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晶状体间距和虹膜张力对ICL术后并发白内障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ot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ICL (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晶状体的距离以及虹膜张力在ICL并发白内障中的意义.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采用眼前段全景OCT观察并发白内障患者ICL在后房的位置变化,并采用Independent-Samples TTest与无并发白内障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瞳孔散大后,ICL并发白内障患者的ICL周边部距晶状体前表面最小间距(D3值)为(77.75±8.70) μm,变化范围69.05 ~ 86.45 μm;ICL合并正常晶状体患者的D3值为(145.68士28.88) μm,变化范围116.8~ 174.56 μm,二者进行Independent-Samples TTest,P=0.001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L并发白内障患者D2-D1值(虹膜张力差)为(321±21.31) μm,变化范围299.69~342.31 μm; ICL术后透明晶状体患者的D2-D1值为(286.32±60.46) μm,变化范围225.86~ 346.78 μm,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CL周边部距晶状体前表面的最小间距(D3值)和虹膜张力差(D2-D1值)在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D3值大于116.8μm是相对安全的间距,发生并发性白内障的几率较小;当D3小于86.45 μm和D2-D1值大于299.69 μm时,并发性白内障的几率增大。

其他文献
眼底自发荧光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眼底成像技术,其可以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和感光细胞的状态,评价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代谢状况.动态观察眼底自发荧光,有助于对某些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代谢相关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评估预后及病程随访.文中就眼底自发荧光的机制、种类及其在检测视网膜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探求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脑白质容积的改变.方法 对14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及20例正常对照儿童行磁共振(MRI)扫描,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和SPM8软件对采集的MRI图像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比较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和对照组每两组之间的白质容积差异.结果 屈光参差性弱视组较对照组左侧距状沟下白质和左侧顶上小叶白质容积减小
患者男,44岁.因进行性无痛性右眼视力下降2月于2012年5月入院.患者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无痛性进行性视力下降,无视物变形,无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给予激素治疗但效果不佳,故来诊.既往体健.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手动,左眼视力0.6(不能矫正).外眼检查:双眼眼球运动:正常;瞳孔等大,右眼轻度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晶状体、玻璃体无混浊.眼底检查:右眼视
期刊
目的 探讨克拉玛依地区维吾尔族(简称维族)与汉族老年人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存在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于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眼科住院的正常眼压患者中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A超及眼底检查的所有维族及汉族老年人患者,进行前房角宽度、中央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等对比分析.结果 维族与汉族老年人之间前房角宽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08,P=0.269),中央前房深度(t =2.60,P=0
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有助于青光眼的诊断,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有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病例出现,就此对两例典型病例进行误诊病例分析。
目的 评价半脱位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CTR)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5例(25只眼)半脱位晶状体行白内障手术,术中在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过程中,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及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IOL).结果 25只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均顺利植入了囊袋张力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只眼术后3个月出现人工晶状体移位,其余病例随访过程中未见人工晶状体移位及晶状体悬韧带断离范围扩大.术后患者视力
目的 观察多胎妊娠早产儿ROP的发生情况,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91例多胎妊娠早产儿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由经验丰富的视网膜专科医师用二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Ⅱ)进行检查,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及其与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及有无吸氧史的关系.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 191例多胎妊娠早产儿R
目的 比较以角膜缘为基底(LBCF)和以穹窿为基底(FBCF)的结膜瓣这两种小梁切除术的降眼压效果、滤过泡形态及两种术式的并发症.方法 对象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接受小粱切除术的49例60只眼.其中LBCF组35只眼,FBCF组25只眼.观察术前术后眼压和滤过泡形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术前眼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眼压FBCF组是(12.0±3.
目的 通过减少手术创面,探讨微创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中,64只青光眼被随机分入2组,微创组32只眼,制作4 mm×4 mm结膜瓣和2.5 mm×2.5 mm巩膜瓣,切除1 mm×1.5 mm小梁组织.常规组32只眼,使用常规手术方法即8 mm×8 mm结膜瓣、4 mm×4 mm巩膜瓣,切除小梁组织1.5 mm×3 mm.术后观察眼压、色素膜
目的 研究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2012年1~6月在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并局部用药超过半年的110例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研究,了解其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110例青光眼患者中,用药依从者72例(65.5%),不依从者38例(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