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六届蒙特卡洛“新一代”国际马戏节比赛中,上海市马戏学校杂技节目《担当》(抖杠),荣获本届比赛唯一的金奖及三项特别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该项目的四名表演者是上海市马戏学校为新疆代培养的学生。此次获奖也是对他们7年时间在上海学习的最好检验。
2010年,作为沪上“文教结合”项目,为了解决新疆高素质杂技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托上海马戏学校,为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订单式”培养人才,45名来自新疆地区的少年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市马戏学校“学本领”。刚到上海时,他们当中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只有13岁。
如何培养这些人才,校长俞亦钢做出了新的探索。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既尊重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还要兼顾教育的规律。如今,新疆孩子們每个人身上都学会不少本领,例如年轻时弹跳力好,可以参演一些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的节目;年纪大了以后,则转为表演性更强、对身体素质要求较低的项目。对于杂技人才而言,演艺生涯可以延长。
著名演艺导演王亚非又有了一个新的头衔——上海市马戏学校客座指导。她在牵头开发培养杂技人才舞蹈训练课程的校本教材。无独有偶,江苏省杂技协会副主席曹子龙也成为了马戏学校的客座教授,负责设计滑稽表演教学课程。
去年开始,马戏学校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艺术课程,对学生的音乐、舞蹈、表演进行系统的授课,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和职业素养,尝试解决专业训练和艺术表现两张皮的问题,为学生将来成为真正的舞台表演者打下良好的基础。进入高年级后,除了让学生接触杂技技能,还加入表演课,学习滑稽戏表演技巧。
俞亦钢校长自豪地说:“目前这一批新疆学生的杂技技能在全国属于尖端。上海马戏学校在文教结合的探索上积累了更多成熟的经验,这些红利将在这批新疆孩子身上慢慢释放。”
2010年,作为沪上“文教结合”项目,为了解决新疆高素质杂技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托上海马戏学校,为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订单式”培养人才,45名来自新疆地区的少年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市马戏学校“学本领”。刚到上海时,他们当中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只有13岁。
如何培养这些人才,校长俞亦钢做出了新的探索。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既尊重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还要兼顾教育的规律。如今,新疆孩子們每个人身上都学会不少本领,例如年轻时弹跳力好,可以参演一些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的节目;年纪大了以后,则转为表演性更强、对身体素质要求较低的项目。对于杂技人才而言,演艺生涯可以延长。
著名演艺导演王亚非又有了一个新的头衔——上海市马戏学校客座指导。她在牵头开发培养杂技人才舞蹈训练课程的校本教材。无独有偶,江苏省杂技协会副主席曹子龙也成为了马戏学校的客座教授,负责设计滑稽表演教学课程。
去年开始,马戏学校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艺术课程,对学生的音乐、舞蹈、表演进行系统的授课,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和职业素养,尝试解决专业训练和艺术表现两张皮的问题,为学生将来成为真正的舞台表演者打下良好的基础。进入高年级后,除了让学生接触杂技技能,还加入表演课,学习滑稽戏表演技巧。
俞亦钢校长自豪地说:“目前这一批新疆学生的杂技技能在全国属于尖端。上海马戏学校在文教结合的探索上积累了更多成熟的经验,这些红利将在这批新疆孩子身上慢慢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