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罗汉(外一篇)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上游像这样的古镇很多,比如弥陀、泰安、沙湾、石棚……,而罗汉古镇至少在明代就有声名。明嘉庆直隶泸州志里有这样的记载:城东十二里,场上建有寺而名罗汉寺场。后几经扩展,名罗汉镇。
  看来,罗汉镇果真与僧人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早前,有位得道高僧路过此地,面对深入江心的土地滩和滔滔江水,感叹水路难行生灵必有灾难,遂焚香打坐,为百姓念经祛难。民众有感于他的善举,集资在场上建寺,以为纪念。那时的交通,主要靠水运,从下游乘船去泸州城,路过罗汉镇,乘客一般都要下船,一是去寺里烧三炷香祈求平安,二是步行绕过土地滩,待空船驶过湍急的滩口后,再乘船往上游而去。即便如此,千百年來,在土地滩口船毁人亡的事也时有发生。虽然在土地滩岸上的山顶,在清末曾建有新白塔以镇河妖,而江河水任然无情地在吞噬着无辜的生命。直到新中国成立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民政府有规划地炸掉滩塗暗礁,疏通长江河道,才使罗汉镇出行水路的人,脸上有了灿烂的笑意。


  辉煌的罗汉镇,因居水路要冲,来往客商如云,香火鼎盛时,最高达到上万之众,对于一个小小的场镇,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依山傍水的罗汉镇,曾引得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痴迷执着。当暮春之时,镇首山坡上芳草萋萋、溪流淙淙,被贬于川南的黄庭坚游经此地,不慎马失前蹄,他站起来后不怪马匹,竟将心中块垒向溪水发泄,指责溪流为拙溪,后人将此二字刻于石上,参观者络绎不绝,久之,遂成佳话。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求学于镇旁的泸州市三中,闲时曾去拙溪旁玩耍,亲见铁画银钩般的“拙溪”二字,深感好奇和震惊。其实,在泸州境内,留有黄庭坚笔墨的地方还不少,比如泸州玉蟾山山上的“玉蟾”、纳溪洒鱼滩石壁上的“早春二月茶”等题刻,人们对黄庭坚的热爱,源于对他人品和才华、对他人生豁达态度的尊重。
  镇尾临江处,不知何时何人植的黄桷树,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见证了多少兴衰荣辱,只道是,栽树人当时在这渡口和码头旁栽树,为的是乘客能有一处遮荫的地方。而今陆路取代水路,渡船不在,黄桷树依旧且华盖如林,郁郁苍苍,在春风浩荡里,哗哗树叶之声像在诉说悲伤的往事,诉说那些悲伤的风风雨雨。
  古镇第一次遭劫难,是在明代后期。那时,朝廷黑暗、腐朽、专制,再加灾荒连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张献忠被迫入川,与追剿平叛的明军且战且退,战火过处,房屋毁损、民不聊生。处于风水宝地的依山而建的美丽的罗汉镇毁于一旦,寺庙楼宇因火患而荡然无存。明末清初,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巴蜀大地,十室九空,有的城市几成空城,常有老虎出没其间,这才有后来社会稳定后的大移民——湖广填四川。处于百废待兴的罗汉镇,又迎来了重建发展的机会。不多久,安身立命的民居沿青石板路两旁接二连三建起,酒楼茶号盐店纷纷开张,在原址重建的罗汉寺观香火续燃。无论战争多么残忍血腥,老百姓总不会放弃对社会安宁和和平生活的愿景和期许。
  罗汉镇历经的风雨和兴衰,其实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远的不说,单是发生在泸州中国近代史上的护国战争,便可窥一斑。那时驻防泸州的袁军纪律松弛,常常下乡抢掠百姓,弄得民怨沸腾。小小的罗汉镇也不例外。乡场上,有位知书识礼的陈姓绅士进城为民请愿,竟被驻军首领训斥,这位绅士羞愤之际慨然道:这样的军队不亡天理不容。后袁世凯逆历史潮流称帝,与蔡锷将军领导的护国军激战于泸州纳溪的棉花坡,终因袁军惨败而复辟帝制梦破。是时,以棉花坡一役而成名的滇军名将朱德,以其智慧和勇敢闻名海内外。棉花坡战役后,以少将旅长身份驻防泸州。这位有着远大抱负理想和忧国忧民情怀的军人,后来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新中国军队的总司令。历史的传奇并非偶然。朱德总司令在泸州期间,不仅“除暴安良”“救民水火”,还与当地社会名流和开明绅士诗词唱和,结社吟咏,可见朱德的胸襟和情怀。这其中,便有罗汉镇的陈姓绅士,他佩服朱德的抱负和才华,彼此唱和之间,竟成了知己。
  年年斗争逼人来,
  如此江山万姓哀。
  冯妇知羞甘守节,
  徐娘无耻乱登台。
  推开黑幕剑三尺,
  痛饮黄龙酒数杯。
  西蜀偏安庸者据,
  中原逐鹿是雄才。
  朱德以《感时用杜甫诸将韵》(五首之四)和泸州士人唱和,陈姓绅士大为感慨,料定朱德日后必将成为国之栋梁。后来时势变幻,为实现救国救民的抱负,朱德离开泸州远涉重洋寻求光明的真理,绕道至罗汉乘船出川,乃由陈姓绅士冒着生命风险出资雇船安排。这些由历史深处留存下来的传说和故事,在今天看来,仍然闪耀着人类理想的光辉和人性情感的光芒。
  在历史的长河中,由罗汉镇演绎的大悲大喜的故事还很多。罗汉寺的香火不在,源于解放前夕,国民党政权行将土崩瓦解。罗汉寺作为伪乡政府的所在地,那是坚决杜绝僧众往来的,镇上和周围一批进步人士因叛徒出卖被捕,惨遭酷刑和屠杀,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国民党的一座大型兵工厂离罗汉不远,为了掌握和查明敌人撤走后留下的暗藏特务,中共地下党不得不派出精干之才潜入敌伪政权。
  你相信镇上那个四十开外的糖食铺李老板是地下党么?你肯定不相信。你看他卖糖果给小孩、卖副食品给乡邻,总是斤斤计较,甚至缺斤短两。你看他与伪政权的人员相处,总是烟酒相敬、兄弟相称。后来谁知他将情报秘密送出,不到一年时间,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接管那座兵工厂时,所有潜伏的敌特分子全部落网。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罗汉近旁的中学就读,亲耳听古稀之年的李老板为我们作报告,不得不为李老板的大智若愚所折服。由此我更相信古人所说: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确是一句恒古的箴言。
  如今的罗汉古街依旧、屋舍依旧,你走在青石板路上,寂寞中便有苍凉的感觉,多少风雨中、多少传说里,总会生出无端的感慨。好在政府的规划已经出台,一桥飞架镇旁,古镇的改造和滨江路的打造,将为罗汉的新生添上无穷的动力。那时,罗汉崭新的传奇将再次演绎精彩,让世人重新击节赞叹。   云烟水拍江门峡
  旧时从泸州经叙永去云贵,必走江门峡,就是当代,除了走纳黔高速,江门峡依旧是咽喉孔道,321国道穿越其间,30华里长的峡谷,其地势的险峻雄伟,其景色的秀丽迷人,在不息的永宁河的陪伴下,让人感叹、让人迷恋、让人惊悚,也让人难以忘怀。
  现在,高速路网已经四通八达,每次从泸州去叙永或更远的地方,必走高速路,当从高架桥上经过江门峡上空时,我内心就会潮涌般翻滚。千百年来,我们的无数先人,在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过去,特别在行旅于江门峡的过程中,不正是梦想着有朝一日,像我们今天一样,轻松飞过江门峡吗?
  高速公路未通之前。我乘车无数次过江门峡,除了迷恋峡谷中的风光,比如群飞的白鹤、深秋的红叶、河谷的激流,还想多多品尝当地有名的酸菜苦笋荤豆花和永宁河黄蜡丁、青波鱼,美景与美食,构成了江门峡的双绝。但更多的时候,江门峡让人惊悚、畏惧的,在于它的狰狞险恶、多滩激流。旧时代,没有公路,陆路只有凿壁而成的栈道,水路只有顺势而为的河道。其行旅的艰辛可想而知。那时要过江门峡,须在峡口北端打尖休憩,天明上马前往,与送行人依依惜别,纳溪上马镇故名,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的江门峡,处处林木茂密,水草丰盛。明代状元杨慎路过江门峡后,在江门驿写下了这样的诗行:“水峡群山日月昏,飞泉百道接江门。”(《水峡驿观瀑布泉行》)江门峡的风光、气势,好是好,只可惜苦了百姓的行旅。特别是在战乱时代,栈道毁损、年久失修、河床堵塞、乱石垒砌,水陆两路均处于难行之态。
  明代陈南滨在《曹侯开道濬川记》一文中写到:在曹震奉命疏通河道,重修驿站之前,过往江门峡水陆两路之艰险,亘古未闻:“其山连峰接轴,道狭仅容足,其难如登天,行者或四步五步六步七步乃止憩焉,气促汗流,竟日不一二程……山谷之水奔悍,篙师一失,舟楫不可復救。羌人惮于输贡,商旅怯于往来。”社会的动荡,交通的阻碍,不仅使社会得不到安宁,止于进步,就连国家税赋的征收也成了泡影。
  此种情况,至明朝初年得以改观。明时永宁宣抚司奢香夫人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百姓安宁利益出发,上奏朝廷,要求疏通河道平整驿站。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诏景川侯曹震至泸州,除了从川黔赤水镇至川中修整驿路,还在江门峡凿石削岩以通漕运,耗时一年有余。从此,中原大地与云贵边陲的链接,因为去除了千百年来的梗阻,变得畅通无阻,百姓出行变得顺畅轻快,江门水驿的繁忙和文化生活的多彩,由此生机勃发。
  对明代开国元勋景川侯曹震开通江门峡漕运的功绩,当地士人百姓为其建庙以资表彰。为此,后代众多名士多歌吟之,其中尤以明代状元杨升庵的诗句,我以为最贴心:“将军玉剑虏清尘,余力尤能水土平。象马边城通贡道,蛟龙窟宅变夷庚。史家底事遗经略,郡乘何曾记姓名。耐有琳琅播金薤,可无萍藻存芳馨。”(《读江门驿景川侯曹公开河碑》)
  许是有相同的遭际,漕运开通不久,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曹震被诬以蓝玉党谋反,论死。一代战功赫赫、忠心可鉴的大臣,竟落得如此结局,让因直谏获罪被贬边塞永不赦返的杨慎深感同情并打抱不平,所以,才有“耐有琳琅播金薤,可无萍藻存芳馨”。曹震的形象美名终得以从时间深处浮游而出,让我们顿生敬意。
  我多次往返于江门峡,寻访曹侯庙,终因年代久远而不得。但一个承载了千年时光和无数生命并为之演绎了悲欢传奇的地方——江门峡,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传说吴三桂兵败黔蜀,还在江门峡驿道的山壁上,刻了一个大大的“佛”字,也许,经过命运的多次挫折,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宿命,如果早些时候遁入佛门,可能此生还有福报。在为曹震竖碑的几百年后,有个名叫朱孝纯的人,在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任叙永厅同知,他不仅工诗善画,体恤民情,还勤廉为政,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尽心尽力,深得百姓爱戴。特别是主持修建叙永厅城城墙,为今天叙永老城的规模厚重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离任时,只带了几箱书籍和几套换洗衣裳。当地老百姓想念他的好,将他写叙永的诗,刻在了江门峡驿道的石壁上,其中一首是这样的:“妄许循声达近畿,攀援黎庶太依依。人思教养情何切,官语廉能事亦微。桃李敢言亲手植,禾麻哪得称心肥。清风两袖无庸怪,刺史当年一布衣。”(《乙丑七月奉调打箭炉留别丹岩士民八章》选一)
  古人如此的人格和思想境界,不得不令我们敬重和汗颜,特别在當下,更有现实意义。
  是的,云烟水拍江门峡,拍击石壁的水声和雾霭云烟终会消散,但人心公道必会藏于世间,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它都是人类向前的一盏明灯,照耀着人们默默前行的步履,亮彻心扉。
其他文献
一  扁都口,这是一个峡谷,更是一个关隘。一个是它的自然成因,另一个,是它曾经存在的价值。我们总是喜欢把事物的存在,和价值联系起来,似乎唯有如此,才做到了物尽其用。细细思及,原因无非是万物为我所有的观念作祟。这一种偏颇认识,由来实在已久,如若革除,需要种种动荡。扁都口将祁连山脉从中间切割开来,这一手法有点突兀,又有点居心叵测,似乎有所企图,民间若有传说,定会落入神力之类旧套。然而这种神奇若不托付于
期刊
班上没有一个同学能记得起那不下雨的时光。  “准备?”  “准备。”  “现在?”  “很快。”  “科学家真的知道吗?它会在今天出现,会吗?”  “注意,留神,你自己看!”  像许多玫瑰花、许多杂草混在一起,孩子们紧靠着,紧张地看着隐藏的太阳隐约地显露出来。  下雨。  连绵的雨,一直下了七年;一千个又一千个的日子,从这一头到那一头,充斥着喷涌如鼓的雨水,如甜水晶般的瀑布似的雨水,暴风雨冲击下如
期刊
一  在阅读辛茜女士的长篇报告文学《尕布龙的高地》时,我刻意不去翻看书中的人物和风景图片,直至在这个安静的下午读完全篇时,脑海里很快勾勒出一位身形魁伟、办事利落、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党的高级干部形象来。只因常年奔波于南北两山之间,他俊朗的面庞可能被山风吹得粗糙而黑红,他挺直的腰身因积劳成疾却又长时间硬撑而弯出了令人疼惜的弧度。回到海北老家,这位党的老干部还牵挂着西宁南北两山的一草一木,终因病痛离开
期刊
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的起點上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而奋斗!  迈开我们发展的步伐  从新的层次,获得新的优势和动力  获取我们发展的成果,  构建发展的环境,合力引领  是
期刊
我的家是住在南郊的一块墓地里,我们家族则是这里的守墓人,听说我的先辈也是替一个大财主在这儿守墓,到如今政府也干脆,每月定发工资,让我们直接在这里安心看墓。  我们这一买卖其实有特别的外号,叫作守魂人。我爷爷和我父亲都是这么跟我讲的,如果不是我从小能看见奇奇怪怪的东西,否则我还真把我们家族当做是历代的江湖骗子。在我7岁那年,我发现我能看见一些,白色的团状人影,但是我感到十分惊恐,但觉得他们很友好,所
期刊
《雪莲》是中国西部的重要的文学阵地,它远离一切媚俗和低级趣味,崇尚高雅高贵,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长期以来,吸引着全国散文写作者的目光,尤其是《雪莲》推出“西部散文擂台”栏目,使广大读者感受到了西部优秀散文的魅力。笔者在阅读《雪莲》这个栏目散文的过程中,和作者一起享受着西部的独特天地,西部的元素,西部的经典,西部的粗犷和淳厚,西部的刚烈和温柔……不由从心底里发出了赞叹。  一、西部地理中的文化命脉 
期刊
声音,沉醉一阵风  乌衣小镇逆水而上  远古巫卜的《山海经》是遗落的灰尘  飘凉季节的叶子,落在马车上  生命,在无尽的弧度里摇曳  波光、秋叶连成一线  织着无名的笙箫  岸堤的一股清流,甩出一条尾巴  色彩无以复加,想象每个月色下的影子  沉默,沉默,亦沉默  生存以飞瀑的力度,画出一条彩红  绚丽而灿烂  一滴泪的响声,足以破碎一家人  闪烁、沉醉,爱上不可归去的日子  叼烟男人,叼走了心 
期刊
小 荷  一茎小荷就是一束光芒,足够驱逐  半塘红藻的幽暗,灯芯草的内心  开始泛白,风过处,浮萍散去  一朵,两朵,哪一朵都被照耀  这些长着直骨头的菜鸟,刚一露头  就卡住了我的喉咙,我没有脸面  忝列其间,胡诌的这些诗句  哪一句都不痛不痒,苍白得  让我汗颜,我将它们晾于小荷之尖  曝晒,或者风干,脱去隐藏的潮湿  叫它们越来越薄,越来越轻  倏 忽  黄蜂的一次振翼  要消耗十分之一秒的
期刊
柳条嫩绿,阳光明媚的初夏,下了夜班回到家,当再次目睹悬挂在客厅中的那幅字画时,我又想起了他。是的,好久没和他联络了……期间,但凡与书画界的某些朋友们相聚一起时,我总会想起他,并不由自主地往往会当众提及,由衷地赞扬一番他德艺双馨的崇高品行与平易近人的处世风格。  他便是林锡纯老先生,笔名“惜醇”,系我省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宁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宁晚报》总编
期刊
艺术的敏锐感,在任何形式的艺术表现中都需要作者敏锐捕捉感受的能力,表达准确的生活和感情。往往这种能引起欣赏者通感的东西是艺术的真谛,他存在于作者对生活现实的瞬间既逝的敏锐感受中。传达到作品中就形成了艺术作品的感人之处。  在绘画中造型和色彩所承担的作者对生活现实的敏锐感受往往也是作品形与色传递给欣赏者最重要的直接感受,这也是绘画作品真正的感人之处。主题绘画中,场面情景的捕捉,故事情节,典型人物的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