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变中国与世界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g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8月,《文化纵横》继续关注新冠疫情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国际格局的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变化,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的逐渐崛起,以及欧美各国实力的相对下降。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进一步放大了变动中的世界格局的裂隙,原有的矛盾更加凸显,新的冲突正在生成。如何认识和因应国际格局的新变化,是中国在后疫情时代面临的新课题。
  在世界层面,本期重点关注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趋势,进而追问新冠疫情的发生是如何作用于这些趋势的。魏南枝在《世界的“去中心化”:霸权的危机与不确定的未来》中指出,21世纪以来,美国的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逐渐从互洽走向分岔,二者合力建立并维持“中心-边缘”的美式世界体系开始日渐松动,美国的全方位霸权不再完整,以主权国家为核心主体的世界秩序也受到了跨国资本的冲击。新冠疫情的暴发,将加速这一“去中心化”过程,并给未来的世界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唐毅南《美国长期金融资本向何处去?》的分析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核心的长期金融资本——养老基金不断出走美国股市,这意味着资本对美国经济长期增长前景十分不看好。而“中国作为目前唯一具有广阔前景的经济体,很可能成为美国长期金融资本最具吸引力的新港湾”——但这对于中国金融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章永乐的《多难兴盟?》则把目光投向欧盟。在欧洲新冠疫情暴发的初期,欧盟内部存在已久的“南北矛盾”和“东西裂痕”,以及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外部吸引力下降的问题,都进一步暴露出来。但疫情也让欧盟各国意识到单个国家力量的脆弱性,因此可能会推进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在后疫情时代,一个一体化程度可能更深的欧盟,仍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国际力量。
  对于中国而言,新冠疫情带来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可谓“危”与“机”并存。赵鼎新在《新冠疫情与中国改革》一文中指出,中西方抗疫成效的鲜明对比,将给中国带来一个相对的政治稳定期,这正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契机。而在这次疫情期间,国内舆论的翻转与浮嚣,政府官员的许多不恰当做法,表明中国仍未能完全解决所有被动步入现代化的后发展国家所必然会面临的若干困境。未来的改革,必须朝着缓解这些困境的方向继续前行。钱霖亮的《上下联动:全球化的“义乌模式”》以义乌的跨境电商为例指出,虽然由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大型跨国公司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全球化”由于保护主义和全球疫情受到干扰,但一种由地方政府和平台型企业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和推动的“上下聯动的全球化”,在后疫情时代仍有一定的能力推进和维系当下的全球化进程。
  2020年6月12~13日,修远基金会和《文化纵横》杂志社在山东青州举办了研讨会,《疫情危机与中国思想界的任务》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会议围绕疫情危机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挑战展开了丰富讨论,并试图寻找到新的能够有效解释这个已经被疫情深刻改变了的世界的思想线索。如果把视野拉长,我们会发现,正如本期封面选题文章从不同侧面揭示的,新世纪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化纵横》诞生并成长于这一巨变过程之中,而与中国思想界共同探索认识这一巨变的进程,正是《文化纵横》的自我期许,也是我们认为的中国思想界面临的重大任务。
其他文献
分化的大不列颠向何处去?  2020年6月,亲历新冠肺炎生死劫的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发起了号称是“二战”以来英国最激进的新政。约翰逊誓言,新政“不仅致力于战胜新冠病毒,还致力于利用这场危机,最终解决这个国家过去30年来尚未解决的巨大挑战”。那么,如何理解这种“巨大挑战”?其症结又在何处呢?  目光重返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彼时撒切尔夫人带领保守党赢得英国大选,随后推动以私有化为核心的历
期刊
作为一个西方人,我们今天必须习惯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强大的、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中国在世界格局中逐渐被边缘化,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都在欧洲和北美。但是现在中国已经重回世界格局的中心了。无论西方是否承认中国的价值观,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作为一个庞大文明体系的存在,并且很有可能在未来与西方体系长期共存。  今天,中美两大经济体对世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
期刊
“美国危机”  2020年充满危机,注定要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未来的历史学家将如何书写它,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我们在2020年体验了一场政治范式的转换。  对于美国人来说,危机和范式转换的感觉都更为真切。2020年是美国历史上“危机丰收”的一年,美国在今年同时遭遇了四大危机——新冠疫情危机(百年不遇的全国性公共卫生危机)、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种
期刊
既然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只存在“有”和“无”两种状态的电化学信号来传递信息,而晶体管的导通与截止、继电器的开合也是“有”和“无”两种状态,那么是否有可能制造出“电子大脑”?1943年,香农在贝尔实验室见到图灵时,就讨论到这种人造思维机器的设想。在后来的历史中,图灵的通用图灵机概念与香农用电子开关模拟布尔逻辑运算的想法都成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性理念。只不过,现实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经波折,直到进入21世
期刊
2020年,中国在新冠疫情中“先进先出”,为全球抗疫和保持全球产业链供给提供了典范经验。但中国经济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全年增长预计为2.1%,低于原有的潜在增长均值线。展望2021年,全球经济在逐步复苏的同时,还会经历一次再平衡。为应对全球经济变化,中国提出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危机冲击带来的直接宏观影响,分析和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并希望能从当前趋势与
期刊
[文章导读]  作为本刊的特色栏目,“新发展知识”自2019年12月创立以来,推出了一系列总结各种发展援助实践的深度文章,倡导突破西方霸权主导的发展知识体系,探索受援国的自主发展之路和更为平等的全球发展模式,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好评。  本期徐加、徐秀丽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单纯依靠援助数量支撑起“援助大国”地位,但由于缺乏对本国发展经验的独创性研究总结和国际影响力打造,最终被传统援助体系架
期刊
区域知识及其分类框架是我们认知历史和当下世界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秩序与全球互动的关键环节。对于世界区域内部结构的认知,构成了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使我们得以面对外部秩序的复杂变化,同时也使我们从这种复杂变化的背后,去反观自身内部的阶段性与结构性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基于独特的历史语境与传统,中国周边的区域正在扮演越来越立体而丰富的角色,其中,中亚(Cen
期刊
当今世界,理工科的学科交叉已司空见惯,不交叉几乎已无法推进。但关于文科是不是也要交叉,人们仍有不少争论,而我的回答是:文科也要交叉,并且必须交叉。我们可以从知识发展的角度做出具体解释。  知识源头  我们先回到知识的源头来讨论“知识”——不仅是“文科知识”,而且是整个“知识”。  先看西方知识的源头。在西方知识源头上的三位哲人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与苏格拉底,都是具有广博知识的大学问家。  亚里士多德
期刊
编者按: 2019 年11 月1 日,中华文化学院和库恩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中西对话学术论坛”,论坛上20 余位中外知名学者围绕“从文明视角读懂中国道路”“中华文明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了坦诚的对话与深入的交流。本刊记者分别围绕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Institution)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乔纳森·波拉克(Jonathan Pollack)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
期刊
[关键词]  深港融合發展  渔农村  香港社会  香港人民置身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历史大势之中,内心深处却可能会强调自己与内地人不一样。融合与隔阂,可以说是理解香港社会与内地交往的两个关键词。  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香港人有过内地生活经历就会对内地有认同感,社会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心理、制度、交往等多因素往往互相影响。  深圳几乎所有的原住民村落都与香港有着广泛且深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