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遗漏第三人发回重审的反思

来源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发回重审、第三人范围扩张及当事人诉讼成本增加的现实困境。发回重审第三人范围扩张表现形式为规范文本过度解读及“利害关系”的不限位发展。追根溯源,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对规范文本的解读停留在表面,且未对第三人进行有效的分类,导致第三人识别标准的界限模糊不清。虽遗漏第三人发回重审制度在实践中被过度适用,但制度蕴含了维护第三人合法权益、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及全面查清案件事实的功能。以核心要素、本质要素和辅助要素为遗漏第三人发回重审制度的考量要素,通过类型化分析遗漏第三
其他文献
川派盆景是中国传统盆景的四大流派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以其「以小见大,缩龙成寸」的艺术风格被人们誉为「立体面」「无声诗」.经过历代盆景艺人的摸索
期刊
自2018年7月成立以来,四川发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四川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领导下,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动能变革提升,带动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促进发展效益持续提升,推动业务结构科学均衡,助力发展效能更为持续。业务规模居全省担保行业第一,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2020年底,公司全部业务余额287.83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
期刊
在价值主张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行政纠纷的解决同样需要多元化.ADR具有高效性、节约性和缓和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弥补现有纠纷解决机制的不足,实现对行政案件繁简分流,从根本上解
既有的马克思理论整体性研究缺少历时性视角与共时性视角相统一的探讨,导致此种现状出现的原因在于贯通整合马克思各理论的中轴性概念的缺位.以"社会关系"概念为中心范畴对马克思各理论的形成、丰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在纵向维度的历史发展和横向维度的理论互动中展示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联结和统一.在马克思那里,从唯物主义的艰难转向到科学世界观的巍然创立、从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到资本逻辑的全面解构、从社会主义的深层基础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乃至此三者的耦合,"社会关系"都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这是新时代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从加强各领域科技创新、完善与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创新文化等方面全面协调推进.
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人民法院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在群体性纠纷日趋增多的态势下,群体性案件能否有效化解是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法律规定的诉讼制度在群体性案件审理方面明显供给不足,而示范诉讼在基层实践中取得的效果证明了这一制度在群体性纠纷化解效率和效果方面的价值。在此情形下,应破除示范诉讼在我国诉讼制度体系下面临的理论与现实障碍,把其作为代表人诉讼的补充,在诉讼法中作出明确规定,使二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更好促进群体性纠纷的化解。在设计本土化的示范诉讼制度时,既应注重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性
我国传统的行政主体理论一般认为,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可以成为行使某一特定范围行政事项的行政主体.司法实践中,由于村民委员会在
精神生活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将人的精神生活理解为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思维活动,从而使精神生活变成了抽象的逻辑思辨.马克思认为精神生活是在人的物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生活对人的物质生产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不仅为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帮助,而且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监察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间的衔接适用已成为职务犯罪案件办理的新常态,但在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方面,《监察法》在实体和程序方面均作出了有别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鉴于此,为在监察程序和刑事诉讼程序衔接过程中形成优化协同高效的认罪认罚从宽模式,应当在证据适用上确立监察调查与司法审查采用同一标准的规则;在法律规定上,明确监察机关提出从宽处罚建议的内涵、外延及程序,并厘清有关自首和立功等从宽量刑情节;在司法实践中,监察、检察、法院应建立由监察机关在起诉意见书中载明认罪认罚情节,再由检、法两家确认被
人工智能介入司法领域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给司法裁判带来了公正和效率,国内外司法裁判对人工智能都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回应。其中我国“智慧法院”的建设是智能化背景下司法裁判的一大重要探索实践,但是智慧法院的探索还没有结束,真正的完全智能尚未实现。囿于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和司法裁判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司法裁判过程深层次的障碍以及司法裁判价值的实现难题,法官依然是司法裁判的主体,人工智能仍应定位于法官的“辅助性工具”。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工智能技术的无限可能加之法官的相对优势底气不足,未来人工智能在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