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控制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汽车行业由于外购零部件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一般为60%~80%,因此控制并降低采购成本是企业增加利润、增强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全球各大汽车品牌在华的产品不断增大,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市场竞争加剧,加之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种种不利因素,各大自主品牌汽车厂商必须加强成本控制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汽车厂商;采购;成本控制
1汽车发动机主机厂采购成本控制现状
1.1新品外购件成本控制
新品外购件的成本主要由开发部门在新品开发阶段进行控制。整个新品开发过程采用目标成本法。公司首先对某新车型项目的目标成本设定,由此分解出对于其中发动机的目标成本设定,再逐一分解至发动机上的每一个零部件的目标成本设定,以此作为新品外购件成本控制的目标。有了目标成本之后,开始面向供应商体系内部进行询价工作,让供应商按照开发部提供的产品图纸以及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报价。一切工作都围绕能否达成目标成本。
1.2已量产产品的外购件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①国产化。随着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零部件质量管控力的不断提高,对原依托进口或需国内合资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可由国内自主品牌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开发供应,以降低采购成本;②对标。对标属于类比法的一种,通过与竞争对手产品的类比降低采购成本;③引入竞争机制。为了保持供应链的活力,针对部分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水平的外购件,引入竞争机制,开发新的具有成本优势的供应商资源;④现场核价。通过现场核算产品实际生产制造成本作为与供应商谈判价格的依据。
2采购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过分强调多家询价
在选择潜在供应商的时候无限度的扩大范围,没有对潜在供应商进行严格的标准制定和认真的资格筛选,只是毫无意义的增加了供应商的数量,却没有达到通过扩大供应商范围来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2.2部分关键零部件价格居高不下
关键零部件则处于非完全竞争状态,这部分零部件技术含量比较高,有的还是专利技术,属于技术上带有垄断『生质,且这部分零部件只有少部分外资独资或者合资供应商能做,还有相当一部分直接从国外进口,其利润较高,价格也很昂贵,主机厂基本不具备议价能力。
2.3未从实际出发,压低供货价格
对于采购来说,降价是永恒的主题。一年一度的供货价格签订在业内被称为“年降”,即每年价格都要降低,对供应商来说则是年关。随着连续多年的降价,供应商的利润逐渐趋于合理。但是年降现象仍然存在并且继续,这在业内也是极为普遍的情况,供应商承受不了成本压力,不得不偷换材料,零部件不合格的质量问题随之出现,这对主机厂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又带来了很大压力。
3采购成本控制体系优化设计
3.1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采购环境
建立起零部件价格与原材料价格联动的机制;双方确定具体的联动方案,根据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来适时调整零部件的价格,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这样的联动机制如果能实行,那么在新品开发阶段,供应商就不会在报价时考虑这部分可能的原材料涨价风险补偿;如果所有的零部件都能刨除风险补偿,那么对一台发动机甚至整车来说,成本下降的金额就相当可观,这样的新产品肯定具备非常强的市场竞争力。
3.2建立和谐的供应商体系,打造核心供应商
随着自主品牌汽车销量的逐步提升,供应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少数供应商的产能、技术、管理停留在较低水平。在中车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对于这种落后供应商,就应该淘汰;反之,针对关键零部件价格居高不下的现状,应与供应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属于核心供应商,使双方成为利益的共同体。
3.3提高采购人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说,价格谈判就是采购方与供应商的利润博弈,要给予供应商合理的利润,既不能太高导致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也不能太低导致供应商无钱可赚。增加对产品的了解,熟悉零件加工工艺,加工设备,零件的工艺难点,这些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的培训实现,帮助采购员对产品进行合理的成本分析,在价格谈判时握有主动权。
3.4采购成本控制措施
建立外购件成本模型。将成本控制工作细化,根据汽车发动机目前对零部件的分类:铸(铁、铝)件、功能件、电控件、催化器、小总成件、冲压件、橡塑件、粉末冶金件、紧固件等,这些相同分类零部件之间的成本构成总是有规律可循的。
对不同机型所有同类零部件成本构成比例进行归类、总结、整理,根据原材料、加工费、运费、管理费等各占总售价的大体比例,同时参考汽车同行业零部件各成本構成比例,建立起外购件成本模型。
建立这样的成本模型后,即使不去供应商现场进行成本核算,也可以通过该模型对零部件成本进行合理性的定性分析,确定一个基本合理的价格范围,不管是对于新零部件报价还是对于己批量零部件的成本控制,都可以找出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成本优化。
4结束语
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需要考虑本国情和企业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切实采用合适的采购成本管理方法来进行成本管理控制工作,提高自身竞争力。然而,采购成本也并非越低越好,采购成本的另一端就是供应商的利润。采购成本管理绝不是单纯的价格博弈那么简单,否则会带来诸如质量风险、供货风险等。
关键词:汽车厂商;采购;成本控制
1汽车发动机主机厂采购成本控制现状
1.1新品外购件成本控制
新品外购件的成本主要由开发部门在新品开发阶段进行控制。整个新品开发过程采用目标成本法。公司首先对某新车型项目的目标成本设定,由此分解出对于其中发动机的目标成本设定,再逐一分解至发动机上的每一个零部件的目标成本设定,以此作为新品外购件成本控制的目标。有了目标成本之后,开始面向供应商体系内部进行询价工作,让供应商按照开发部提供的产品图纸以及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报价。一切工作都围绕能否达成目标成本。
1.2已量产产品的外购件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①国产化。随着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零部件质量管控力的不断提高,对原依托进口或需国内合资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可由国内自主品牌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开发供应,以降低采购成本;②对标。对标属于类比法的一种,通过与竞争对手产品的类比降低采购成本;③引入竞争机制。为了保持供应链的活力,针对部分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水平的外购件,引入竞争机制,开发新的具有成本优势的供应商资源;④现场核价。通过现场核算产品实际生产制造成本作为与供应商谈判价格的依据。
2采购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过分强调多家询价
在选择潜在供应商的时候无限度的扩大范围,没有对潜在供应商进行严格的标准制定和认真的资格筛选,只是毫无意义的增加了供应商的数量,却没有达到通过扩大供应商范围来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2.2部分关键零部件价格居高不下
关键零部件则处于非完全竞争状态,这部分零部件技术含量比较高,有的还是专利技术,属于技术上带有垄断『生质,且这部分零部件只有少部分外资独资或者合资供应商能做,还有相当一部分直接从国外进口,其利润较高,价格也很昂贵,主机厂基本不具备议价能力。
2.3未从实际出发,压低供货价格
对于采购来说,降价是永恒的主题。一年一度的供货价格签订在业内被称为“年降”,即每年价格都要降低,对供应商来说则是年关。随着连续多年的降价,供应商的利润逐渐趋于合理。但是年降现象仍然存在并且继续,这在业内也是极为普遍的情况,供应商承受不了成本压力,不得不偷换材料,零部件不合格的质量问题随之出现,这对主机厂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又带来了很大压力。
3采购成本控制体系优化设计
3.1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采购环境
建立起零部件价格与原材料价格联动的机制;双方确定具体的联动方案,根据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来适时调整零部件的价格,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这样的联动机制如果能实行,那么在新品开发阶段,供应商就不会在报价时考虑这部分可能的原材料涨价风险补偿;如果所有的零部件都能刨除风险补偿,那么对一台发动机甚至整车来说,成本下降的金额就相当可观,这样的新产品肯定具备非常强的市场竞争力。
3.2建立和谐的供应商体系,打造核心供应商
随着自主品牌汽车销量的逐步提升,供应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少数供应商的产能、技术、管理停留在较低水平。在中车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对于这种落后供应商,就应该淘汰;反之,针对关键零部件价格居高不下的现状,应与供应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属于核心供应商,使双方成为利益的共同体。
3.3提高采购人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说,价格谈判就是采购方与供应商的利润博弈,要给予供应商合理的利润,既不能太高导致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也不能太低导致供应商无钱可赚。增加对产品的了解,熟悉零件加工工艺,加工设备,零件的工艺难点,这些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的培训实现,帮助采购员对产品进行合理的成本分析,在价格谈判时握有主动权。
3.4采购成本控制措施
建立外购件成本模型。将成本控制工作细化,根据汽车发动机目前对零部件的分类:铸(铁、铝)件、功能件、电控件、催化器、小总成件、冲压件、橡塑件、粉末冶金件、紧固件等,这些相同分类零部件之间的成本构成总是有规律可循的。
对不同机型所有同类零部件成本构成比例进行归类、总结、整理,根据原材料、加工费、运费、管理费等各占总售价的大体比例,同时参考汽车同行业零部件各成本構成比例,建立起外购件成本模型。
建立这样的成本模型后,即使不去供应商现场进行成本核算,也可以通过该模型对零部件成本进行合理性的定性分析,确定一个基本合理的价格范围,不管是对于新零部件报价还是对于己批量零部件的成本控制,都可以找出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成本优化。
4结束语
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需要考虑本国情和企业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切实采用合适的采购成本管理方法来进行成本管理控制工作,提高自身竞争力。然而,采购成本也并非越低越好,采购成本的另一端就是供应商的利润。采购成本管理绝不是单纯的价格博弈那么简单,否则会带来诸如质量风险、供货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