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教师阅读”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成长虽需要从“教师生涯设计”开始,但具体的过程,需要立足于“教师阅读”。“教师阅读”是教师“认识自己”的镜子,教师需要借助“镜子”而“自我更新”。
  
  一、为什么阅读:寻找教师成长的“镜子”
  
  教师成长始于教师个人生涯设计,但教师个人生涯设计需要有一个启动、启蒙的过程。
  人容易被蒙蔽,这种蒙蔽并非由他人造成,最常见的蒙蔽是自己蒙蔽自己:人陷入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发现自己需要改进或改良的问题。
  人究竟如何重新发现自己的问题?人究竟如何能够认识自己?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至今虽然没有被解决,但人类找到了一个工具,它让这个问题获得缓解。这个工具就是“镜子”。
  镜子在现代生活中往往以“玻璃”的形式出现,其实,“镜子”是人类生活中的原始现象:人类在以“玻璃”为镜之前,曾经“以铜为镜”;而在“铜镜”出现以前,曾经以“人”(他人)为镜。也就是说:“他人”是自己的镜子,这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事件。
  若教师指望自己能够发现需要改进或改良的问题,也还是不得不从“寻找镜子”开始。
  教师可以向他人请教,可以拜师,可以到课堂亲自观察,这些都有“镜子”的意义。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可靠的办法,就是“教师阅读”。还有什么比“教师阅读”更能让教师本人发现自己不得不改进的问题呢?
  反过来说,如果某个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读书习惯,那么,这个教师就应该不断询问自己:哪些书已经成为我的专业生活中自我改良、自我更新的镜子?
  建议“教师阅读”,并非怂恿教师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至多只能做教师的个人追求,却不必成为教师的群体标准。
  教师所需要考虑的是:有选择地阅读,因阅读而自我唤醒、自我更新。
  
  二、读什么:“适合教师阅读的十本书”
  
  阅读一直面临一个基本难题,这个难题就是书太多而无法选择。孔子时代的书籍不算太多,即便那样,孔子也不得不删繁就简,选择和推荐“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不多的文本。
  对当下的教师来说,如果打算过一种阅读的生活,面对的困难显然比孔子时代更大一些。究竟哪些书适合教师阅读?究竟哪些书不适合教师阅读?究竟哪些书适合这位教师阅读而哪些书适合那位教师阅读?这是一个困难。
  根据我所做的访谈和观察,暂时推荐“适合教师阅读的十本书”并提出了推荐理由,供教师参考。
  
  1.薛涌:《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包括作者相关的书,如《精英的阶梯》)
  推荐理由:可以把“别国的教育与别国的教师”作为一个类型,对中国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排外。如果有人在当今这样的时代竟然因害怕“全盘西化”而排斥“别国的教育”,那是可悲的。
  与之相关的推荐书目是:《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唯一的遗憾是“旧”了一点)、《我在美国教高中》等。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推荐理由:《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杜威几本书的合并。这几本书并不是杜威最有理论地位的书(一般认为杜威最有理论含量的书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但这几本书讨论的都是当时美国社会变化与教育变革的大是大非问题。从社会转型的状态来看,中国当今的社会状态与美国当时的状态类似,中国当今的教育状态与美国当时的教育状态也比较类似,这使杜威的该系列书特别适合现代的教师阅读。
  
  3.李泽厚:《论语今读》(相关的图书包括《道德经》,二者虽然在很多观点上有冲突和张力,但可以正因其相反,乃可以相成)
  推荐理由:如果说,教师第一个紧要的任务是理解“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便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不见得古典的都是好的,但是经典图书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选择,纵使不少后人对它提出批评,可它既然够成为经典,自有它构成经典的力量。既理解“别国的教育”,又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这是比较开明的“文艺复兴”道路。
  
  4.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推荐理由:对学者来说,可以直接经由学术著作和调查报告来研究“别国的教育”和“自己的文化”,但是,对大众而言,需要借助于“文艺”的道路。
  在教育领域,较少有“教育文艺”,但也不是没有,比如卢梭的《爱弥尔》、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爱弥尔》乃世界公认名著,但节奏太慢,教训口气太重,所以,我推荐《窗边的小豆豆》。
  若论“教育文艺”,自然包括教育小说和教育电影。后者如《春风化雨》(电影)、《音乐之声》(电影)、《大国崛起》(电视片),等等。
  除“教育小说”之外,尚有一部比较奇特的“动物小说”值得阅读,那就是姜戎的《狼图腾》。它可能让某些读者热血沸腾,感受到生命本原的激情与力量。而这种品质,恰恰是某些教师所严重匮乏的。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相关图书包括“周国平散文”、“余秋雨散文”等相关文章)。
  推荐理由:依然看重的是“教育文艺”与“教育启蒙”的意义。
  
  6.张民生、于漪:《教师人文读本》(上下修订本)
  推荐理由:如果说中国教师第一紧要的任务是理解和领会“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第三紧要的任务是进入“教育文艺”,那么,第四紧要的任务便是承担“教育启蒙”(包括“自我启蒙”与“启蒙他者”)。相关图书包括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程》、《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
  可以从“教育文艺”与“教育启蒙”的线索把这几本书找出来并推荐给老师们。
  
  7.谢泳编:《胡适还是鲁迅》(相关的图书包括《鲁迅全集》、《胡适全集》)
  推荐理由:就思想领域而言,这“两兄弟”既可以撑起整个近代中国,又可在当今继续担当“启蒙”的大任。
  
  8.张文质:《唇舌的授权》(以及作者相关的《幻想之眼》、《保卫童年》等)
  推荐理由:张文质老师的书可以视为“教育文艺”作品。好的“教育文艺”总是不显山不显水地把“教育道理”隐含在作品中。
  
  9.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作者相关的书包括《教育的真情与智慧》)
  我们所憧憬的“教育启蒙”是指对教育现实问题表达关注,并对真实问题勇敢地作出批判性思考,让中国教育更自由、更平等、更民主、更人性。在这条道路上,肖川老师的作品是闪闪发光的灯塔(尽管也还只是一座微小的灯塔)。
  若“教育启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主题,那么,肖川教育博客、刘铁芳教育博客、许锡良教育博客三者便值得每日观看。三者之间,刘铁芳老师的《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等是值得阅读的;而许锡良老师的《中国教育观察》(尚未出版,文章遍布他的博客中)会令老师们眼前豁然一亮,在阅读的当下便发誓不再过“旧式的生活”。
  
  10.亨特:《心理学的故事》
  推荐理由:因为它关乎“心理学”,又以“故事”形式呈现。
  
  三、如何阅读:从欣赏、怀疑到信念
  
  有意义的阅读需要经过三道门槛:一是欣赏,二是怀疑,三是形成信念。
  第一道门槛是考察“别人说了什么”。这时的读书状态显示为某种“欣赏”的态度。
  真实的“欣赏”至少意味着作为“读者”的教师已经领会书本的作者“说了什么”:这本书有哪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如何构成整本书的基本观点的?或者说,作者利用这些“关键词”提出哪些经典名言?
  教师是不是真实地“欣赏”一本书,可以作一些基本的检测:阅读之后,把书放下,看看自己是否已经明白——这本书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词语,这本书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这本书有几个有趣的说法……如果教师已经能够肯定地回答这些提问,就说明这本书在这个教师这里已经“被阅读”了。但只“被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往前走,进入第二道门槛。
  第二道门槛是“别人说得怎么样”。如果说第一道槛需要的是欣赏的态度,那么,第二道槛需要的便是怀疑的态度。教师应该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提出怀疑或反驳。
  欣赏是怀疑的前提。如果你一开始就怀疑而不是欣赏,那么,你可能因先入为主而误解别人,你可能“根本没有听别人把话说清楚”就对别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倾听是质问的前提,如果你缺乏基本的倾听态度,你的错误不只是不尊重他人,你的错误很可能是“妄加指责”、“断章取义”。
  看来“欣赏”的态度是重要的,这是做研究需要跨越的第一道槛。可是,无论“欣赏”多么重要,你还需要继续往前走,你需要有基本的“怀疑”态度。真正的怀疑需要勇气甚至冒险,相当于古人所说的“于无疑处有疑”,相当于胡适所说的“大胆假设”。如果你只有欣赏而没有怀疑,你就可能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你可能被别人的文章误导而执迷不悟。
  轻信书本的后果是:你只是接受了一些“信息”,并没有获得“知识”。你如果简单地以为,只要“被感动”,就可以相信,你就很可能把“劝说”误解为“真理”了。你虽然“信以为真”,实际上已被你的“同情心”欺骗了。
  有效的“怀疑”意味着:亲自思考,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二手货”(兰德语)的储藏室和他人观点的“跑马场”(叔本华语)。
  怀疑何以可能?
  任何一种存在,必有一种相反的存在。存在是合理的,相反的存在也可能是合理的。按怀疑论者的说法:“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命题”。“相互反对的论证似乎同样有力”。儿童中心是一种存在,社会中心是相反的存在;个性是一种存在,社会化是一种相反的存在;自然主义教育是一种存在,塑造主义教育是相反的存在。你能说儿童中心、个性、自然主义完全错了,社会中心、社会化、塑造主义就完全对了?
  生活课程是一种存在,知识课程是相反的存在;人文课程是一种存在,科学课程是一种相反的存在;综合课程是一种存在,学科课程是一种相反的存在。你能够简单地说,生活课程、人文课程、综合课程就是原始的课程,而知识课程、科学课程、分科课程就是现代的课程?
  接受学习是一种存在,发现学习是相反的存在;班级教学是一种存在,个别化学习是相反的存在;惩罚教育是一种存在,赏识教育是相反的存在。你能简单地说,接受学习、班级教学、惩罚教育是保守的,而发现学习、个别化学习、赏识教育就是进步的?
  如果存在是合理的,相反存在也可能是合理的,那么,这就容易把人们带到一个虚无的没有任何安全感的地方。权威没了,标准没了,你没有了依靠,你怎么办?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的第三道门槛。
  第三道门槛是经过欣赏、怀疑而形成“信念”。
  怀疑的意义是有限的,怀疑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不能表明你的立场。怀疑只是一种对你面对的现象、事实、制度、观念或知识等表达你的“不信任”。
  心智健康的人都有怀疑的权力。但是,你不能满足于怀疑,你需要从怀疑走出来,形成信念。怀疑是暂时停止判断,但你不能永远放弃判断。悬置判断的目的是作出自己的个人化的思考和整理,你终究还是要作出判断和选择。您的判断和选择对他人来说也是值得怀疑的,他人同样必须不断地怀疑和探索。但对你来说,你亲自思考了,你亲自经历了,你的判断和选择对你来说是建立在你自己的理智判断之上,你就比较“心安理得”、比较“接近真相”。
  大体可以说,如果越过了第一道槛和第二道槛,你就已经是一个“学习者”、“学者”(包括“初学者”如吾辈,和“饱学者”如钱钟书)或所谓“专家”(专门研究某个领域的人)了。如果越过了第三道槛,你就已经是一个“思想者”、一个“有信念的人”。
  
  四、我读《教学勇气》:从欣赏、怀疑到信念的阅读案例
  
  不少教师阅读过美国学者帕尔默的一本书——《教学勇气》(The Cou-rage to Teach),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我谈几点我的个人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书名有点奇特,它竟然把“勇气”这个词语作为一个关键词提出来。阅读之后,我怀疑这本书实际上是《教学变革的勇气》。为什么需要“勇气”呢?
  这本书作者(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需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的生活中。可是,很多教师往往惧怕变革,因为一旦变革,教师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
  于是,帕尔默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
  第一,“变革”是需要的。这是教师的宿命,优秀的教师必须让自己处于变革之中。恐惧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变革是必要的。
  第二,一旦置身于“变革”之中,教师就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恐惧。由于“变革”是教师的宿命,恐惧也是教师的宿命,教师不能拒绝变革,教师也因此不能拒绝恐惧。拒绝恐惧的教师是弱者。
  第三,恐惧与变革一样,它是必要的,但帕尔默并不提倡教师用恐惧来折磨自己。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自信”(他称之为“自我认同”)来抵消恐惧。
  帕尔默的这个思路很奇特,但比较有趣。其实,这个思路在历来的“存在哲学”中是一个常识。我因此而断定帕尔默的思路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路。
  不过,帕尔默和一般意义上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路略有不同,这个不同就在于它并不认为“个人自信”(自我认同)就能够解决问题。帕尔默把“个人自信”仅仅作为一个起点,但个人自信必须借助于另外一个伟大的力量才能真正地进入变革的状态,他称之为“自我完整”,也称之为“教师共同体”。
  如果说帕尔默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勇气”(与“勇气”相关的词语包括“自我认同”、“自信”等),那么,帕尔默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共同体”(与“共同体”相关的词语是“自我完整”、“不再分离”)。
  对帕尔默来说,“共同体”和“个人自信”都是重要的,但相比之下,“共同体”可能比“个人自信”更重要。教师仅仅有“个人自信”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与他人联合——需要有志同道合的“教师共同体”。这个思路很容易让人想起卡尔的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营养护理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儿营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儿科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儿,依据治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阅读提示$$寅吃卯粮难以为继,找米下锅才有出路。资源接替是老油田的“生命工程”,再难也不能放松勘探,再难也不能不搞勘探。尤其是在当前,老油田扭亏脱困进入关键阶段,对规模商业
报纸
本报讯 记者王孝祥报道:3月23日,一张新生成的焦页66—1井茅口组一段含气性综合评价图显示在张汉荣的电脑上。这位女地质学博士一边用鼠标从上到下一点点地将图的局面放大认真
报纸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思维而教的“对话式”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独白”,使课堂走向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    一、“对话”——使挑战指向教师    对话式教学的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这种新型
集团公司工作会议要求,国内上游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推进高效勘探。油气勘探始终是资源型企业的第一要务,不论是扭亏脱困还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核心在资源,关键在勘
报纸
一、界定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概念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
发散——创造式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多方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式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又名求异思维。即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维的方向像太阳辐射光线一样向外发散的思维,它要求
新大纲明确指出“现代技术的使用将会深刻地影响数学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的改变”,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来临,正在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教育技术的更新也更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了解数学背景,获得数学经验,数学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实际操作。一年多来,我们备课组利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得到了一些体会。    一、利用《几何画板》,给学生一个“操作数学”的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的编写也就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教材的编写方式直接影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