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寄宿制;行为习惯;榜样;规矩;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046—01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与发展,是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寄宿制中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因为教师要负担学生吃、住、学的全部责任,全天与学生生活在一起,这既为教育赋予了足够的时间,又让教师的影响力达到了最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让“学高和身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并让学生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更好地成就自我。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塑造学生优秀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师为表率,发挥榜样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天天与教师同吃、同住、同学习,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刻意地“教育”无法把教育融入学生心中,不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和熏陶学生,使学生在直接或间接中受到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的“率先垂范”与其说是为了教育学生,其实更多的是完善了教师的自我修养,在影响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下培养良好的习惯。如教师在巡查教室时,弯腰捡起教室内的一张纸片,远比提醒学生捡起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会影响到周围的许多人,逐步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自觉保护教室卫生。上课时,教师总是在小预备铃响时到教室门口,上课铃响时准时进入教室,并在下课铃响时按时下课,这样就教育学生要养成时间观念。守时是守信的一个重要表现,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可以克服拖拉的不良习惯,从而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守时守信。另外,教师与学生交谈时,教师要注意讲话的语气与语速,让学生从中学会交谈的技巧,切忌冷嘲热讽,粗言俗语。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也等于为自己立下了标杆,师生在共同成长中必然会收获更多的喜悦。
二、规为依据,构建规矩意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有着普遍的约束力,每一名学生的行为都能在制度的约束下趋于规范。对寄宿生来说,在校的各项活动都需加以约束和限制,这样才能保证对所有学生公平公正,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要求,寄宿制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的一些制度是对守则与规范的细化与补充,要求学生普遍遵守和认真落实,则可以使学生的规矩意识不断得以加强,也可使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更好地以“规矩”为引领,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寄宿制学校至关重要。高起点、严要求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意识到规矩的重要性。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总结,教师可以把制度中一些笼统化的语言改变成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的语言,注重可操作性。如“要注意安全,不要头露窗看;要讲究卫生,不要废物乱扔”等“十要十不要规范”非常便于记诵。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对一些规章制度按照实际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让“规章”更好地体现学生的意愿。
三、生为主体,塑造良好品质
“生为主体,教学相长”,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自立潜能,则可以塑造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进取、合作探究、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懂得放手,让学生学会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与积累中培养良好的行為习惯,变成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寄宿制生活条件下,要求学生有更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井然有序地打理自己的生活,这对学生成长是一种重要的体验,也是养成习惯必不可少的过程。
寄宿学生的生活主要靠自己打理,让学生在自理中养成习惯,这对于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如起床后内务的整理,被子要叠成“豆腐块”,洗刷用品要按指定地点摆放等诸多习惯,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锻炼。当然,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快融入新生活,可见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由此可见,对孩子的教育要家校互通,让孩子做到家校如一。只有家校统一,共同监督,才能使学生快速养成良好习惯,塑造优秀品格。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教师的言传身教,规章制度的严格约束只是外因,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的认知和体验。寄宿制条件下的中小学生,既需要教师关注其学习与生活,更需要教师关心其身心发展。学生只有不断纠正和完善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自我成长,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046—01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与发展,是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寄宿制中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因为教师要负担学生吃、住、学的全部责任,全天与学生生活在一起,这既为教育赋予了足够的时间,又让教师的影响力达到了最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让“学高和身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并让学生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更好地成就自我。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塑造学生优秀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师为表率,发挥榜样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天天与教师同吃、同住、同学习,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刻意地“教育”无法把教育融入学生心中,不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和熏陶学生,使学生在直接或间接中受到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的“率先垂范”与其说是为了教育学生,其实更多的是完善了教师的自我修养,在影响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下培养良好的习惯。如教师在巡查教室时,弯腰捡起教室内的一张纸片,远比提醒学生捡起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会影响到周围的许多人,逐步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自觉保护教室卫生。上课时,教师总是在小预备铃响时到教室门口,上课铃响时准时进入教室,并在下课铃响时按时下课,这样就教育学生要养成时间观念。守时是守信的一个重要表现,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可以克服拖拉的不良习惯,从而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守时守信。另外,教师与学生交谈时,教师要注意讲话的语气与语速,让学生从中学会交谈的技巧,切忌冷嘲热讽,粗言俗语。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也等于为自己立下了标杆,师生在共同成长中必然会收获更多的喜悦。
二、规为依据,构建规矩意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有着普遍的约束力,每一名学生的行为都能在制度的约束下趋于规范。对寄宿生来说,在校的各项活动都需加以约束和限制,这样才能保证对所有学生公平公正,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要求,寄宿制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的一些制度是对守则与规范的细化与补充,要求学生普遍遵守和认真落实,则可以使学生的规矩意识不断得以加强,也可使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更好地以“规矩”为引领,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寄宿制学校至关重要。高起点、严要求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意识到规矩的重要性。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总结,教师可以把制度中一些笼统化的语言改变成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的语言,注重可操作性。如“要注意安全,不要头露窗看;要讲究卫生,不要废物乱扔”等“十要十不要规范”非常便于记诵。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对一些规章制度按照实际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让“规章”更好地体现学生的意愿。
三、生为主体,塑造良好品质
“生为主体,教学相长”,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自立潜能,则可以塑造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进取、合作探究、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懂得放手,让学生学会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与积累中培养良好的行為习惯,变成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寄宿制生活条件下,要求学生有更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井然有序地打理自己的生活,这对学生成长是一种重要的体验,也是养成习惯必不可少的过程。
寄宿学生的生活主要靠自己打理,让学生在自理中养成习惯,这对于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如起床后内务的整理,被子要叠成“豆腐块”,洗刷用品要按指定地点摆放等诸多习惯,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锻炼。当然,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快融入新生活,可见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由此可见,对孩子的教育要家校互通,让孩子做到家校如一。只有家校统一,共同监督,才能使学生快速养成良好习惯,塑造优秀品格。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教师的言传身教,规章制度的严格约束只是外因,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的认知和体验。寄宿制条件下的中小学生,既需要教师关注其学习与生活,更需要教师关心其身心发展。学生只有不断纠正和完善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自我成长,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