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丘壑” 笔下有“奇峰”特约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qi251305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我省中考语文试题的第二大板块,共3篇。现代文两篇(占40分):一篇说明文或议论文;一篇散文或小说。文言文一篇或两篇比较阅读,占15分。
  【现代文阅读二原则】结合语境原则、理性答题原则
  【现代文阅读高分秘诀】答案的准确性+全面性
  【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意识】
  1.忠于原文意识
  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其实不在我们的大脑里,而在原文中。不要游离于文本之外,更不能自由发挥,离文万里。
  答案要最大限度尊重原文,尽量到原文中找关键词句,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愿或原文中没有的意义强加进答案。
  2.忠于题干意识
  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要做到精准地审清题目要求:选准题眼,选全要点。尽量弄清命题者的用意。
  找到题干在文中的位置,锁定答题区间。抓住题干,就找到了答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3.忠于语言意识
  不同文体有相应的规范语言,切不可混淆术语。
  答题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信息,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切莫答非所问。答案尽量具体,可撷取原文词句,可选择、提炼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分点分条,做到规范作答。
  4.忠于思路意识
  文章有思路,遵路识其真。
  一篇文章有整体的思路,一段文字也是有思路的。如何识思路?
  抓标题;抓首尾段和段的首尾;抓过渡段;抓提示性词句;抓中心句(分论点);抓议论抒情句(段)。
  【聚焦考点1】要点概括,把握文意
  【真题回放】
  (2014)7. 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我找到卖红书包的文具店→ →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
  (2016)5.“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常见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如下——
  语言描写:最直接地呈现人物心理;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神态、动作描写:人物心理的外在流露。(结合语境,注意揣摩)
  答题遵循“四步”: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分析+生动形象(细致、准确,传神、逼真等)地写出……+表现了……(情感)。
  【聚焦考点4】考查原因
  【真题回放】
  (2011)10. 为什么太阳花能“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
  (2014)5. 为什么“我”会产生一定要有红书包的念头?
  【真题解析】
  考查原因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
  2014年第5小题,题干中的“一定要”就要吃透。该题干在文中第3段,考生就要在第2、3段中搜寻。第2段中“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第3段中“我听见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这些都是显性的,还要挖掘隐性的要点,如“我甚至感到,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方法点拨】
  读清题干,抓题干中的关键词;再找到题干在文中的所有位置。
  “就近原则”:题干语句出现的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點最密集的地方。
  “分散原则”: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还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注意显性答案点,更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与原则。
  【聚焦考点5】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真题回放】
  (2011)12. 第②段写太阳花的美丽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如何进行正面描写:
  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2014)8. 文中画线句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从情节发展角度具体分析修改后的好处。
  修改前:晚上,妈妈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修改后: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真题解析】
  2011年第12小题,首先,考生一定要认真、仔细地阅读第②段文字,“大朵、小朵,单瓣、复瓣”,写花之形态;“红、紫、蓝、粉一齐开放”是花之色彩;“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写花之变化。
  再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运用拟人,“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运用比喻。
  【方法点拨】
  如何进行正面描写:从形态、色彩及变化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描写;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生动描写;从“五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角度进行全面描写。
  常见的写作手法如下:
  对比、铺垫、伏笔、渲染、抑扬、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
  【聚焦考点6】标题的含义和效果
  【真题回放】
  (2012)13. 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
  (2013)14.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
  【真题解析】
  这一题型看上去是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其实也是在考查考生对全文主旨的把握与领悟,同时更是在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
  “红橘甜了”,一方面是指“红橘”本身的“甜”,联系全文,还另有所指。
  《远去的乡村》是一篇极具文化内涵的散文,是作者对当下城市化建设与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之间矛盾的一种理性思考,与九(下)王鼎钧的《那树》有异曲同工之妙,要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来答。
  【方法点拨】   把握象征意义,如《台阶》。
  语意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
  文章线索,如《背影》。
  寄托作者情感,如《那树》,寄托作者对那树最终被伐的痛惜之情。
  运用修辞手法,新颖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大自然的语言》。
  注意题目中有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聚焦考点7】人物形象特点
  【真题回放】
  (2016)8. 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真题解析】
  本题需要从两个思路入手,“儿媳”和“母亲”需要分点答题。回答“儿媳”时,需要紧扣“我”为婆婆做的一系列事情;回答“母亲”时,需要紧扣教育女儿这方面。
  【方法点拨】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先要阅读全文,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加以概括。
  再根据文章,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着眼于人物描写,细心体悟。
  答题时进行归类整理,分条分点作具体分析,答案就会更加清晰。
  【聚焦考点8】启示
  【真题回放】
  (2014)9. 从全文看,篇末的“启示录”包含了哪些内容?(答出三点即可)(6分)
  (2016)9.“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4分)
  【真题解析】
  启示题,启示是对全文内容的把握,是对文中主旨的进一步探究。
  2016年第9题,需要紧扣题干中“经历”“成长”这两个关键词,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中“女儿”的经历,从“女儿”的经历中获得自己对“成长”的启示。
  【方法点拨】
  思考有依据。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心所欲,更不能脱离文章空谈。
  启示有创新。既要紧扣文本,更要有自己的思考,且要稍有深度。
  答题有层次。一篇文章的启示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考生要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思考,答案分点分层表述。
  议论文阅读答题方法
  【近8年议论文考题回眸】
  【聚焦考點1】提炼文章观点
  【真题回放】
  (2012)5. 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
  (2014)13. 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真题解析】
  这是议论文考查的必考点之一,考查考生对一篇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2012年第5小题,要紧扣题干中的“针对‘成长’”,再看本文的第3、4、5自然段,每一段都有分论点: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第③段)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第④段)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第⑤段)
  中心论点是分论点的有机整合。据此,就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注意,这里的“最”字不可或缺。
  【方法点拨】
  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通常为肯定句式。
  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看标题;看开头;看结尾;看过渡段(句);看结尾的结论句。阅读时,注意抓语言标志。有些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这时通常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所以”等。
  【聚焦考点2】概括论证思路
  【真题回放】
  (2014)10. 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真题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行文结构特点的试题。其实,也是在考查论证思路。
  文章第①段总写:“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第②③段论述“古印度学者的态度”,第④⑤段论述“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最后一段第⑥段总收:“总之……”
  可见本文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
  【方法点拨】
  对于考查论证思路(过程)题,考生先要弄清文章的结构特点,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
  语言表述为: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和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做这一题型,尤其要注意文章的首尾段以及一段的首尾。
  【聚焦考点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真题回放】
  (2012)8. 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14)12. 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真题解析】
  这种题型其实是在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014年第12小题,从题干“欧洲中古学者”“中国学者”,出现了二“者”,显然运用了对比。题干是说第⑤段,答案却在第④段,从结构上看,第④段的后半句“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是第⑤段的观点。
  【方法点拨】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套路——
  举例论证: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将……与……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于读者接受。
  有时一段文字(划线句子)中运用了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充分考虑。
  【聚焦考点4】概括事例
  【真题回放】
  (2010)6. 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真题解析】
  第③段虽然文字较长,但细心阅读,按照“最大限度尊重原文”原则,可以摘出段落中的主要信息:爱因斯坦的“理想实验”挑战量子力学。
  【方法点拨】
  概括事例要做到简要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概述。
  要注意把握选段的中心句,特别是首括句或总结句;要着眼于人物、事件等记叙的要素,然后按照“人+事件”的格式提炼概括。
  【聚焦考点5】结构上的作用
  【真题回放】
  (2010)7. 第⑤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016)12. 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真题解析】
  这种题型考查的其实是过渡的作用。过渡是中考又一必考点。
  2016年第12小題,是直接考查,紧扣“结合语境”原则,联系上下文,很自然地就得出承上启下的答案。2010年第7小题,是过渡的变式考法,其实质也在考查过渡。
  【方法点拨】
  能否颠倒题(或能否删掉其中一段),首选考虑过渡: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其次考虑与上下文的照应;再次,考虑两段(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主要、次要,一般、特殊。
  【聚焦考点6】开头的作用
  【真题回放】
  (2012)6. 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真题解析】
  开头一段先说“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接着一个“而”字一转:“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显然作者强调的是后者,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
  【方法点拨】
  开头的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论据论证论点;开头段落强调了什么;与下文构成什么手法,如对比等。
  结尾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照应开头和题目,强化中心论点;补充论证,使论证严密;强调中心论点,激励号召人们……
  【聚焦考点7】内容理解与把握
  【真题回放】
  (2014)11. 从第③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
  (2016)13.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真题解析】
  这类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016年第13小题,题干的关键词“实现”“有重量”。再找到全文中与“有重量”有关的句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方法点拨】
  首先要读清题干,抓题干中的关键词;其次找到题干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紧扣题干,联系上下文,组织语言答题。
  (完整阅读真题请见微信公众号“少年博览阅写联盟”)
其他文献
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经常读书,自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致清馨,自有清澈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绿柳。  读书是一个人心灵的需要,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读书就是去发现那些未曾被眼睛看到的大美,寻找那些未曾让心灵抵达的大善。  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
期刊
东西南北,精彩放送,圆眼播报,直击现场。欢迎收看最新一期“少博新闻站”,我是小记圆眼。本期,我将和你分享与“时间”有关的趣闻。我们将看到古装剧中的“穿越镜头”;科幻作家写给女儿的书信;以及用艺术打败时间的摩西奶奶的励志故事。  娱乐频道  人们对过往的年代总是充满好奇,古装影视剧的风靡更是让“穿越爱好者”们大饱眼福。不过有时候,热播的古装影视剧中也会出现一些让人“辣眼睛”的镜头。某部以唐代为背景的
期刊
咱俩算是情侣装吗  (一)  去占卜屋的路比我想象中要曲折,看来舞蹈课又要迟到了。我能想到丽丽老师眉毛挑高的样子,因为愤怒,她的眉骨都要跳出来,然后尖着嗓子揶揄我:“云菲真是大忙人啊,上课从没准时过呢!”  但有个地方我一定要去。这是命运给我的指示。  就在上个周四晚上,舞蹈课结束后,我像往常一样穿过写字楼旁边的小区,准备抄近路去乘地铁。当我转过那栋六层高的小楼时,就在一瞬间,一个花盆重重落下来,
期刊
最后,维特自杀了,用最无力也是最孤独的方式与这世界告别了。  读到结尾时,我并没有觉得太过惊讶。因为随着阅读的深入,一封封书信已深入我心,我早已从那些书信中看出了维特将要与这世界诀别的端倪。  他是自由天真的。那些死板的公文,那些泾渭分明的等级,还有那刻板的虚文浮礼,全都是少年维特所不能理解的,所厌恶的。他喜欢自然,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写的文章也是如此新鲜恣意,正如他的内心。最令他厌恶的,便是那
期刊
【读前花絮】  小樱(苦苦思索):维特,为了无望的爱情而死,值得吗?  书虫(一脸高深):因为爱情?不仅仅如此啊……  【虫家讲坛】  本期,我们推荐的书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这可是一本非常著名的书信体小说哦。1774年的秋天,这本书在德国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后,很快就成了畅销书,并在青年读者中间掀起了一股“维特热”。他们不但模仿主人公维特的一举一动,极少数人“入戏太深”,甚至像维特一样,一枪
期刊
读完《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不禁长叹一口气。这个故事与我小时候读的那些唯美的童话故事一点都不相同,它像一把利剑割破一张老旧沙发的表皮一样,割破了生活的表面,露出了真实的内里。  年轻的维特,为爱情而烦恼,为生活的不自由而烦恼,为周围人的愚昧无知而烦恼,为官场的腐朽庸碌而烦恼,为社会的等级森严而烦恼。  我跟随着维特的视线,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加在他身上的诸多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不再是那个读童话书的
期刊
每一棵树,都享受着霞光的照拂,  每一座山,都平分着夕阳的旖旎。  一飞而过,  鸟儿仍被天空描画。  悄无声息,  东皋之水把一切铭记,  包括,我的倒影。  万物皆有归处。  牧人的归处在牛羊的蹄痕中,  牛羊的归处在栅栏里;  猎者的归处在猎马疾驰的方向中,  猎马的归处在风里。  何处,我的归处?  群山簇拥着,  想接住那沉沉的落日;  牛羊低鸣着,  想掉头回到那远方的草地;  我远望
期刊
“我们班一共32个人,以前是单眼皮的女生几乎全都割了双眼皮,有几个男生也去割了,现在班里单眼皮只剩下七八个人。”这是暑假刚刚割了双眼皮的成都高二学生小曾对记者说的。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割双眼皮、隆鼻、削下巴……在暑假,不少孩子都进行了外貌上的“微调”,整容呈现低龄化趋势。究其原因,也五花八门:“长得好看,就会得到更多优待”“美丽是一种早期投资,要趁早”“别人的孩子都做了,我家孩子也不能落后”“
期刊
你吃饺子没?  2018年11月7日,是戊戌年的立冬。  立冬有吃饺子的风俗。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源于“交子之时”。 我国几千年来以黄河流域为主、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立冬又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再者,秋收冬藏,立冬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  可你知道吗?立冬,不是为了“撮一顿”。  端详一下“立”字  立冬了
期刊
成长前行无终点,  任何时候是起点。  热情点燃生命灯,  拼搏進取立誓言。  生命之舟多艰险,  锲而不舍千锤炼。  学无止境从头越,  努力奋斗敢领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