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调研分析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lu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及理论论证,该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按照其走向特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在反思中走向现实;在变革中走向分化;在交融中走向多元。
  在反思中走向现实
  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改革全面展开。1989年3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对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思想认识起到了拨正航向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激荡和挫折后,开始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反思,对思想道德进行反思,从狂热的价值追求和政治批判中清醒,将目光投向客观现实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负面影响,或者说是商品经济的影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腐败现象滋生,社会道德失范,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开始趋向功利。
  如对理想、信念这一曾经为青年人最强烈的追求,大学生的基本态度是“需要,但不重要”。在大学生价值观中,虽然还保留着理想信念的地位,但对其精神支柱和动力的作用,相当一部分人对此大打折扣。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1993年所作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社会问题”调查,认为“爱国必爱社会主义”的仅占37%,认为“爱国起码不反对社会主义”的占24.8%,而认为“爱国不必爱社会主义”的则占38.2%。这说明,有许多青年的爱国意识是出自一种情感,其社会理想、政治信念的价值成分是十分淡薄的。认同“为人类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的大学生,1991年占12.7%,1992年占31.9%,1993年占16.1%,1995年占18.8%,只比以“升官发财,满足个人需要”为幸福的大学生略多,排名倒数第二。这说明,社会责任、人类理想的意识在大学生人生目的中的地位较低。
  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剧烈变化,核心价值模糊,带来了思想和道德上的困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明确的时候,当代大学生缺乏道德上的榜样,心无可依,人无所随。正是在对道德需求的反思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大学生寻找着现实与道德的平衡点,在道德实践中更加偏向于对他人和社会道德环境的要求。如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上,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认同、甚至崇尚“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但在具体实践中,相当多的同学追求的是贡献与索取的“平衡”,主张“先己后人、尽量兼顾”或“利己而不损人”。据有关部门1994年对北京10所高校3316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认为“贡献与索取应是平衡的”学生占69.5%。据江西省教委1994年4月对全省32所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59.43%的同学主张“先己后人,尽量兼顾”或“利己但不损人”,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道德信条,个别同学甚至以个人为中心,一味崇尚自我,集体观念淡薄,片面地认为是社会环境不好,个人的道德水平是比较高的。
  另外,从价值观看,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开始反思个性解放、自由民主等西方意识,逐步冷落了西方哲学思潮的诱惑,以传统文化、民主意识、平民思想审时度势,注重从集体、社会角度反思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开始呈现出在“集体和社会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取向主导下的多种取向并存发展的趋势。《中国青年社会发展研究报告(1994-1995)》显示:相当多的青年仍旧看重集体价值、奉献价值和精神价值,而西方式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对青年的渗透正在弱化。但他们却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推崇无条件的、绝对的“为集体、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而倾向于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据199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年中持“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的态度者只占17%,而持“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态度的比例高达63.6%。
  这一时期大学生表现出的理想信念的淡化、现实而自我的道德取向、理性但务实的思想观、心理上的初始社会化和自我为先的法纪观念,表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出新的特点,那就是在反思中走向现实。
  在变革中走向分化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已经全新的阶段,从1997年开始,高校招生开始了缴费制度,在就业方面也是采取双向选择,不再承诺包就业、包分配。这对我们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加自我,为人处事上更加功利,团队意识渐渐单薄。随着两年后,高校的普遍扩招,学生人数激增,那么他们面临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空前的强烈,也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主题意识。个人价值的实现已经牢牢占据大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进,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面前,没有一个成型成功的好模板,让我们去学习去模仿,所以这其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些都会很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意识。他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来迎合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以图实现自我价值,也让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扭曲的价值观。尤其是拜金主义、权力主义、唯我主义盛行,以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问题的存在,让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混乱,也带来很多心理问题。可能,很多学生要在无奈中接受现实,认清现实。比如,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维权意识等都在不断地被更多大学生所接收。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997年、1999年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1999年北约对我驻南大使馆的轰炸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激情,展现了大学生爱国爱党、维护民族尊严、积极进取的一面,但在具体的生活过程中,也有些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持久动力,不思进取,虚度美好大学时光。据1999年的调查,在回答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问题上,有21%的学生希望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有38%的学生希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40.3%的学生希望成为“忠诚的爱国者”。在理想信念方面,76%的学生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有23.2的学生“不同意”、“难以判断”或“没想过”;有58.4%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同时持否定态度的占7.3%,加上难以判断的合计为34%。关于上大学的目的,67.2%的学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24.8%的学生为了“改变生活环境,提高社会地位”,18.3%的学生为了“谋求一份稳定并且收入高的工作”。在就业观念方面,46.9%的学生考虑“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44%的学生考虑“有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考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和“服从国家需要”的只占12.1%。在人生态度方面,对“及时行乐”表示“同意”和“难以判断”的人数达25.2%;对“市场经济更需要雷锋精神”表示否定和难以判断的达30%;这些调查数字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大学生在这一时期,价值取向的自我化程度较高,并呈现多层次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已经开始出现分化,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高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日益的加大等问题,都在推动着这种现象的出现,利益主体和价值主体多样化了,必然引起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和形成。
  在交融中走向多元
  自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影响日益显现,市场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科技的革命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各种文化和思潮相互激荡、相互冲突,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深处其中的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由于自身思想和心理的不成熟、不稳定,必然形成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不愿意安享已有的资源与财富,他们更具开拓精神,他们更愿意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广阔的社会大平台上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一项“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的调查中,有38.3%的同学选择了对社会贡献的大小,23.5%的同学选择了人格是否高尚,21.4%的同学选择了是否干出一番事业。选择社会地位的、金钱多少的、生活舒服的也不少。这表明,同学们的价值取向正日益多元化。在日益多元化的个人选择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过去那种“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集体”的单项选择已难成共识。既要顾全大家、也要快乐自己;既要国家安定、又要个体幸福的并存选择,成为相当一部分人推崇的价值取向。
  据2002年的一项调查,从全局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向上、积极,人生观方向明确、价值观定为准确、世界观比较清晰,注重自我发展,不断完善自我,来为自身价值实现提供更多的支持;另有部分同学,思想意识还比较模糊,自我认知、价值取向都存在一定问题,功利倾向更加明显。简而言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多元化特点已经形成。在回答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有23.5%的学生希望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有36%的学生希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33.3%的学生希望成为“忠诚的爱国者”,30.7%希望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关于上大学的目的,59.7%的学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26.3%的学生为了“改变生活环境,提高社会地位”,19.4%的学生为了“谋求一份稳定并且收入高的工作”。在就业观念方面,44.8%的学生考虑“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23.8%的学生考虑“到经济收入高的地方去”,11.7%的学生考虑“有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考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和“服从国家需要”的只占12.7%。关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35.4%的学生选择“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23.7%的选择“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明显感受到进入21世纪以后,以政治信仰和道德约束为主导的思想道德观念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架构已经形成。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其他文献
背景银屑病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表皮细胞过度增殖、异常分化为其病理特征。外用疗法为治疗银屑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和维生素D3衍生物(Vitamin D 3 analog)是治疗该病的一线外用药物。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与细胞中其相应受体即糖皮质激素受体α(Glucocorticoid receptorα,GRα)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却远远没有这么多,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成为就业的一种新潮流,也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所认同。因此,创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新的课题。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就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能够在创业过程中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国内外高校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优势来走创业教育的教育新路子。这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结合《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通过调研学生关键能力的现状,笔者从理论上提出渗透关键能力培养的有关教学方法等相关实施策略,在实践中总结了具体的教学方法设计流程,进一步深化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同时为一线教师提供渗透关键能力培养的参考模型。  研究背景  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笔者所在的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各专业的文化基础类课程,采用的是2008 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信息
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是高校翻译教学的重要使命。通过分析现代翻译服务特征,可知翻译服务的创新要从服务形式、服务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人才储备上入手。笔者认为,现代翻译服务的创新模式有通力合作使得资源优化、电话口译、充分结合云计算与CAT工具提高翻译服务效率等。  翻译服务的发展现状  现代翻译服务行业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对新技术越来越敏感。近年来与翻译服务相关的电子字典、在线字典
一、电视媒体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电视业的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两种模式,即事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事业管理
随着计算机在教学中的普及,计算机代数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些年,很多大学都把计算机代数作为了一门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笔者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代数系统对高校数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将计算机代数强大的计算功能和绘制函数图形的功能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学过程既保持了数学抽象性的特点,又有很好的直观性。同时,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而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在中央第43督导组的指导下,学校党委坚持"真心抓学习,诚心听意见,实心促整改",通过学习教育加深认识,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即知即行边整边改,加强领导务求实效,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深入学习,不走过场学校把学习教育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多种措施扎实推进,推动领导干部认识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不断提升。一是集中学,结合实际工作学。8月下旬,学校用三天半的时间召开领导班子教
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目标,特别是着眼主流媒体通过热点引导促进新兴网络健康发展的实现途径,湖州日报近些年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了一些探索。譬如,2009年以来通过“引导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