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疑 — 探究 — 生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191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目标等诸多方面做了一些调整。但对于我们这些科学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优化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综合素养,使之成为与时俱进的科学小公民,是不变的追求。如何引导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体验,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质疑,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亟待关注的。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是创新的起点
  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只有让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想别人未想过的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提问意识,这与我们以往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在以往的常识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鉴别、评判,得出结论,这样的提问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其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状态也始终处在消极等待之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苏教版小学《热传导》一课中,可用下面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把热水倒入不锈钢杯中,让学生摸一摸杯壁与杯把,问:“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学生很快做出反应:“盛有热水的杯子杯壁为什么也是热的?热是怎样传到杯壁和杯把上的?”这样自然打开了探究的大门。然后再鼓励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玻璃棒、小木棍、竹筷、塑料尺、细铜棒、细铝棒、细铁棒)提出问题。只要给一些摆弄时间,就会有许多学生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固体材料都有热传导的本领?”“金属材料铜、铁、铝热传导的本领一样吗?”在概括了固体具有热传导的性质后再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供大家研究?”有的学生问:“液体、气体是不是也有热传导的本领?”……应该指出,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也许并不是新发现或创新,但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事物,这是创新的起点。
  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自行探究,是创新的中点
  人本主义教学观提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并不要急于给予每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教师的适度参与,一同进行探究。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登月之旅》一课,如果以传统手段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那么这一课所需材料只是一本自然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在上本课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前鼓动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并将科学丛书等资料带到课堂上,结合精心制作的网页,尝试了“科学讨论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充分地交流、讨论对月球的已知信息,突破时空的界限,可以是“科学新发现”,也可以是“神话传说”,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所見、所闻、所感,都是积极的,都给予鼓励。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课前研究的成果,再结合专门制作的网页和教材中的“阅读”部分内容,让学生罗列“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感知一些真实的而学生又未知的内容,如“苏联发明的无人驾驶火箭”“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让学生尽情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同时,亦掌握了“通过科学讨论自行探求”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生成问题、学会探究,是创新的极点
  一节成功的自然课,不是看这节课是否上得顺畅,而是看激发了学生多少智慧的火花。“科学无限,探究无限”,是我们教师和学生正逐步感悟到的。应该看到,对于学生众多的质疑,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给予圆满的解释,这时,教师就要采取把课上问题延续到课下研究的方法,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性,为学生的学习留有较大的空间与自主性,这样将对学生们可持续性学习发展奠定下较好的基础。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研究自行车》一课,学生在课堂几十分钟内,能研究出多少有关自行车的秘密呢?但只要学生的兴趣浓了,他们就会带着众多疑问,应用课上所学到的方法,去继续探究,寻求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知识是从问题中产生、从问题中收获、从问题中升华的。而这正是我们的科学教育所期待的目标。
  总之,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随着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亦在不断地修正与完善。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我们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的内涵,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经历感悟、发现、体验的过程,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索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科学教育也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和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污染物品处理必须经过清洗、消毒、灭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感染症病人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处理程序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2例AMI患者AT-Ⅲ抗原、AT-Ⅲ活性、TAT水平,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信息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广泛,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已经起到不容或缺的作用。各个教学环节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习素材更好呈现,将学习过程巧妙把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寻小学生的数感培养,是数学教师的责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
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23例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前尿液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并对其中5例患者治疗后3,6,9个月及12个月尿液EPO水平的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治疗前各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患者尿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Primaryeffusionlym-phoma,PEL)也称浆膜腔隙型淋巴瘤(bodycavity-basedlymphoma),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一种新的类型,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Knowles于1989年首次报道此病。它主要见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清学阳性的艾滋病患者。无1例外
在构建“集料干涉假说”的理论基础下,作者用动量守恒定理建立了集料干涉的数学模型,揭示了集料干涉的本质机理,提出了改善轻质混凝土匀质性的技术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
采血环境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指、献血者手臂及使用中消毒液和无菌物品的卫生消毒质量,直接关系到血液采集过程中的细菌污染和医源性感染控制,直接影响着血液采集
信息技术这种新型教育方式在幼儿园的广泛运用,不仅使教学过程变得更为有趣,而且使教学时的学习氛围变得更为活跃,让幼儿在视觉、听觉双重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去理解和创造艺术的美,进而达到智力和素质的全能发展,促进幼儿的各项因素的平衡,实现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并使用到了课堂上。尤其在幼儿园中,信息技术与幼儿园中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附件5中安全阀计算的有关内容为依据,按照PC-1500机的使用要求编制了计算程序,利用该程序能快速完成各种工况安全阀的选型计算,结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