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后师生现实状况审思r——基于对江西省部分小学师生的调研分析

来源 :基础教育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减”政策实施后,江西省教研室针对省内15所小学近2500名师生的问卷调研显示,教师工作时间有所增长、工作压力变大,教师对专业学习的需求明显提高;学生作业完成度和学习效率有所提高,运动、睡眠、阅读时间增多,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周末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双减”政策在初显成效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整体改进课后服务模式,创新落实弹性工作制度,完善支撑教师专业提升的教研体系,以及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迫在眉睫.
其他文献
教师解读和使用教材应有强烈的单元意识,以体现单元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本文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提出在单元内容的关联中明晰教学目标、在单元整体编写思路的梳理中确定教学思路、在单元共性的分析中把握文本特质、在单元要素的引领中关联学习任务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微信公众号有声阅读在接收终端增加选择的同时,还能够立体地分享阅读内容,满足信息过载表象下受众的阅读需求.本文从有声阅读中的“主播”视角出发,以经典文本和“夜读”形式为例,分析有声阅读营造的视觉空间,发现只有在具身传播延伸的过程中,身体参与传播的完整度才能实现,而其中情感化的中介是核心要素.
机器人新闻作为智能技术与新闻媒体联姻的产物,不仅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还影响了新闻价值的选择偏向.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比智能机器人和传统记者的价值选择,发现:机器人进行新闻价值选择,本质上是对人类的模仿.其中,大数据是机器选择的关键因素,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则是检验价值选择的重要标准.机器人同人类进行价值选择的区别,主要在于机器人偏重时效、真实和客观,而深度、趣味和逻辑略显不足.因此,为了全面体现和落实新闻价值,未来的智能生产应当通过人机共生、深度融合,实现新闻报道的专业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媒时代不断推进,传播环境由传统媒体转向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极易获得的媒介信息需要更强大的媒介批判能力,这对学前儿童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同时,需要多方进行超越性思考:幼教工作者需立足目标,把握媒介素养教育契机;家、园、社合作,打破三者壁垒,形成立体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学前教育研究者积极开展媒介素养启蒙实证研究,形成媒介素养教育多元联动与支持,以期打开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新局面.
媒介技术对新闻报道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新闻游戏是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同样受到媒介技术的影响.如今,5G技术的普及既为新闻游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诸多挑战,存在专业人才短缺、内容娱乐化、选题单一等问题,需要广大新闻从业者做好应对.
新技术对传播媒介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最新的热门技术区块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块链在各行业的应用案例也陆续出现.从传媒行业来看,区块链传媒是指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信息传播媒介,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发展出数字版权保护、媒体内容管理、金融化、代币化等新的传媒商业模式.一般对区块链传媒的关注是在商业模式的角度下进行解析,本文以多个已上线的区块链传媒应用为案例,试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作者、媒体平台、受众三个主体应用区块链技术所能得到的好处,以及区块链技术如何影响着传媒环境.
本文分析了综合素质评价深度推进过程中“教师负担重”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进一步引导社会充分认识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与意义;促进课程、教学、评价的融合协同,推动评价的常态化实施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凸显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科学、合理地分配评价职责与任务;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培养教师积极开展评价的意识与专长;科学建构并合理定位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发现学生优势潜能、推进学校课程生长的核心作用等针对性解决策略.
本文回顾和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减负”政策,对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制定背景、意义、目标、内容、实施路径和演变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以期为当下教育工作者、学校、教师和家长正确理解并有效落实“双减”工作提供政策和理论参考.
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探索跨省域“一体化办学”,以“共建共治共享”式治理理念为引领,使受援学校在四年的实践中,实现了从一人一部的“教导处”到团队协同的“课程部”的组织共建,探索出“专人牵头+全员参与”的共治模式,形成了“常规项目+关键问题”的嵌入式团队研修制度,课程部成员和教师“共享”研修成果,实现协同成长.
开展学业述评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学业述评缺乏理论支撑,教师对学业述评的实施存在着实践困惑.本文依据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约翰B·比格斯(John B.Biggs)和凯文F·科利斯(Kevin F.Collis)于1982年提出的SOLO分类理论,探索该理论视阈下的学业述评实施路径,即将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SOLO水平,并分别从学业基础、主要问题、建议措施和进阶路径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因材施评、促进学生学习进阶、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