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强调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材施教,文道结合,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对于美的追求。教师要披文入情,选准情感的激发点,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是关键。按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标准,情感激发点通常指动情点、兴趣点、思维点、立意点、美感点、创新点等多方面。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学生的情感教学:
一、定位准确,选准动情点
语文课教无定法。教师可借助现代媒体,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事实上,能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热情的地方,多是教学中的动情点。作为教者必须心中有数,不能让学生成为脱缰之马。譬如:学生对桃花源境外的美景十分欣赏,对“初极狭,才通人”这一入境处的情景,对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神态,对“咸来问讯”和“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动人场面,一一予以设想或模拟……毋庸置疑,学生已瞅准课文的动情点,进入了情感体验的境界。他们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双翼在情感世界里驰骋。
二、设置悬念,把握兴趣点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枣核》、《岳阳楼记》、《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是教学《桃花源记》这类文章,也是如此。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初步浏览或略读,完成了认知部分的目标后,对文中的人、事、物、景已有了大致的印象。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兴趣点,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意。教师不妨设问:“你感到文章最有趣味、最有疑惑的地方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积极发言,并表现出各自的兴趣点。学生把握住了课文的兴趣点,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情感活动。
三、情境感染
培植思维点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在当时有吗?作者描写了桃源人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四、披文入情,挖掘立意点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五、抓住重点,捕捉美感点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文句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向情感活动的审美阶段迈进。这个阶段的要求是准确捕捉课文中的美育点,课文中哪些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呢?毫无疑问,应包括其中的人、事、景、物。学生不仅能准确捕捉美育点,还能用审美的眼光,正确地进行审美评价,使审美意识增强。语文教学还要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六、开展丰富活动,培养创新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必须开展演讲、竞赛等多样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必须带领学生用好课本,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激发学生的情感火花。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感知和观照课文中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现美的存在,享受到成功的幸福,形成语文能力。
一、定位准确,选准动情点
语文课教无定法。教师可借助现代媒体,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事实上,能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热情的地方,多是教学中的动情点。作为教者必须心中有数,不能让学生成为脱缰之马。譬如:学生对桃花源境外的美景十分欣赏,对“初极狭,才通人”这一入境处的情景,对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神态,对“咸来问讯”和“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动人场面,一一予以设想或模拟……毋庸置疑,学生已瞅准课文的动情点,进入了情感体验的境界。他们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双翼在情感世界里驰骋。
二、设置悬念,把握兴趣点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枣核》、《岳阳楼记》、《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是教学《桃花源记》这类文章,也是如此。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初步浏览或略读,完成了认知部分的目标后,对文中的人、事、物、景已有了大致的印象。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兴趣点,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意。教师不妨设问:“你感到文章最有趣味、最有疑惑的地方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积极发言,并表现出各自的兴趣点。学生把握住了课文的兴趣点,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情感活动。
三、情境感染
培植思维点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在当时有吗?作者描写了桃源人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四、披文入情,挖掘立意点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五、抓住重点,捕捉美感点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文句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向情感活动的审美阶段迈进。这个阶段的要求是准确捕捉课文中的美育点,课文中哪些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呢?毫无疑问,应包括其中的人、事、景、物。学生不仅能准确捕捉美育点,还能用审美的眼光,正确地进行审美评价,使审美意识增强。语文教学还要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六、开展丰富活动,培养创新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必须开展演讲、竞赛等多样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必须带领学生用好课本,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激发学生的情感火花。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感知和观照课文中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现美的存在,享受到成功的幸福,形成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