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与文学创作之演进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flower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知识分子为了实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目标,日常生活与行为、日常思考与思想,都会围绕着那个时代的选官制度,历代的选官制度对文人乃至文学创作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两汉实行"察举制",士人除才学能力之外,关键需要让外人熟悉自己的声名或才能,游历与拜谒就成为主要手段。"游子思妇"因此成为那个时代文学的主题。魏晋六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和品评成为选官的两大要点。门阀是确定的,品评却有高低优劣之分。六朝知识分子围绕着品评,就会有系列的作为。其时盛行玄言清谈,且佐之以山水,玄言诗和山水诗应运而生。唐朝实行科举制,科举制之独重进士科之倾向、"以诗取士"和纳卷、行卷制度的形成,推动唐诗创作长盛不衰,题材也全面扩大。宋朝科举改制,实行弥封等系列制度后,诗歌创作成就不如唐朝;考试内容渐重应策议论,带来文学创作中重议论、善议论的作风。明清科举重八股,与文学渐行渐远。
其他文献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以文化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突出的价值意蕴,通过优秀文化滋养培育法治精神、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有助于提升人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在优秀文化滋养中防范和化解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社会矛盾,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发展治理理念,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完善国家治理体制,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发展治理能力,有助于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
任何试图了解唐代后期政治和文化重要走向的人,尤其是9世纪唐宪宗以后几朝发生的那些变化,都无法绕开白居易留下的丰富的文字记录。通过对白居易生平中某些关键经验的历史还原,或能在两个层面上提供新的历史思考:一是通过对白居易早期和中期一些诗文的重新解读,对他个人与他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作为历史人物的白居易的精神世界的造成;二是通过这一个案来寻求将生活史、制度史、政治史和文学史等不同取径加以整合的可能。作为一位时代转型中的人物,白居易虽然在价值观念上认同新的政治文化,但阅
吉水亿田是宋代文化发达的江西中部的一个山村,其时人口当不满百人,却随着北宋皇祐元年刘良肱进士及第而开启了一个家族三代内多人举业成功的历史。将亿田刘氏家族举业成功的事实嵌入中国历史在唐宋之际的深层转型,可以发掘出其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意义,了解宋代科举社会形成的乡村土壤,从区域和基层视角解读北宋科举社会的乡村形态。
2018年秋,我们邀请蔡宗齐先生为学报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如何在治学过程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诗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邀请,蔡先生颇为踌躇。由于蔡先生为人谦逊,他担心介绍自己的学术研究有自我表彰之嫌;但同时,他又考虑到,毕竟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走上了与他相似的求学道路,在西方汉学的语境中开展或继续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于这些日益增多的到海外求学的学子,自己算是过来人,如果能与这些人分享自己三十多年在中西方世界之间游学的心得,讲述所经历的逆境与顺境、挫折与成功、困惑与欢欣,应该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经过这样的
期刊
徐梵澄译阿罗频多著述概可二分,一分疏释(《奥义书》),《伊莎》《由谁》者是;另分自著,《薄伽梵歌论》《社会进化论》《瑜伽论》《神圣人生论》者是。《伊莎》企慕无上“神明”,它关切的是世界与人类的命运,以及这命运与“大梵”的关系,并寻求一切存在者之一性(神圣立场)。《由谁》终之于“悦乐”境,其唯从事于“心思”与“大梵”的关系,并回答“心思”为何要超出的问题(世俗立场),遂诸派哲学皆从此衍出。《薄伽梵歌论》为“行业瑜伽”之书,也即工作福音,人生即战场,亦必赴之;“去私欲、存天理”是内中之“行”,赴战场是外在之“
2019年7月29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国际合作项目“中华文明传播史”启动暨与商务印书馆、博睿出版社合作签约仪式在大雅堂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副校长王博,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中华文明传播史”项目主持人袁行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教授蔡宗齐,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副总编辑李平等出席仪式。
期刊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直面中国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北京大学的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总结建校120年来历史经验,立足中国大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