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石燃料把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带入了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20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极度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快速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严重地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好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转换发展模式,彻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达成共识。人类社会也将由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是能源转型,人类终将告别化石燃料,转向太阳能、风能,转向一切可再生的脱碳能源,用它们发电,去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能源需求。氢能作为主要的储能方式,调剂电力供应的不平衡,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电力和氢能,是人类未来可用的主要能源。
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物,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极大提高了运输效率,支撑了整个二十世纪的工业文明。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消耗了大多数的石油,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是脱碳转型的重点领域。能源供应的脱碳转型决定了汽车产品的发展方向,即“电动化”和“氢能化”。全球车企都在围绕产品“两化”全面布局,电动车、氢能车及相关产业正驶上快车道,将迎来高速、长期的发展。智能高效的运输系统和开放共享的观念不可或缺,对减少车辆使用中的各种浪费有积极作用。这会促进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技术快速普及。产品“两化”和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巨大发展空间,给中国车企带来向上发展的机会。我们更希望在上述领域,能够看到更多的“中国模式”、“中国贡献”,实现换道超车。在产品“两化”的同时,还需要一个智慧、高效、共享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把互联的万物,用互联的车辆,清洁、高效地送达。社会也需要人们宽阔的共享情怀,合租一辆车、共乘一辆车,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不仅仅是能源的转型,更是人们生活态度的转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还承担着全球汽车部分基础零部件的主要生产。中国汽车产业基本处在制造端,特别是大量的零部件企业,大多处在传统领域,规模小、盈利能力弱,消耗着大量的材料和能源,维持企业运转。中国汽车产业脱碳转型的压力与难度,要远超发达国家。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保有量,也是最大的排放量,而且排放总量远未达峰,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全球汽车行业最重的减排任务。对中国车企而言,脱碳转型,风险大于机遇。对此,协会愿同企业一道,关注“双碳”达成,助力企业脱碳转型。
总量是指车辆使用过程中实际的碳排放总量。有关研究表明,该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近十分之一。汽车行业的双碳目标达成就是使之受控,早日达峰,最终实现中和。摸清实际排放情况和影响因素,是实施控制的基础,也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依据。存量大、环节多,是汽车行业特有的。用控制新车碳排放水平来调节控制碳排放总量,使之达峰,使之中和,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摸清在用车实际的碳排放总量和影响因素,平衡好燃油车与电动车、氢能车,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对达峰总量和达峰时间做出预测,提出建议,尤为重要。
厘清汽车产业碳排放边界,厘清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碳排放边界,明确各自的目标、责任,是汽车行业全面开展双碳工作的前提。这项工作要尽早完成。虽然目前边界不清,目标责任不明,但在国家双碳总目标要求下,汽车产业的双碳工作有些是可以开展的。
首先,汽车产品方向已被定义,即电动化、氢能化。未来的产品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围绕产品的“两化”可以开展相关工作。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可以提效、节能,未来有普及应用的前景,要着手去做。
同样,双碳目标是要一步一步地达成,车企可以从“三节”着手开展脱碳工作。“三节”即“节油”、“节能”、“节材”。“节油”,是指产品层面。燃油车持续降低油耗,闯出低碳发展之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电动车创新发展,持续改善,永无止境降低电耗。“节能”,是指制造过程低碳发展。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聚焦于节能环保,打造精益、智能、低碳的制造过程。“节材”,是指节约材料,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广泛应用增材制造、铸铝车身等新技术和回收再利用技术。
虽然碳中和的终极目标决定了产品的未来就是电动化和氢能化,但实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切忌搞“一刀切”。在“禁燃”问题和车企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管理上,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管理。汽车行业有责任支持国家双碳目标按期达成,并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愿同社会各界一道,共同探求企业、行业平稳健康发展之路,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平衡好燃油车和电动车发展关系,做到燃油车有序退出,电动车、氢能车稳健发展。
双碳管理,有行政、市场和金融三种方法。我们希望在汽车产业双碳管理上,多策共管、多措共施,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控制各个相关环节,在这次全球脱碳的绿色工业革命中,保证中国汽车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在法规、标准方面,单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会成为主要的排放法规,该法规应该结合或替代国七排放法规;电动车渗透率,是关系“双碳”目标达成的关键指标,我们建议用市场手段鼓励企業多生产电动车、氢能车,保证行业总指标受控;在生产环节,通常用碳排放权交易来鼓励企业的低碳行为,但因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过程碳足迹的复杂性和甚微的排放量,车企不易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我们建议通过转化成积分或其他的量化指标进行交易,鼓励车企降低燃油车的碳排放,提高电动、氢能汽车的比例;在消费环节,可以设立“碳税”来引导用户使用清洁汽车和低排放的燃油车。“碳税”要与现行的燃油税、汽车消费税、购置税、车船使用税等有效结合。另外,要进一步强化使用管理,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强化报废管理,鼓励回收利用。
电动车、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高成长性,会引来热资涌入,但传统企业的脱碳转型,困难重重。希望国家制定相关金融政策时,对传统企业转型给予特别考虑。
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物,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极大提高了运输效率,支撑了整个二十世纪的工业文明。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消耗了大多数的石油,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是脱碳转型的重点领域。能源供应的脱碳转型决定了汽车产品的发展方向,即“电动化”和“氢能化”。全球车企都在围绕产品“两化”全面布局,电动车、氢能车及相关产业正驶上快车道,将迎来高速、长期的发展。智能高效的运输系统和开放共享的观念不可或缺,对减少车辆使用中的各种浪费有积极作用。这会促进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技术快速普及。产品“两化”和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巨大发展空间,给中国车企带来向上发展的机会。我们更希望在上述领域,能够看到更多的“中国模式”、“中国贡献”,实现换道超车。在产品“两化”的同时,还需要一个智慧、高效、共享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把互联的万物,用互联的车辆,清洁、高效地送达。社会也需要人们宽阔的共享情怀,合租一辆车、共乘一辆车,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不仅仅是能源的转型,更是人们生活态度的转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还承担着全球汽车部分基础零部件的主要生产。中国汽车产业基本处在制造端,特别是大量的零部件企业,大多处在传统领域,规模小、盈利能力弱,消耗着大量的材料和能源,维持企业运转。中国汽车产业脱碳转型的压力与难度,要远超发达国家。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保有量,也是最大的排放量,而且排放总量远未达峰,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全球汽车行业最重的减排任务。对中国车企而言,脱碳转型,风险大于机遇。对此,协会愿同企业一道,关注“双碳”达成,助力企业脱碳转型。
摸清总量,寻达峰之路
总量是指车辆使用过程中实际的碳排放总量。有关研究表明,该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近十分之一。汽车行业的双碳目标达成就是使之受控,早日达峰,最终实现中和。摸清实际排放情况和影响因素,是实施控制的基础,也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依据。存量大、环节多,是汽车行业特有的。用控制新车碳排放水平来调节控制碳排放总量,使之达峰,使之中和,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摸清在用车实际的碳排放总量和影响因素,平衡好燃油车与电动车、氢能车,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对达峰总量和达峰时间做出预测,提出建议,尤为重要。
厘清边界,担应担之责
厘清汽车产业碳排放边界,厘清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碳排放边界,明确各自的目标、责任,是汽车行业全面开展双碳工作的前提。这项工作要尽早完成。虽然目前边界不清,目标责任不明,但在国家双碳总目标要求下,汽车产业的双碳工作有些是可以开展的。
首先,汽车产品方向已被定义,即电动化、氢能化。未来的产品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围绕产品的“两化”可以开展相关工作。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可以提效、节能,未来有普及应用的前景,要着手去做。
同样,双碳目标是要一步一步地达成,车企可以从“三节”着手开展脱碳工作。“三节”即“节油”、“节能”、“节材”。“节油”,是指产品层面。燃油车持续降低油耗,闯出低碳发展之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电动车创新发展,持续改善,永无止境降低电耗。“节能”,是指制造过程低碳发展。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聚焦于节能环保,打造精益、智能、低碳的制造过程。“节材”,是指节约材料,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广泛应用增材制造、铸铝车身等新技术和回收再利用技术。
多方合作,求进退有序
虽然碳中和的终极目标决定了产品的未来就是电动化和氢能化,但实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切忌搞“一刀切”。在“禁燃”问题和车企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管理上,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管理。汽车行业有责任支持国家双碳目标按期达成,并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愿同社会各界一道,共同探求企业、行业平稳健康发展之路,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平衡好燃油车和电动车发展关系,做到燃油车有序退出,电动车、氢能车稳健发展。
多策共管,保产业繁荣
双碳管理,有行政、市场和金融三种方法。我们希望在汽车产业双碳管理上,多策共管、多措共施,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控制各个相关环节,在这次全球脱碳的绿色工业革命中,保证中国汽车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在法规、标准方面,单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会成为主要的排放法规,该法规应该结合或替代国七排放法规;电动车渗透率,是关系“双碳”目标达成的关键指标,我们建议用市场手段鼓励企業多生产电动车、氢能车,保证行业总指标受控;在生产环节,通常用碳排放权交易来鼓励企业的低碳行为,但因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过程碳足迹的复杂性和甚微的排放量,车企不易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我们建议通过转化成积分或其他的量化指标进行交易,鼓励车企降低燃油车的碳排放,提高电动、氢能汽车的比例;在消费环节,可以设立“碳税”来引导用户使用清洁汽车和低排放的燃油车。“碳税”要与现行的燃油税、汽车消费税、购置税、车船使用税等有效结合。另外,要进一步强化使用管理,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强化报废管理,鼓励回收利用。
电动车、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高成长性,会引来热资涌入,但传统企业的脱碳转型,困难重重。希望国家制定相关金融政策时,对传统企业转型给予特别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