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想点-正态云模型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动态评价

来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mcxue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8座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水资源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理想点法合理确定各指标权重,引入正态云模型对其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并通过GIS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2010-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水资源可持续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仍处于较低水平;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其中阜阳市、六安市已经达到Ⅳ级,其余城市均处于Ⅱ级及以下;响应子系统发展速度较快,压力、状态子系统是制约区域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为探究年、季、月多时间尺度径流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紫荆关水文站以上的拒马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拒马河流域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采用情景模拟分析方法设置9类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EP-L模型在拒马河流域适用性较好;退耕还林将减少年径流量,并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径流量减少更为剧烈,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0%,径流量减少13.10 mm;弃耕撂荒和火灾伐木将使径流量增大;季节径流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程度呈现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月径流量响应
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介电共形技术改进的径向点插值算法(Radial Point Interpolation Method,RPIM)用于5G VR眼镜设备的辐射分析。采用平均介电共形技术,利用等效介电常数以及等效电导率修正传统RPIM法场迭代方程,以评估佩戴5G VR眼镜时的人眼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的分布和温度升高值。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在2.4 GHz下角膜的最大SAR值为2.242 W/kg,30 min内平均温度升高为0.25℃,可能会引起眼部疾病。所提算
物体识别是机器视觉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融合物体深度特征的RGB-D图像为物体识别精度的提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为系统总结其近年产生的诸多成果,首先综述了基于RGB-D图像的物体识别研究,讨论了结合深度图像的RGB-D图像应用于物体识别的优势;其次,从公开的RGB-D数据库样本特征分析出发,归纳和分析了早期的基于先验知识的手工特征识别方法和目前的基于特征学习的RGB-D物体识别,并详细论述了RGB-
为了提高物料分拣效率、降低成本,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物料识别、定位、抓取系统,系统包括物料传送、识别、定位、控制和分拣等单元。通过双边滤波的图像预处理、图像边缘检测以及图像特征提取等方法完成机器视觉的物料识别,并以螺母和螺栓为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物料识别的正确率为99.35%,分拣成功率能达到99.25%。所采用的物料识别和分拣方法具有识别率高、分拣准确等特点,提高了分拣系统的自适应性,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径流时间序列具有非线性和混沌特征。单一的BPNN模型可以进行径流的中长期预测,但存在对径流影响因素量化不够的缺点;单一的混沌模型可以量化径流的影响因素,但只能实现短期预测。为此建立了混沌理论与BPNN耦合的径流中长期预测模型。针对黑河上游莺落峡水文站1944-2017年的径流序列,利用混沌理论计算了径流序列的延迟时间τ、嵌入维数m和最大Lyapunov指数λmax,并进行了径流序列的相空间重构,以此确定BPNN的输入层神经元个数、取值和预测的周期时长;利用BPNN对1944年1月-201
以沣河流域内秦渡镇水文站1956-2016年实测径流数据为基础,分析年内变化特征;用M-K方法对沣河年际、丰水期、枯水期3个时期的径流量进行了突变分析,再用滑动t检验突变点的可信度。结果表明:沣河年径流量在1956-2016年中整体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175.71×104 m 3/a;径流年内分配在20世纪70、80年代较为集中,主要在7-9月,全年占比达43.87%,2006年以后年内分配较为均匀;沣河年径流量在1982年发生突变;丰水期在1977和1985年
为提升生态浮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以无碳填料为对照,选用生物质碳源(玉米芯)与沸石制备碳源复合填料,分别添加到菖蒲+旱伞草、美人蕉+旱伞草、美人蕉+菖蒲3种植物组合构建的组合生态浮床中,以研究生物质碳源复合填料生态浮床对氮、磷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及浮床植物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复合碳源填料对促进植物生长和提升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有重要作用。加碳源组合中植物的平均生长速度和生长量整体优于无碳组合。加碳源组合浮床对NH 4+—N、NO 3-—N、TP、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0%、88.7%、54.4%、58
坞式船闸受力复杂,河侧闸墙倒角附近易开裂,钢筋锚固长度设计为现行水工行业规范最小值时,裂缝扩展路径可能绕过锚固延长段,甚至引发倒塌事故。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XFEM)建立仿真模型,研究考虑累积损伤下的坞式船闸裂缝扩展规律,并对钢筋锚固提出改进措施。结果表明:考虑累积损伤的钢筋混凝土闸室裂缝扩展路径,均在相同荷载作用下素混凝土状态闸室的拉应力区内部或附近;倒角附近钢筋锚固长度取规范最小长度时,部分损伤情形中荷载作用下裂缝扩展路径会绕过闸室倒角附近钢筋锚固延长段,导致结构极限承载能力无法满足要求;将钢筋锚固段
研究白洋淀对区域地下水的补给量,对雄安新区生态水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湖水与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主要基于同位素测试以及水位和水温长序列监测等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成本和局限性。以人工甜味剂为示踪剂,在查明安赛蜜、三氯蔗糖、糖精、甜蜜素4种典型人工甜味剂在白洋淀和浅层地下水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白洋淀的金龙淀内安赛蜜时序特征,结合淀内补排特征和气象监测数据,厘清金龙淀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计算结果显示:4种人工甜味剂在地下水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11、0.14、0.04、0.05μg/L,在白洋淀内的平
通过对冻融循环劣化后的钢纤维混凝土试件进行动态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及钢纤维掺量对混凝土轴向极限抗压强度、轴向峰值应变和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冻融前后钢纤维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目的在于探明冻融循环对钢纤维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寒冷地区钢纤维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增加冻融循环次数导致轴向极限抗压强度下降且100次冻融循环后下降速度明显增大,而轴向峰值应变基本呈线性增大。应变速率的增加导致轴向极限抗压强度增大且轴向峰值应变逐渐减小。冻融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