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语境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析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oo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实施课程思政逐步从部分高校在“点”上的探索,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识,并取得一定成效。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融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充斥着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也对传统课堂思政改革带来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本研究以融媒体时代为背景,对融媒体语境下高校课堂的特点,以及融媒体传播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路径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课程思政;翻转课堂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在“全媒体”概念的基础之上,集技术、内容、组织架构、人员设置、管理运营等于一体的融媒体传播进入人们视野。融媒体通过资源整合互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对社会各界、各阶层、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带动着全社会的变革。融媒体依托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中,积极融入融媒体技术与理念,更加契合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理解信息的使用习惯;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真正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对于提升课堂效果,实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媒体语境下的课堂特点
  (一)拓展课堂空间维度,使得课堂更具开放性
  融媒体时代,课堂不再局限于图、文、声、画这些单向传播的方式,课堂从教室走向空中的“云课堂”。网络精品课程的引入、直播课堂方式的融合以及线下课程实践等综合教学方式,不断打破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边界,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所谓年龄差引发的师生“代沟”因为融媒体理念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融入而变得越来越小。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索引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师对融媒体语境下各种平台及其传播方式的特点、传播的内容进行研究,并将其带到课堂上,对与课程相关的社会热点、科研前沿动态等进行实时引导,使得课堂空间被无限放大,课堂内容更具开放性。
  (二)丰富教学输出方式,使得课堂更具靈活性
  传统课堂模式大多数以教师的单向输出为主,学生反馈为辅,且学生反馈多为课后作业的模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拥有移动终端。而各类基于移动终端开发出的应用,则让当下课程思政改革中融入融媒体成为可能。例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响应政府号召,学生们无法按时返校上课。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某青年教师在讲授作物栽培学时,通过线上实践教学的方式,把实践课堂搬到网络。这种融媒体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是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大胆探索,理论联系实际,把课上在田间地头,把知识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专业的知识通俗化、实用化,让学生们切身去感受、去实践知识带来的力量。
  (三)激发课堂交互性,使得课堂参与性更强
  融媒体技术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得课程思政改革变得更有趣味,课堂活跃程度更高。图、文、声、画的加持,以及各类融媒体平台在课堂内外的使用,为师生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直观感受的同时,使得学生在课堂内外“发声”更加方便,尤其是为在传统课堂上“性格内敛”“不敢发声”的学生带来了福音。融媒体平台多元化、个性化、虚拟化的特质,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也极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信阳农林学院园艺学院某教师在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育种,并将育种的过程、结果通过班级QQ群上传到群相册。学生们互相学习、观摩彼此的实践结果,最后由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热情。如何开展能极大提升动手能力的实践课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该教师深谙融媒体技术,用独特的方式将生活融入教学,把课堂搬到土地上,把实操装进生活里,极大地契合了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让大学生真正地知农爱农,进而为强农兴农、在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奠定基础。
  (四)润物细无声,实现课堂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并非增开新课,而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教学设计等方式,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全课程育人”的大格局。这也就意味着,融媒体时代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而且是帮助学生塑造品格、提升品位、树立正确三观的人生导师。在融媒体语境下,对于融媒体技术以及产品在思政课程中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就实现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融媒体语境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带来机遇
  1.强大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师生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接收信息,并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实现信息的接收与发布。这为融媒体技术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提升高校教学与育人工作效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运用融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输入与输出,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与途径,又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课堂效果。因此,融媒体时代作为一种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全新的社会环境,对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影响和作用不容忽视。
  2.先进的新媒体使用观念。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呈现快速、多样、交互、娱乐、分享等特点,这深深吸引着大学生这一群体,并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行为习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0—29岁网民占比为31.3%,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截至2020年12月,高职高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达41.4%;在职业结构板块,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多,达21%。由此可以看出,在融媒体时代,受融媒体影响最大的是青年学生群体。当代大学生对新技术、新理念的追求与接纳,为融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提供了可能。   3.不断更新的课堂教学设备。高校肩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和任务。伴随着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到来,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家更加重视互联网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新技术、新理念的认可以及对于融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使得高校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引入融媒体成为可能。
  (二)融媒体的时代背景给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带来的挑战
  1.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部分教师观念需更新。新媒体、融媒体是近几年刚刚诞生的新理念、新技术。而目前在高校从教的教师,大部分接受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思维,知识的更新落后于时代的进步。大部分教师对融媒体技术不了解、不会用,或者对融媒体的使用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认为融媒体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仅仅是让学生通过融媒体了解行业动态,对于融媒体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认知过于片面。更有甚者,认为新媒体、融媒体是浮躁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是“肤浅”“喧嚣”的代名词,会让学生无法沉下心来学习课本知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融媒体语境下实现课程思政改革,首先需要对高校教师进行专门化的培训,让其真正了解融媒体、学会使用融媒体,借助融媒体的力量为课堂教學改革插上腾飞的翅膀。
  2.课程评价体系滞后发展,为课程思政改革带来阻力。目前,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大多集中于通过学生考试成绩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而且课程评价体系一旦确定下来,其标准是不会轻易变动的。随着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中越来越多的使用,以及融媒体理念在课程思政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课程评价改革需要向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倾斜。比如,高校对课程评价的标准要跳出单纯的学生考试成绩,将评价体系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教学。
  3.对融媒体技术的过度运用,增加了传统课堂衰弱的风险。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对融媒体技术、理念、内容的过多引入,虽然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为师生实现课堂交互、平等交流,提升课堂效果等提供了平台,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则增加了不良信息侵入课堂的风险。融媒体背景下的课堂趣味性更强,相比之下,传统课堂则显得呆板、单调、乏味,如若把握不好尺度,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新媒体课堂的过分依赖,进而削弱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加教育工具逾越教育价值的风险。
  三、融媒体语境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析
  (一)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积极输入新型融媒体教育理念
  1.加强对融媒体技术使用的培训。由于对融媒体技术与理念的不了解,部分高校教师会对融媒体语境下课程思政改革方式产生误解,或者是对融媒体理念的理解停留于表面,从而导致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时对融媒体的使用不得当。为了排除技术上的障碍,高校需要通过开展专门的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使用融媒体的技巧。
  2.加强对融媒体理念的理解与运用。融媒体语境下的课程思政改革不是单纯的对融媒体技术的运用,关键的是融媒体理念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入程度与覆盖面。因此,高校可以邀请国内对融媒体语态较有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开展讲座等形式,使教师正确理解融媒体教学模式的内涵,充分认识课程思政改革的主体与主题,利用网络融媒体技术与理念,提升教学效果,实现育人目的。
  (二)加快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1.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教师运用融媒体技术和理念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最大的壁垒当属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这只“拦路虎”。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更加倾向于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融媒体技术和理念越来越多地引入高校课堂,课程评价体系也应与时俱进,制定新的评价标准与指标。至于那些能够丰富课堂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育人,却无法通过学生成绩进行量化的新型教学方式与内容,需要在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中有所体现,从而激励越来越多的师生选择课程思政改革模式,最大限度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与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
  2.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一般来讲,传统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更倾向于理论性,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融媒体语境下,各类新型媒介引入课堂,对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更加有趣、有用的途径。教师可通过融媒体平台,在传统的教室课堂之外,延伸课堂内容与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融媒体平台,一方面降低理论课时量比例,增加实践课时;另一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鼓励学生在融媒体平台展示课外作业,拓宽教学效果反馈渠道。
  (三)加强对成功案例的宣传,注重课程思政改革示范引领
  融媒体教学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新颖、教学效果更直观,而且体现在可以深入挖掘与全方位展示课程思政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教师宣传和解读课程思政改革中成熟且成功运用融媒体的案例,可以有效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一是通过官方媒体传播平台,树立先进典型,对成功案例进行详细解读,扩大融媒体语境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覆盖面,同时也向更多师生传递融媒体技术与理念在课堂中运用的趣味性,引导师生接受翻转课堂的理念,为课程思政改革奠定基础;二是采用操作示范的方式,使得对该模式的模仿变得更加可复制、可操作;三是通过召开教研会议、理论研讨会等形式,邀请已经运用融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并取得成功的教师,面对面地传授经验。
  (四)加强对学生上网的引导,营造正面融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1.加强对学生的自律教育。融媒体语境下,互联网丰富的信息含量、便捷的传播方式以及极强的互动性,虽然使当代大学生对融媒体“青睐有加”,但也存在学生沉迷网络虚拟空间、学习兴趣下降甚至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真假、对网络伦理认识模糊等风险。因此,在利用融媒体进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自律的教育,提高学生对各类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健康上网,有效利用融媒体为个人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撑。
  2.构建自己的网络信息平台。高校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教师与学生都具备自主学习的思维与能力。教师通过搭建自己的网络信息平台,对平台模块精心设计,引入新型、适用的互联网新媒体内容,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程思政改革中运用融媒体技术与理念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通过网络媒介自由检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四、探索融媒体语境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运用融媒体的理念与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融媒体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丰富了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调与乏味,有助于课程思政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价值。本研究通过对融媒体语境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进行探析,可以引发大众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度思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依托互联网,拥抱互联网,借助融媒体时代的大变革、大创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实现融媒体教学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上的有机结合,引导更多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注重对融媒体技术与理念的接纳与使用,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志伟.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中关于教师综合学养的思考[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2]黄彩霞,张恒嘉,赵霞,等.促进深度学习的线上线下融合设计研究与评价[J].陇东学院学报,2021(2).
  [3]赵锋,孔军,陈广宇,等.立德树人为什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J].北京教育(高教),2021(3).
  [4]郑燕林,任增强.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与举措: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1(3).
  责编:红 茶
其他文献
近年,新农科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新农科的建设过程涉及专业内涵、专业特征等关键问题.本研究论述了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并以吉林大
摘 要:公安统计分析课程是公安院校开设的方法论课程,公安统计分析课程思政的开展对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阐述了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发展,说明了公安统计分析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指出公安院校可从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改善教学方法、改良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开展公安统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并从公安统计分析课程内容入手挖掘出培养公安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践行马克思哲学原理、
摘 要:为加强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本研究针对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从找准课程定位、优化课程内容、建设在线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培养单位办学特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优质课程;研究生教育  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
摘 要:高校书院、学院双院育人机制,打破了单一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了书院制取代学生单一住宿制、书院制弥补学院服务缺位、书院成为落实通识教育的载体的运转机制。书院、学院双院育人要促进一流专业建设,书院通识教育实践平台功能要全面落实,进而建构出校级层面的书院制融合机制。  关键词:一流专业;双院育人;法科人才  河南科技大学于2020年成立丽正书院、河洛书院两个书院,六个学院的学生住进书院后,书院
本研究以洛阳市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1050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大学生在参保、对医保的认知、就医习惯和满意度、医保宣传等方面的情况,利用数据分析和建模进
摘 要:以化工原理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专业发展特点,从思政培养目标、教法设计、教学模式及平台、考核设计等四个方面构建适于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方式。通过两年的实践及效果比对,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民族担当意识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线上线下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
摘 要:基于对PISA数学素养测评框架的充分解读,针对目前河南省高校理工类专业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数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数学素养测评不公正、学习成果认证困难等问题,利用区块链关键技术,构建河南省高校理工类专业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及评价联盟链。通过区块链的有效监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学习成果互认,从而提升高校理工类大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
摘 要:本研究以地方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学生为参与主体,以当地乡村音乐教育为对象,发挥高校和乡村各自的音乐教育资源优势,建构以“转化”为目标的实践范式,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特色的联动模式,探索解决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乡村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以期为我国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学;乡村音乐教育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
高职院校围绕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构建留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结合教学实践,对以项目总承包(EPC)推动中国水电技术转让校企合作、创建大
摘 要: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同时,网络安全风险与日俱增,网络成为意识形态建设和舆论引领的主战场、主阵地。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网络素养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领导干部应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做到知网、懂网、善于用网,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严守网络行为规范、善用网络改进工作、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提升网络素养和网络治理能力,推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