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史学思想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2319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马端临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江西饶州乐平人。他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写成《文献通考》一书,成为后世典章制度的经典之作。《文献通考》作为马端临用毕生心血完成的典制体巨著,集中体现了其“会通因仍之道”和“变通张弛之故”的史学思想,本文从其著书目的、具体体现和影响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端临;《文献通考》;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K82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55-01
  马端临是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他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著《文献通考》一书,成为后世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文献通考》作为马端临毕生心血完成的典制体巨著,集中體现了其“会通因仍之道”和“变通张弛之故”的史学思想,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马端临,字贵舆,号竹州,饶州乐平(今江西)人,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7)。元仁宗廷祐四年(1317),派遣王寿衍寻访有道之士,至饶州,得《文献通考》。马端临的学术思想,很多得力于其父马廷鸾,马廷鸾学问渊博,在南宋后期累官至右丞相,多年的经邦治国使他对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典章经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可见马端临的学问颇得益于其深厚的历史学的家学渊源。另外,南宋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宋理宗及权臣对于理学的推崇,极大促进了理学的发展,确立了其正统地位,影响广泛,也成为马端临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渊源。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马端临撰写的目录巨制《文献通考》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史学思想和特定历史观的浸润和影响。
  一、马端临的著书目的及史学思想
  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一书,集中了其大部分的史学思想,最主要的包括两点,即“会通因仍之道”和“变通张弛之故”。
  (一)“会通因仍之道”的史学思想。所谓“会通因仍之道”,即通过对历代典章制度的沿袭继承和变革创新的融会贯通,探究历代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写道:“其变通张弛之故,非融汇错综,原始其终而推之,固未易言也。”他认为典章制度在历代是相因袭的,“典章经制,实相因也,殷因夏,周因商,继周者之损益,百世可知,圣人盖已预言之矣。爰自秦汉以至唐宋,礼乐兵刑之制,赋敛选举之规,以至官名之更张,地理之沿革,虽其终不能以尽同,而其初不能以遽异。如汉之朝仪、官制,本秦观也,唐之卫府,本周制也。”马端临认为,“典章制度的变革有一个过程,并且有其自身的相因关系。只有借助于撰修通史,才能如实反映这一变革过程及其相因关系。”《文献通考》二十四考从上古时期开始,按时间顺序编排至南宋末年,将历史上各类典章制度的变化贯穿于各章,以达“通古今之变”的目的。
  (二)“变通张弛之故”的史学思想。所谓“变通张弛之故”,是指典章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文献通考》并不以叙述“会通因仍之道”为其根本目的,叙述会通之道是为了总结“变通张弛之故”,即通过对历代典章制度承袭、变革的梳理,形成对历代兴亡的认识,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受南宋后期史学对历史总结的影响,马端临从更为开阔的视角探究历代衰亡的原因,马端临马端临补齐司马光《资治通鉴》省略的典章,说明唐代杜佑所撰的《通典》审备不详、分类不精等疑惑,作《文献通考》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选举、学校、职官等二十四考,从上古至南宋末年分门别类,详细叙述,以达到其“会通因仍之道”和“变通张弛之故”的目的。
  二、史学思想在《文献通考》中的体现
  (一)史学思想在《经籍考》中的体现。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 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议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注已意, 附其后焉”。另外,其“会通”的目录学思想还表现在他吸取了佛经目录《出三藏纪集》创造的“总经序”的办法,这种方法对于了解译经的源流和内容很有帮助,得到许多目录家的肯定,马端临进一步创造了书目解题引用成文之方法, 这种方法成为《经籍考》的主要结构方法, 代表着《经籍考》体例之主要性质。这种辑录体提要形式正是在“会通”史学思想理论前提下产生的,正是“会通”指导下的这种体例决定了《经籍考》的巨大目录学价值和影响。
  (二)史学思想在《选举考》中的体现。《文献通考·选举考》中记录了自上古至南宋度宗时期,各类主要的举士和举官制度。同时还分线叙述了从古至南宋的童子科、武举、制举等制度,“有主有从,互相配合,因仍发展,构成一整套举士制度,会通思想体现得非常直接”。马端临不仅对选举制度的变化过程加以叙述和整理,以达到会通目的,还注意研究各种制度的承袭关系和变化原因,分析了五代以来明经诸科取人之盛的原因,并说明宋初诸科取人多于进士,是沿袭五代以来的制度,从中足见其对举士的认识,贯通着“变通张弛之故”的史学思想。
  三、马端临“会通”史学思想的价值和影响
  马端临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停止于前人的基础,而是在吸收以往史学成就的基础上,通过亲身研究和实践,把会通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创立了文、献、考的特殊编撰形式。全书内容在编排上采用这样一种独特方式:叙事部分称为“文”,对历代典制作了探本溯源的考察;论事部分称为“献”,力求汇集各种学术见解,他本人的考证意见也以“按”的形式附在后面。马端临创立的这种新型编纂形式,既能使我们清楚了解各项典制的沿革变化,又能让后来学者基本熟悉历代学者对它们的看法。
  其次,重析门类,增立新目。《文献通考》一书基本取法《通典》,同时又吸收《通志》之长,使其体例更加完善。《文献通考》吸收了前人的长处,对封建社会面貌的考察更加全面、细致,几乎涉及到封建社会结构的所有主要内容。马端临进一步完善封建社会结构的编纂形式,是他发展会通思想的一个表现。
  通过分析《文献通考》,可以看到马端临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变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究“张弛之故”对制度的变化追根溯源。除此之外,对古今关系的认识和对历史评价的认识也含于其中。马端临用文献通考的方式,将正史、会要中的典制;可考证的历代臣僚奏议、诸儒评议;稗史记载和自身的思想、考证有条理地加以结合,记录分析宋代典制的变化及形成原因,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2]胡巧利.马端临史学的会通思想及其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1990(2).
  [3]张舰戈.《文献通考》马端临史学思想探析[J],兰台世界(历史探索),2016(11).
  [4]刘石玉.“因仍会通”:马端临之史学观和目录学的考查——兼论《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价值和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1990(11).
  作者简介:王晓庆(1992-),女,汉族,湖北宜昌,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唐宋方向。
其他文献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选择探究的策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教育国际化发展形势的不断深化,高校间的主要竞争力逐渐转移到教师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关系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涵盖先进制度的构建,是高校特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本文主要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从而更好的加强和改进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以飞快的速度进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研究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意义重大.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指引下,生物教师更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谁来解答“钱学森之问”    今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共度“五四”青年节。一位化学学院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温总理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家干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大学还应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
这次会议是财会战线贯彻落实全国分行行长会议精神的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2009年度财会工作,分析财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2010年财会工 The meeting is an im
互联网在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猛烈,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开展的过程中,李克强总理正式通知,我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现今的生产生活环境背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