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告别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cm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中文系全体教师,衷心祝贺大家在这个非常的年份,克服种种困难,学业有成,即将开启下一段生命历程,也衷心祝福大家未来的人生旅途一帆风顺,如花似锦!
  而大家一起见证的这个毕业典礼,也终将载入北大中文系的史册,成为系史上特别的一页。这也许是老师们离自己的大部分毕业生距离最远的一届典礼,但或许也是距离最近的一届,因为我们全体老师的心和大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多了一份牵挂和不舍。
  韩剧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告别要趁早。”但在老师们内心深处,却一直没有准备好与同学们告别,我们依然觉得你们在这个漫长的春夏之交会随时回来,回到未名湖畔,回到中文系,看看已经等待了你们半年之久的老师们和久违的同学们,道一声别来无恙,道一声各自珍重。而这一切最终成了奢望。也因此,老师们对大家怀有一种亏欠的感觉。我们终于没有好好告别,但这却更增强了老师们郑重的庄严感,每个老师都在心里为自己心爱的弟子拨穗,并真心祝愿即将走向新生活的你们,将与这个国家以及整个世界一起,历经磨难,浴火重生,最终凤凰涅槃。
  然而现实依然严峻,疫情带来的世界性危机态势尚未过去。就在今年年初最寒冷的日子里,我重读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也看到有人借鉴三体中“危机纪元”的概念,把从2020年开始的人类历史命名为“新冠纪元”,这一冠名并非危言耸听,而可以视为一种警示,也许人类从此将必须习惯与新冠病毒,乃至与各种危难共存的新常态生活。
  可能很多人在这个非常时期都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2020年是否会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也许多年以后,大家会恍如隔世般地回忆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黄金岁月以及它在新冠元年的终结,会不由自主地叹息:原来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一切的美好都不是理所当然的。相信到了那时,每个2020届的毕业生都会充满怀恋地说:我们这一代毕竟亲历和见证了曾经的美好。虽然生命个体形同微尘,但同样会折射历史的星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从现在开始心怀一种意愿和向往,在未来的历史征程中,担负起我们各自的职责和使命。
  而我在这个特殊的答辩季,一直为你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意识而感动。在阅读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后记总是令我深有感触。一名博士生在后记中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正是这种感同身受的关联感使他与遭受疫情的同胞们“心心相印”,进而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看成是向“在疫情中苦苦承担的逆行者们”的致敬和感恩。而另一个硕士生则在这个所谓的“后真相”时代重新体认了一种五四传统中的科学精神,她在后记中征引了胡适的名言:“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我欣慰于中国现代传统的两位最重要的奠定者——鲁迅与胡适,同时进入了新一代学人的经验视野,成为了你们的思想资源,进而转化为你们的使命意识。这或许就是历史赋予新冠疫情中成长并成熟的一代人特殊的责任和担当。
  有了这种担当,一个新的文明就是可以想象和值得期许的。这令我有些不合时宜地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就是一代人的勇于担当和独立思考。那是个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也充满不确定性和多重可能性的时代,逼迫着每个大学生思考个人、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而当今大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这种独立思考精神的缺失,而一旦缺失了独立思考,也就丧失了高等教育的灵魂,即老校长胡适所说的寻求真理的意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冠的危机也许构成了某种历史的机遇。我相信经过2020年的春夏,你们所隶属的整整一代人又重新开始思考,重新把追求真理看成自己的使命。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获得的是辨明真相、直面现实、坚守良知、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
  在这个太难说告别的毕业季,我曾一个人坐在从未这么寂寥的未名湖边,想到的是即将告别燕园的你们,也试图借助你们或切近或遥远的目光,去感受那所谓的“一塔湖图”对于北大中文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意味着让你们受用一生的感受力。而对一个北大学子而言,这种感受力一旦拥有,就永远不会失去,它对于你们的一生都弥足珍贵。当北大生涯在未来的生命旅途中定格为你记忆中的存在,你会意识到母校从来没有离你远去,总是会在你人生中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唤起你久违的柔情。这就是在这个园子里生活过的北大人得天独厚的体验与记忆。到了那时,你就会明白,母校会永远为你提供守护灵魂、培植理想的一隅净土,使你在面对坎坷和泥泞的时候,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栖息。借用一句我喜欢的歌词:“你灵魂深处,总要有这样一个地方。”有人说,北大人好高骛远,在社会上难以适应和立足。但这种适应现实的能力,你即将步入的社会总有一天会教会你的。而守住自己的灵魂,求真,求善,求美,则是母校所能为你提供的毕生的馈赠。
  亲爱的2020届毕业生同学们,尽管难说再见,但我们终于迎来了告别的时辰。期待大家重回母校的日子,老师們会在老地方等你。
  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理论解说】  法国著名生物学家贝尔纳曾经根据自己的研究经历,发表过这样的感慨:“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现在,我们探讨说明文的写作,便可从贝尔纳的话中得到启发:要写好说明文,也必须讲究说明方法,做到“说而得法,取法务当”。  大家知道,从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来看,说明文一般有实用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阐释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几种类型。前两种是事物性说
期刊
微言语  你的问题在于你一直用理性思考,但你面对的人是不理智的。  微言语  同样的行动会带来相同的结果,如果你想要改变一件事,就要展开不一样的行动。  微言语  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的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脑电波,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要能看见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并确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记,这才叫活着。  ——东野圭吾《变身》  微言语  我们做过的每件事,果然都留下了它的痕迹,有的模糊,有
期刊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两个主要模块,二者联系密切又相互作用。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讲的就是二者的关系问题,只有丰富的阅读积累,以及对文字融会贯通的理解,才能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独立观点,进而形成自我表达的意识与能力。目前在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实践中,教师应从以读促写的角度出发,对阅读与写作教学进行设计与完善。一、设计仿写任务,构建语言表达模型  绝大多数的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针对此,
期刊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是韦应物的诗《寄全椒山中道士》。在燠热的天气里忽然想起这首诗,或许是和自己近来的心境有关。如果某一天,一首原本熟視无睹的诗忽然让你心有所动,其实就是诗境恰好契合了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所以说,审美有时候就是照见自我的过程。  这首诗打动我其实是“落叶满空山”那一句,不过,诗歌的奥妙就在于
期刊
期刊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农具的展览。城里的孩子可能都没有见过,农村的孩子大部分可能也没见过。这些农具每一样我都熟悉,小时候全用过。由此我想到乡村生活对我写作的影响。  小时候放过几年牛,有个经历很多年都忘不了。那时候我们刚买一头小牛犊,正吃奶时从母牛身边带走的。我去放牛,有天下午它吃饱了,我牵着它回家。正走着它突然开始狂奔,缰绳一下子从我手上脱开。我跟着一路狂追。小牛跑了两里后停下来,在一头母牛身边打转。
期刊
古代文化常识题是高考语文卷中的一个难点,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数据,有的试题答对率仅为29.3%。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探究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错项的设计方法,无疑有助于我们精准地作出判断。  综观近三年的相关考题,命题者在错项的设置上,主要运用了如下方法。  1.张冠李戴。指的是命题者在事物、事件的对象上设计干扰,即将甲说成是乙。比如。  (1)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
期刊
中青报:你看的第一本小说是什么?  徐则臣:小时候在农村,看的很多书都是传来传去,早就没头没尾,很多年之后才知道,哦,那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看的第一本完整的严肃文学长篇小说是《围城》,小时候每个假期都会重新看一遍。但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把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都看了。  中青报:2006年,你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第二年,写了《跑步穿过中关村》,小说和你的大学经历有关吗?  徐则臣:没有
期刊
攻克文言文翻译,理解是基础,得分的关键是翻译好采分点。而采分点大都涉及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因此熟悉语言的运用法则对考生来讲必不可少。本文结合以往高考中的翻译句子来谈一谈抓得分点的技术要点。一、比照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来确定“谓语”的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裝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
期刊
各位同学:  下午好!首先,我祝贺大家完成学业,开启人生的新篇章!今年的毕业典礼首次采用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这当然显示了科技昌明给我们带来的远距离沟通的便利,但更充分表现了我们应对疫情的无奈。新冠病毒从去年年末对人类社会开始发动攻击以来,迄今为止并没有减缓它肆虐的强度,我们依然没有寻找到对付它的有效武器。因此,全球社会也承受了“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灾难。这些灾难不仅仅包括生命财产的损失,而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