名的黄杨木雕作品《角斗》诞生了。《角斗》以硕大的造型、粗犷的刀法、豪放的气势,展现了两头剽悍的野牛抵角相搏的角斗场面,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体验。1984年5月,在国家轻工业部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展中,《角斗》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捧得了“希望杯”。这是此届大展特艺动物类工艺品中唯一的最高奖,也是建国以来乐清黄杨木雕行业获得的唯一最高荣誉。
1989年,虞定良又以牛为造型,创作了黄杨木雕《大地》。他以娴熟的圆雕技艺,刻画一头英勇奋进而又脚踏实地的犍牛形象,展现了不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的坚韧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刀法借鉴了国画的表现手法,融凌厉与圆润于一体,作品显得有质感,有力度,独具民族艺术的风格,被国画大师吴冠中称赞为“有中国山水画的线条”。这件作品荣获第八届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又一次捧回“希望杯”。
1998年,虞定良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99年,他再次以牛为造型,创作了黄杨木雕《珠穆朗玛》。这件作品以夸张的手法雕刻西藏特有的牦牛,以牛与山的浑然一体,赞颂了天地造化之伟大,表现了作者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后来,《珠穆朗玛》在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获得金奖,被征集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
虞定良三度雕牛皆成精品,在业界传为佳话。《角斗》以气势撼人,展现了一种拼搏精神,是他年轻时的代表作;《大地》以气度动人,传达了他成熟自信、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珠穆朗玛》以气韵感染人,体现的是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与思考。多年来,虞定良一步步向工艺美术的高峰迈进,这些作品,恰是他作为黄杨木雕孺子牛心路历程的艺术再现。
紧随时代 雕刀凝情
2006年3月,迟延了9年之久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重新启動。经筛选,全国共有415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参选,有1200多件作品亮相。最终,虞定良凭借扎实的工艺功底,优秀的木雕作品,成为161位新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的一员。他参评的作品除了《角斗》《大地》,还有一件是新创作的《大山情》。
《大山情》的用材,取自一棵特大的黄杨树木,毛胚重达260多斤。在创作中,虞定良发挥自己掌握石雕、根雕、象牙雕不同技法的优势,综合运用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技艺,呈现了一群梅花鹿在古藤缠绕、流水淙淙的大山一角追逐嬉戏的场面,表达了保护地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主题。这件作品在2006年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动物雕刻直接表现当代生活难度很大,虞定良总能找到当代理念与自己熟悉的动物形象之间的结合点,准确把握,艺术再现,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近几年来,他构思的《大山情》系列作品8件,分别以狮、鹿、马、熊、象、猴等多种动物,在不同境况下的生存状态,艺术地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呼唤增强环保意识,缔造美好家园。
从虞定良的木雕技艺中,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为传递正能量,与时俱进不懈追求,在艺术创作中全情投入的激情。
薪火相传 自觉担当
作为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木雕大师,虞定良近年来又多了一重身份,便是传承者。因为他明白,一个手工艺行业,要是没有传承,终将断代甚至消逝,这将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遗憾。对于黄杨木雕这个日渐式微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问题,虞定良有着自己的担忧,他说:“乐清的黄杨木雕,长期以来父子相传、师徒相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有了一个个创作巅峰的出现。然而现在连很多大师的子女都不学黄杨木雕了,我很担心这门技艺会后继无人。”他认为,任何行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人才培养支撑,黄杨木雕也不例外。
2012年夏天,海峡两岸木雕艺术薪火传承创作营,在乐清进行了一个月的学习。来自台湾的10名美术专业学生,直接向木雕工艺大师取经。虞定良对此次“薪传营”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认为这对两岸传统工艺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虞定良为黄杨木雕这个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在雁荡山创办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室的同时,还创办了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第一分院和中国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乐清黄杨木雕研究发展培训基地,集创作、展示、研究、培训于一体。
“大师称号不仅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是保护‘非遗’、传承民间工艺的责任。” 虞定良这样诠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内涵。特别是在乐清黄杨木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后,他更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在黄杨木雕近千年的传承史上,他们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代。
对于未来,虞定良说,自己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公益和创作上。公益即教育培训。他认为,培训一方面是向新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有一个交流的过程,创作者可以听取不同的意见;另一方面,培训也是一个培养继承人的平台,他要向新人传递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雕刻技艺,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的灌输。
三度雕牛 毕显心路
虞定良的父亲虞明华,曾任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是解放后重振黄杨木雕的民间艺人之一。虞定良年少时跟随父亲到杭州求学。受父亲影响,他从小爱上木雕,15岁就进入工厂做木雕工艺学徒。此后,他又先后在乐清白象石雕厂、乐清黄杨艺雕厂学艺。
1970年,20岁的虞定良与父亲及其他6位木雕艺人合作大型拼雕《秋翁遇仙记》。1973年,他创作的黄杨木雕《奔马》在北京展出,获得好评。几年后,虞定良参加了温州地区工艺美术技艺培训班,得到浙江美术学院著名动物雕塑家周轻鼎教授的真传,使他在动物雕刻上的造诣得到很大提高。
虞定良早期擅长雕刻马和鹿,后来他专攻雕牛。他认为牛脚踏实地,有一股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因而对牛有一种特殊的喜爱。1984年,虞定良经过几个月废寝忘食的雕琢,使他成名的黄杨木雕作品《角斗》诞生了。《角斗》以硕大的造型、粗犷的刀法、豪放的气势,展现了两头剽悍的野牛抵角相搏的角斗场面,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体验。1984年5月,在国家轻工业部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展中,《角斗》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捧得了“希望杯”。这是此届大展特艺动物类工艺品中唯一的最高奖,也是建国以来乐清黄杨木雕行业获得的唯一最高荣誉。
1989年,虞定良又以牛为造型,创作了黄杨木雕《大地》。他以娴熟的圆雕技艺,刻画一头英勇奋进而又脚踏实地的犍牛形象,展现了不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的坚韧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刀法借鉴了国画的表现手法,融凌厉与圆润于一体,作品显得有质感,有力度,独具民族艺术的风格,被国画大师吴冠中称赞为“有中国山水画的线条”。这件作品荣获第八届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又一次捧回“希望杯”。
1998年,虞定良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99年,他再次以牛为造型,创作了黄杨木雕《珠穆朗玛》。这件作品以夸张的手法雕刻西藏特有的牦牛,以牛与山的浑然一体,赞颂了天地造化之伟大,表现了作者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后来,《珠穆朗玛》在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获得金奖,被征集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
虞定良三度雕牛皆成精品,在业界传为佳话。《角斗》以气势撼人,展现了一种拼搏精神,是他年轻时的代表作;《大地》以气度动人,传达了他成熟自信、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珠穆朗玛》以气韵感染人,体现的是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与思考。多年来,虞定良一步步向工艺美术的高峰迈进,这些作品,恰是他作为黄杨木雕孺子牛心路历程的艺术再现。
紧随时代 雕刀凝情
2006年3月,迟延了9年之久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重新启動。经筛选,全国共有415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参选,有1200多件作品亮相。最终,虞定良凭借扎实的工艺功底,优秀的木雕作品,成为161位新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的一员。他参评的作品除了《角斗》《大地》,还有一件是新创作的《大山情》。
《大山情》的用材,取自一棵特大的黄杨树木,毛胚重达260多斤。在创作中,虞定良发挥自己掌握石雕、根雕、象牙雕不同技法的优势,综合运用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技艺,呈现了一群梅花鹿在古藤缠绕、流水淙淙的大山一角追逐嬉戏的场面,表达了保护地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主题。这件作品在2006年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动物雕刻直接表现当代生活难度很大,虞定良总能找到当代理念与自己熟悉的动物形象之间的结合点,准确把握,艺术再现,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近几年来,他构思的《大山情》系列作品8件,分别以狮、鹿、马、熊、象、猴等多种动物,在不同境况下的生存状态,艺术地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呼唤增强环保意识,缔造美好家园。
从虞定良的木雕技艺中,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为传递正能量,与时俱进不懈追求,在艺术创作中全情投入的激情。
薪火相传 自觉担当
作为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木雕大师,虞定良近年来又多了一重身份,便是传承者。因为他明白,一个手工艺行业,要是没有传承,终将断代甚至消逝,这将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遗憾。对于黄杨木雕这个日渐式微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问题,虞定良有着自己的担忧,他说:“乐清的黄杨木雕,长期以来父子相传、师徒相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有了一个个创作巅峰的出现。然而现在连很多大师的子女都不学黄杨木雕了,我很担心这门技艺会后继无人。”他认为,任何行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人才培养支撑,黄杨木雕也不例外。
2012年夏天,海峡两岸木雕艺术薪火传承创作营,在乐清进行了一个月的学习。来自台湾的10名美术专业学生,直接向木雕工艺大师取经。虞定良对此次“薪传营”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认为这对两岸传统工艺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虞定良为黄杨木雕这个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在雁荡山创办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室的同时,还创办了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第一分院和中国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乐清黄杨木雕研究发展培训基地,集创作、展示、研究、培训于一体。
“大师称号不仅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是保护‘非遗’、传承民间工艺的责任。” 虞定良这样诠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内涵。特别是在乐清黄杨木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后,他更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在黄杨木雕近千年的传承史上,他们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代。
对于未来,虞定良说,自己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公益和创作上。公益即教育培训。他认为,培训一方面是向新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有一个交流的过程,创作者可以听取不同的意见;另一方面,培训也是一个培养继承人的平台,他要向新人传递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雕刻技艺,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