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变革

来源 :青年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5201314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对相关教学变革路径提出建议:提升学生新闻素养;提升大屏小屏直播能力及“跨屏互动”能力;掌握“云节目”传播模式;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两手抓”.
其他文献
涉性案件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类特殊题材,极易受到关注,如若报道不当会引发各种问题.涉性案件报道遭遇“后真相时代”:揣测代替事实,既有观念加持情感偏向,突出刺激性元素.涉性案件报道乱象丛生,需要警醒.
早在2012年,我国就掀起了节目模式购买热潮,但对国际模式市场热门的社会实验类真人秀的引进始终有些犹疑.本文试分析国外此类节目模式的发展及国内引进状况,探讨我国此类模式引进的本土化困境,并提出个人建议.
中国新闻奖H5新闻获奖作品作为国内融合新闻报道的标杆,以沉浸交互技术为手段,通过总结报告的零聚焦把握新闻事件脉络,情感带入的内聚焦传递细节信息,陈列展演的外聚焦形成“新闻橱窗”,全面立体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新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在叙事深度和参与体验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参考.
在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成为流行的媒介传播形态,网络认知度成为一种文化认知的重要指数.本文基于生活美学来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共情传播机理,并探究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共情传播策略.
近年来,先导预告片在我国的电视节目尤其是综艺节目中运用广泛,其较之传统的节目预告片,拥有更强的预演评测性与引导性功能等特征.但是先导预告片尚无准确的定义和标准,使得其在运用和发展中存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诸多不足.本文探讨了电视节目先导预告片制播过程中存在的制作内容、制作时长、播发时间“三随意”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社会激荡与媒介技术演变推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媒介历经从“纸媒”“电媒”“网媒”到“智媒”的迭代演进,驱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目标的变迁.人才培养从“通识”“专业”到“复合型”,再到“大融合”的转变,反映了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的走向.与其对应,教育历时性演进清晰展现了高校对“通才”“专才”到“复合人才”,再到“专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本文从技术视角探析聊天机器人,并针对其对用户造成精神损害、引发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触犯法律等问题提出建议:完善立法,建立全方位监管制度;确立聊天机器人有限法律主体地位;建立保险和储备金制度.
本文系统分析了澳洲数据新闻教学中采用的项目DIY模式;总结其在构造数据新闻项目的 方法、目标、关键步骤等方面的经验;提出在国内新闻专业课程中嵌入数据新闻项目,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构建项目支持网络,开展多元主体合作以实现项目驱动教学的建议.
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国风综艺节目的 兴起不仅是因为其暗合了审美转向背景下大众的期待视野,也是因为其内在的召唤结构吸引大众进行意义生产与价值共创.在探索中,其逐步发展出元素演绎、知识传播与内核塑造三种类型.实现国风综艺节目“出圈”,需要运用多元创新策略.
法律的缺失、形同虚设的数据保护技术、用户与互联网平台的心理博弈导致我国在治理个人隐私数据泄露时面临巨大困境与挑战.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利用去中心化的数据保护技术及提升用户隐私数据保护意识成为治理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