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激光通信标准建设研究

来源 :国际太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将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探索研究我国空间激光通信标准建设思路,对空间激光通信标准建设进行需求分析,提出对我国空间激光通信标准的规划设计,能为我国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发展与标准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TDLAS技术,采用设计制备的微纳光纤气体吸收池,搭建了一套全光纤的NH3浓度检测系统。NH3检测系统的核心部分气体传感通过1.51μm的微纳光纤完成,该系统检测结果表明,NH3在20000 ppm∼100000 ppm浓度范围内,解调的二次谐波幅值与对应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方程相关系数R=0.9962)。为了提高NH3浓度的检测性能,采用纳米金涂覆微纳光纤以增强光纤的倏逝场效应。根据实验结果,纳米金涂覆后的微纳光纤NH3浓度检测系统灵敏度有了很大提升,NH3浓度的检测下限可达到260
小天体是太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普遍认为,小天体保留了早期太阳系起源、形成与演化时的重要信息,可能蕴含着地球生命起源的重要线索,是研究太阳系起源的"活化石"。开展小天体探测在揭示生命起源、推动技术进步、开发天然资源、保护地球安全等方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小天体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探测重大工程规划的又一个标志性项目,将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对近地小行星的近距探测、采样返回以及对主带彗星的探测,有望突破多
2021年9月17日13:34,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顺利发射进驻空间站2021年6月17日09:22,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拖曳着红色尾焰,以一往无前之势冲入霄汉。之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运载火箭末子级推进剂钝化是指通过排空剩余推进剂,减小火箭末子级在轨解体的可能性。对运载火箭末子级推进剂进行钝化是减少空间碎片的重要措施。通过分析各种火箭末子级剩余推进剂排放方案的技术特点,总结提炼出剩余推进剂排放方案设计原则,能为后续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提供技术参考。
"一网"(OneWeb)星座是一网公司(ONEWEB)于2012年提出的低轨宽带卫星星座项目,旨在利用大规模小卫星,实现全球范围无缝宽带服务。One Web星座项目于2019年启动部署,目前已发射288颗卫星。2020年,由于资金链断裂,一网公司曾经历了破产重组,后终被英国政府及印度财团联合竞购,并获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入股,项目得以延续,卫星部署工作也重新进入高频次节奏。
2021年6月17日09:22,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随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17日15:54,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随着军用、民用领域对卫星功能、性能需求的不断提高,现代卫星对结构的精度、集成度与轻量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梳理近期国内外航天领域的发展规划,调研国内外卫星结构技术在实现高精度、高集成度与轻量化方面的进展,对比国内外技术状况,分析国内在卫星结构精度主动控制技术、多领域集成设计技术、小型结构平台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为提高相关技术能力,比肩国际先进水平,提出技术发展着力点。
长期以来,俄罗斯和美国在航天领域一直保持合作,两国在“国际空间站”(ISS)任务、航天发射服务以及航天零部件进出口等方面的合作都较为频繁。但自美国2019年5月禁止俄罗斯参与美国商业卫星发射开始,俄罗斯的航天发射服务市场逐渐受到制约。美国和欧洲联合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其中多项内容涉及航天相关物项,对俄罗斯航天发射服务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随着人类太空探索活动不断增加,轨道碎片呈指数级增长,直接影响人类在外层空间的活动,对航天器发射和应用、空间站在轨运营,以及航天员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轨道碎片已经成为各国商业和科学以及利益相关者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分析轨道碎片的现状及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大小碎片对航天任务的影响,梳理国际上为减少并制止轨道碎片增长所采取的重要对策,对未来太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布背景rn在特朗普政府执政末期发布《国家轨道碎片研究与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旨在指导限制、追踪、修复或再利用地球轨道中碎片的研发工作,为未来美国应对地球轨道碎片风险提供了指南.《计划》认为,随着地球轨道变得越来越拥挤,轨道碎片对航天活动的安全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