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创新 允许试错 激活改革一池春水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郡县治,天下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中国基层发展,围绕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关系、基层改革创新、基层干部培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论断。在2015年10月13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基层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
  深化改革是当今中国涌动的最激烈的浪潮,不论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其他领域,改革都裹挟着新气象、新希望席卷而来,深入体制痼疾,吹散旧有“雾霾”,为中国的再次高速发展扬帆。而改革必须有心怀梦想的改革者与之同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肯定了基层改革者在改革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了基层在改革中所担当的必不可少的角色。
  基层改革创新,一头连着广大基层干部,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归根到底,要靠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基层面临的改革环境比较复杂,制约基层改革的“绊脚石”,既有不作为、不担当、畏难情绪等主观原因,也有机制不完善、保障不得力等客观原因。让基层改革创新的步子更加铿锵有力,不仅需要加强思想引导、干部管理,唤起改革的精气神,更需要针对基层工作特点和难点,加强政策配套,推动职能下沉、人员力量下沉,建立与基层改革实际需要相匹配的权责体系,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形成鼓励基层改革创新的合力。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基层的改革活力就会像火山一般喷发出来。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改革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扎根基层的火热实践,汇聚13亿人的智慧与力量,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则改革蓝图必将化为现实,改革航船必将破浪远行。


  基层改革创新的样本
  郑州:“小网格”编织出一幅和諧、幸福的民生画卷
  “姐,俺孩儿现在高烧不退,孩子他爸出差,我可咋办呀。”前不久,郑州新密市青屏街街道办事处北密新路社区居民张红娟按照“网格明白卡”上的联系方式,拨通了网格长刘会娟的手机。十来分钟后,刘会娟冒雨赶了过来,抱起孩子就往社区卫生服务所赶去。直到孩子病情稳定,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
  一张“网”,包罗社会万象、覆盖百姓民生;众多“格”,实现责任到人、摒除死角盲区。每一寸土地,每个犄角旮旯都有网格员,实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网格化管理就像政府给家家都配了一个保姆,每一个细节都替你想到了。”张红娟发出由衷的感激之词。
  “申请维修基金,过去没半个月办不下来。找到网格长3天钱就到账了。”郑州市金水区经三名筑小区居民田蕊蕊聊起“网格化”,就连夸几个好。她说,小区2号楼电梯出现运行故障需要维修,三级网格长通过“社情通”将问题反馈给房管部门,3天就将首笔2.25万元维修资金款划给了施工单位,2天后电梯就恢复运行了。
  横到底、纵到边的网格化管理组织,让居民有了更多话语权,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得到迅速提高。
  自推行“网格化管理”以来,郑州市市直、县(市、区)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用1/3的时间到基层指导本单位开展群众工作,有1/3的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基层,有1/3的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服务民生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增收、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环境、交通、教育、卫生、治安等问题。
  推行“网格化管理”后,许多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被激发了,不再一味窝在办公室里。网格长们每天拿着“社情通”忙着“巡格”找“小事儿”:裸露在外的电线,没摆放到位的消防器材,路边张贴的小广告,他们用手机拍下现场照片上传给相关部门,督促解决落实。“网格化管理”改变了过去围着领导转,等着上级部署和领导批示的被动局面,形成了围着基层转、围着群众转、围着问题转的主动局面。
  采访中,许多党员干部都向记者谈了类似的体会:如今,辖区群众把网格团队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都向他们反映。“有事就找网格长”,已经成为郑州市民的口头禅。76岁的高长海停发数月的养老金又重新发放了,半身瘫痪的刘奇高在社区企业找到了工作,外来务工子弟张国瑞顺利报名入学……这一切都离不开网格团队的努力,更为重要的是,领导方式转变了,群众工作落实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
  郑州市推行“网格化管理”的创新和变革中,身处“网格”中的数万名网格长,打破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政府职责特别是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在基层的有效落实,让每一个地方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用“小网格”编织出了一幅和谐、幸福的民生画卷。
  郑州市建立“坚持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以解决群众办事难、维护群众权益为落脚点,以强化政府职责在基层有效落实为着力点,探索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基层治理结构,既强化了基层基础,提高了基层政府履职能力,又促进了作风转变,实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是带有创新性、方向性的探索和实践。
  贵州:政府服务“不打烊”
  2015年10月22日一大早,周贵宏从铜仁市赶到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为新产品办“准生证”。“真是太方便了,太方便了!”这位汽车制动器生产企业的经理连连赞叹。以前,类似的手续他也办过不少,这次的感受是,流程大大简化,手续大大减少,所有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全部搞定。“以前至少需要3个月,现在最多15天,真是省时省力又省心!”   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位于贵阳市中心,由省展览馆改造而成,与它在这里一起运行的还有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前,省展览馆每年举办多场展会,收益着实可观。如今,不但没了进账,为了确保两大中心的运作,还须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这也足见贵州省委、省政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心。
  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自从去年12月17日正式运行以来,不到一年时间,省级具有行政审批权的56个部门和306项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集中到中心公开办理,可谓“大厅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权力”。
  不过,要说这50多个“权力部门”、300多项审批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一切顺顺当当,所有的人心情舒畅,并非事实。无论是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李荣,还是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张洪,他们都不止一次提及“博弈”“割肉”。
  “坐在自己的部门和处室,企业群众找上门来办事,心里不免会有权力观念。现在,坐在偌大的服务大厅,心里必须有服务意识。”省政务服务中心同志感受颇深,说白了,在一些人看来,审批权是一种“宝贵资源”,是有利可图的,是可以用来“寻租”的,于是也就有了“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也就有了“穿着衬衣来申请,穿着棉衣来取证”,当然,也就有了各种腐败。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几十个部门、近200人在一个大厅服务,不仅互相之间有监督,所在部门也有监督,服务中心还有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也会一起跟进,显然,权力装进了“笼子”。所谓“割肉”,盖源于此。
  “博弈”也由此产生。有的部门问,我们的一些审批项目涉密,能不能不进中心;有的部门说,我们派一个同志到中心,把待审批的材料收一下带回去……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省委、省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决:“应进(中心)必进(中心),应上(网)必上(网),一个也不能少!”这让政务服务中心的同志腰杆很硬。
  与政务服务中心相对应的,是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这是一个真正的“大数据”,不仅涵盖了全省所有市(州)、县(市),而且几乎穷尽了所有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不管你在贵州的哪个地方,只要登录这个网站,要办什么事,需要提交哪些手续,填写哪些表格,怎样填表,多少天办结,行政审批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所有答案清清楚楚,足不出户,点点鼠标就能办妥。群众说,以前“往上跑”,现在“网上跑”。
  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了“一扇门办全部事,一张网办全省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不打烊”政府。
  从博弈到磨合,从磨合到融合,政务服务中心运行越来越顺畅,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高效。有“3个100%”为证:所有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100%,多数审批事项实际办结时限仅为法定时限的10%;省级审批事项网上可申报率100%;服务对象满意率100%。
  基层改革面临的压力
  2015年7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点督查情况汇报,对落实不力的坚决处置整改等工作。
  “有些地方,审批事项从中央一路下放到县里,结果县里接不住,影响了百姓办事、企业效率。还有些地方,表面上取消了一些审批事项,但前置审批居然大幅增加!”李克强问,“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吗?这样的行为要坚决查处!”
  “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文字游戏”“县里接不住”等,李总理这些振聋发聩的批评,正是当前基层改革的一些真实写照。
  那么,基层改革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阻力?


  近日,一位副乡长连连摇头地说:“现在的改革在基层推不动,面临重重阻力。”这是一位在乡镇工作了近30年的副乡长,他说,在乡镇工作这么多年了,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改革无数,感觉这一次改革面临的阻力更大。
  他一一举例说道:“你看,不动产登记没影了;行政审批改革没有很大的革命性变化,山河依旧;机构改革年年喊、月月喊,要搞了,可就是不動;公车改革好像也冷了,没人谈了。”最让他有些郁闷的是,就连公务员工资改革都是“推一步、走一步”,总理都发话了,国务院都作要求了,下面的执行都在打折扣,不能完全按要求搞到位。
  问题出在哪里?关键在于“动力与压力”的问题。也就是说,基层改革的动力是什么?压力在哪里?
  令人忧虑的是,现在的动力几乎都转化为“利益的驱动”,如果没有“利益”,是没有人去大力推改革的。进一步来说,这“利益”又分为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现在的问题是,往往都是受“个人利益”的驱动。本来改革应该是从国家和人民利益着眼的,可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却往往受小集团或个人利益的驱动,如果达不到,就不动。
  从这个层面来看,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要有理想、有志气,要能把改革作为人生的事业与理想来做;二是不能贪、不能腐,要做一名好干部,要做老实人。做不到这两条,改革是没有动力的。
  从压力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思想方面的顾虑,怕得罪人,怕触及利益集团;还有经济、财政方面的顾虑,有不少改革是需要大量花钱的,或者是钱的结构调整;另外也有出于个人方面的利益考虑;还有就是当前的压力氛围还远没有真正形成。
  这也需要解决4个问题:一是上级考核。要把改革纳入“一票否决”的范畴,纳入选人用人的重要指标,真正摆在与经济指标同等甚至更高的位置。二是群众参与。要建立群众参与改革设计、评判、监督的机制,让群众成为推动改革的力量。三是公开透明。每一项改革都要实行全过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四是严格问责。对于改革不到位、不落实,行动迟缓的,要严格问责。特别是那些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的改革措施,凡是不能按时间按要求完成的,就要公开曝光,严格问责,而且不论什么原因。否则的话,就会出现“人人效仿、法不责众”的局面,大家都在拖、都在等、都在看。   推动基层改革的难题
  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以来,中央对基层改革落实问题非常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强调这一问题。但是基层改革依然显得平淡。不少地方迄今为止只召开过一次深改组会议,也即研究成立深改组的会议,各专项小组更是工作寥寥。对于基层改革的这种局面,许多基层干部见怪不怪,甚至心安理得地认为基层改革工作本来就少。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室姜志勇认为,这种状况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是基层改革推动存在难题,改革共识的达成也更为艰难,而这种难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向既得利益挥刀存在难题
  基层是一个利益交织体,就拿县级政府来说,推动改革的利益阻力主要包括:一是县级政府自身的利益。县级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利益主体,当改革不符合全县的利益,或让全县的利益受损时,改革是很难获得领导层共识的。比如,乡镇合并改革,目前中央对县里面的一部分转移支付是按照乡镇的数目来拨付的,乡镇合并后,转移支付必然会减少。有的县若干年前率先进行过乡镇合并,这些年转移支付减少了,所以在这一轮的乡镇合并改革中,他们变聪明了,不会再积极推动了,最起码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二是县级政府面临的第二个利益群体就是上级政府,尤其是上级的各个部门。在这一轮改革中,特别是合并科局机构的改革,没有上级部门的支持是不行的,如果部门在县级的所属机构被撤并了,会认为县级对这一工作不重视。三是县里的既得利益群体。这个社会关注比较多。这既包括在职的官员在机构改革中的安置问题,也包括市场化改革中失去政府支持的企业的利益问题,还包括政府官员的福利问题,比如公车改革,取消公车的话,将会影响所有配车官员的利益,因此,县里的公车改革,如果上级没有强硬措施的话,是很难自主开展的。
  责任和权力、财力不匹配的难题
  推动改革需要改革者具备相应的权力,改革者只能在自己的权属范围内进行改革,不可能超越自身的权属范围,尤其是在中央强调改革要在法治范围内进行的情况下,改革者更不可能冒着违法的风险去进行改革。基层在推动改革方面,面临以下困境:一是责任与权力的困境。基层是一个责任大、权力却很小的政府,很多问题都需要基层来承担责任,但这些问题不少都是上级引发的,他们没有权力去解决。在缺乏足够行政权力和财力的情况下,基层的改革推动很难,例如缺乏权力,很难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设立和废除的权力不在基层,基层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只能按照上级的动作来,或只能在优化服务上面想办法。二是责任和财力的困境。按照现在的税制,基层政府的财政来源很少,县级的税收基本都只够人员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缺乏履行责任的足够财力。
  制度保障难题
  面临利益、财力和权力的难题,对于那些想改革的干部来说,他们还会有制度的困境,他们希望能有制度对以下问题进行明确,这也是对改革干部的制度保障:一是改革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尤其是在中央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反腐败和继续整顿四风的情况下,基层本职工作现在尚显得畏首畏尾,因为一不小心就会碰高压线,基层那些有魄力的干部往往是在打擦边球,实则担着很大的风险。二是违法怎么办?虽然中央强调改革要在法治范围内进行,但基层很多改革都是试点探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已有的法律不一定适合未来发展,在法律没有修改的情况下,他们违法怎么办?基层的一些探索其实都行走在法律的边缘,甚至改革方案不敢对外公布,属于内部文件。三是吃亏怎么办?就如上面提到的乡镇合并改革,国家应该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整,让那些积极改革的不吃亏。再如,城镇化建设,撤乡建镇后,“镇”的农业转移支付肯定要比“乡”的少,怎么保障他们不吃亏?四是怎么面对改革引起的纠纷,特别是改革引发的上访问题?利益受损者上访、向上级打小报告怎么办?国家怎么保障那些积极推动改革的干部不因上访问题而受到影响?现在基层的维稳压力大,而且是无限责任,保持稳定是基层官员的最重要工作。
  目前的改革和30年前的改革环境有很大不同。30年前,基层的改革积极性、创新的积极性很高,突破法律、制度束缚的积极性也很高,当然,那个时代也有一些人因为率先实行土地承包、率先实行雇佣劳工制、率先发展民营经济而受到惩罚,但之后国家对他们都给予了认可,并及时地调整了国家的制度,今天的改革要鼓励基层改革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加快自主推动、自主创新,也必须给他们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改革积极性,从而确保基层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
  基層改革创新需基层干部发力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因地制宜等无一不是在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同样每个地区也都不同。我们在充分理解顶层设计精髓的同时,要客观看待各地区的差异性、尊重“不同”,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创新发展方案,而这其中少不了基层干部发力。
  基层改革发展,如果说群众是主力军,基层干部就是领头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基层干部的有力作为就是群众的福祉,就因为有了当年的沈浩,才造就了如今小岗村的神话。基层干部在中央“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布局下,应如何带领本地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呢?
  明白顶层设计是关键。顶层设计是指中央一级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总体规划和总要求,各地区就是在顶层设计的总框架下开展工作、完成“四个全面”发展目标的。基层干部要积极通过报纸、网络等手段获取信息;要认真研读文件、深入体会战略精髓;要多采他山之石、把眼光放宽一点、放长远一点,适时更新知识,只有自己是“专家”,才能带领出一群“学者”,只有自己懂了,才能带动群众改革创新发展。
  熟悉地区特点是基础。这就需要基层干部因地制宜,充分运用了解当地地区特点的优势,采取当地群众可接受的方式,把改革创新带来的阵痛感减弱到最低程度,推动地区改革创新发展。
  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是硬指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基层改革创新要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取得第一手材料。要及时总结经验,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这就要求基层干部不仅要有带领群众的实践能力,还要有及时总结提炼、探索地区发展创新路子的理论能力。
  只要干部、民众一条心,再高耸的改革大山,我们也翻得过去,再难啃的改革骨头,我们也吞得下,再坚硬的改革难题,我们也攻得破,拿出前辈们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在基层做细做强,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农村、军队、地方和中央多个层级工作过,对于基层工作总书记有很多的体会。从《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总书记对于基层实践的重视,就是除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以外,还要走一条自下而上的改革发展道路。“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今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条件。当月,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他明确指出,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是我们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基层改革创新一头连着广大基层干部。”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5年10月1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给出了解答,“要针对基层工作特点和难点,推动职能下沉、人员力量下沉,建立与基层改革实际需要相匹配的权责体系。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县级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最基础环节,直接联系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曾指出,要提升县级政府的施政能力,应该建立事权、人权、财权相对等的保障机制,增加基层人员编制和财力投入,确保放下去的接得住、管得好。“国家应出台具体规定,明确改革过程中基层干部的权限,以及因为改革引起的哪些行为可以免责。”而姜志勇认为,基层干部面临的改革环境很复杂,利益、权力、财力及制度保障问题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难题。面临这些难题,一些干部有畏难情绪,对改革不积极。对于那些积极推动改革的干部来说,国家在要求、鼓励他们推动改革的时候,应正视他们的难题,在激发基层干部改革动力的时候,要更多做好制度保障,保障那些积极推动改革的干部有一个良好的干事、成事环境。
其他文献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管理通常分为播种前、播种及播种后三方面。其中,播种前管理包括整地、选种、施肥管理等,播种管理包括时间选择、合理密植等,播种后管理包括定时管理和收获等。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并导致多部位髓鞘脱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易复发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目前广泛采用的是
介绍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并主要从治疗方面初步探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用.
交子的诞生是世界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6年,是北宋政府于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承认十六富商连保发行交子,交子正式发挥货币职能的1000年。为纪念先民们以超乎寻常的想象
1997年,人们发现了α-synuclein突变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遗传病因,这是PD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从那以后,连锁分析和位点克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parkin、DJ-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效果,课程资源的
2002年8月-2006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65—80岁;病程〈24h;均有高血压病史,并经头颅CT证实为自发颅内出血,出血量≥20m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
近日,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省级领导干部每学期至少上一次讲台”“每所高校的学生每学期至少听1次地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报告或形势与政策课”。  不仅坐“庙堂”,也要进课堂,身在“政坛”的领导干部在“讲坛”上将激荡出什么样的火花?  “高标准”“严要求”  综合宣讲要点和“本土特色”  哪些领导干部将走上讲台?《意见
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但备课决不仅仅只等同于写教案,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教师应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
站在讲台上,我的心如同坠入了万丈深渊。学生们固执的沉默像山一样压得我几乎透不过气来。将近一节课了,而对我的每次提问,课堂上举起来的手都像劫后余生的几株小草一样稀少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