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智力障碍的学生在身体上和思想上与正常的学生都存在非常大的区别,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本文首先分析智力障碍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必要性,进而为智力障碍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智障儿童;品德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6-072-1
智障儿童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其认识水平低,内抑制和言语调节功能欠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和形象性,加上他们常常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情感意识薄弱,对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亦差,道德判断水平很低,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或不自主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和活动。因此,为了残疾儿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弱智学生的德育工作。
经过几年来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对智障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生活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关爱智障儿童,增进师生情感
智障儿童的“弱”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情绪反常、情感脆弱是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个体的差异、家庭环境及社会的影响,使他们个性孤僻、固执、任性、暴躁、蛮横。为了有效地矫治这些病态的情感,我选择了以情感培育入手的补偿教育途径。把情感教育作为一把钥匙,促使他们萌发健康、正常的情感体验,培育了良好的情感。
为了让带病的蓓蕾开出灿烂的花朵,让残疾儿童的心灵充满阳光,教师们应满怀对孩子人们的一片爱心,培养自尊自强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从痛苦走向欢乐。教师应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体贴、照顾智障儿童,特别对父母离异的孩子更应倍加爱护,应给孩子洗手、洗脸、洗脏物,剪指甲、理发、掏钱为孩子买好吃的,买学习用品奖给学生。孩子们在学校里感受到老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在情感上受到爱的滋润,生活上就会增强信心。尤其会在他们那小小的心田里,产生对老师的深深敬意,从而培育了智障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
二、结合日常生活,培养良好习惯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的缺陷,限制了活动个性的发展,很难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行为不易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所以,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他们的养成教育,授之以正确的行为方式。
又由于智障儿童的神经过程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所以,要改变所形成的行为方式比建立新的方式困难得多。因而,我们对智障兒童的品质教育中既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又注意从他们的一言一行抓起,从基本的文明言行规范开始灌输与训练。对低年级的学生教练结合,重点是进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的教育。中年级通过引导与说服,重声.进行诚实、尊师、爱集体、爱劳动的教育。高年级学生明理、促行、实践,在他们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爱人民的思想感情,遵守社会公德,增强是非观念、法制观念。在方法上,我们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开始,如怎样站、坐、走,怎样上下楼梯,怎样听课、发言,如何进办公室,上学离家、放学回家如何向长辈打招呼.怎样做客,怎样待客,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等。让孩子们明白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从而培育智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合劳动教育,养成良好品质
为了把智障儿童培养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起初,我会利用班会课、思想品德课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劳动的教育,让她们从实际中理解劳动的价值。为了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和劳动技能,我通过生活指导课和劳技训练课,从怎样穿衣、怎样系鞋带、怎样扫地教起。孩子们通过劳动教育和训练,不仅手脑协调能力明显得到改善,智力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而且培养了他们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
四、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示范
道德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或者说,道德就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如杜威所说,它是“对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视,我们应该注意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为智障学生树立标杆,让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和努力地方向。我们的教师要时刻做到: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经过不懈的努力,要达到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面日渐规范,成熟。
五、家校密切配合,实施立体教育
教师应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立体化德育网络,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素质、道德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有研究证明,家长如果重视孩子的德育,并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则较高,反之亦然。所以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和家长,应该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智障儿童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笔者一学期至少为家长开设2~3次如何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讲座。此外,我们还成立了家长义工部,让家长全程参与与教师密切合作,对智障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总之,智障儿重的德育工作,是个塑造人的灵魂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经常性、长期性、艰巨性。所以,对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倡“生活化”,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促使他们向更好的方面发展,产生教育的整体效益。当然,在孩于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这并不奇怪,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规律去工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我们在智障儿重的德育工作中不断取得可喜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2(05).
[2]孙俊三,尹艾华.论德育的回归[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关键词:智障儿童;品德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6-072-1
智障儿童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其认识水平低,内抑制和言语调节功能欠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和形象性,加上他们常常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情感意识薄弱,对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亦差,道德判断水平很低,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或不自主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和活动。因此,为了残疾儿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弱智学生的德育工作。
经过几年来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对智障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生活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关爱智障儿童,增进师生情感
智障儿童的“弱”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情绪反常、情感脆弱是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个体的差异、家庭环境及社会的影响,使他们个性孤僻、固执、任性、暴躁、蛮横。为了有效地矫治这些病态的情感,我选择了以情感培育入手的补偿教育途径。把情感教育作为一把钥匙,促使他们萌发健康、正常的情感体验,培育了良好的情感。
为了让带病的蓓蕾开出灿烂的花朵,让残疾儿童的心灵充满阳光,教师们应满怀对孩子人们的一片爱心,培养自尊自强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从痛苦走向欢乐。教师应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体贴、照顾智障儿童,特别对父母离异的孩子更应倍加爱护,应给孩子洗手、洗脸、洗脏物,剪指甲、理发、掏钱为孩子买好吃的,买学习用品奖给学生。孩子们在学校里感受到老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在情感上受到爱的滋润,生活上就会增强信心。尤其会在他们那小小的心田里,产生对老师的深深敬意,从而培育了智障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
二、结合日常生活,培养良好习惯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的缺陷,限制了活动个性的发展,很难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行为不易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所以,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他们的养成教育,授之以正确的行为方式。
又由于智障儿童的神经过程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所以,要改变所形成的行为方式比建立新的方式困难得多。因而,我们对智障兒童的品质教育中既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又注意从他们的一言一行抓起,从基本的文明言行规范开始灌输与训练。对低年级的学生教练结合,重点是进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的教育。中年级通过引导与说服,重声.进行诚实、尊师、爱集体、爱劳动的教育。高年级学生明理、促行、实践,在他们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爱人民的思想感情,遵守社会公德,增强是非观念、法制观念。在方法上,我们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开始,如怎样站、坐、走,怎样上下楼梯,怎样听课、发言,如何进办公室,上学离家、放学回家如何向长辈打招呼.怎样做客,怎样待客,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等。让孩子们明白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从而培育智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合劳动教育,养成良好品质
为了把智障儿童培养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起初,我会利用班会课、思想品德课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劳动的教育,让她们从实际中理解劳动的价值。为了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和劳动技能,我通过生活指导课和劳技训练课,从怎样穿衣、怎样系鞋带、怎样扫地教起。孩子们通过劳动教育和训练,不仅手脑协调能力明显得到改善,智力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而且培养了他们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
四、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示范
道德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或者说,道德就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如杜威所说,它是“对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视,我们应该注意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为智障学生树立标杆,让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和努力地方向。我们的教师要时刻做到: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经过不懈的努力,要达到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面日渐规范,成熟。
五、家校密切配合,实施立体教育
教师应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立体化德育网络,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素质、道德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有研究证明,家长如果重视孩子的德育,并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则较高,反之亦然。所以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和家长,应该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智障儿童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笔者一学期至少为家长开设2~3次如何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讲座。此外,我们还成立了家长义工部,让家长全程参与与教师密切合作,对智障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总之,智障儿重的德育工作,是个塑造人的灵魂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经常性、长期性、艰巨性。所以,对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倡“生活化”,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促使他们向更好的方面发展,产生教育的整体效益。当然,在孩于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这并不奇怪,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规律去工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我们在智障儿重的德育工作中不断取得可喜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2(05).
[2]孙俊三,尹艾华.论德育的回归[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