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语篇模式,有效开展课文教学

来源 :校园英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拟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但重视语言形式, 而且重视语言功能, 同时还注重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
  关键词:语篇分析 阅读教学 信息转换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篇能力,既强调语篇分析,又注重阅读思维训练。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具有篇章容量大、句式复杂等特点,传统的“翻译填鸭式”阅读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课标和高考改革的需求。本文拟探讨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语篇分析。
  一、语篇分析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衔接和连贯是它的两大重要标记。随着篇章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英语教师们试图将篇章语言学与语义学相结合,对语篇进行宏观结构分析,主要体现在识别主题句,分析语篇结构,掌握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文章主题思想。相比较而言,语篇宏观分析立足于更高层面对语篇进行分析,实现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从深层次理解文章的主旨。语篇教学是以语篇分析为主,从整体高度出发,对文章进行讲解、分析和评价。在语篇教学中,词句的讲解都是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进行,不仅重视语言形式,更注重语言功能,把微观和宏观分析结合起来,使学习者从以单个字词为中心的较低层次阅读逐渐过渡到以语篇为中心的高层次阅读。
  二、语篇模式
  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不同特点的语言建构起来的语篇,也必然会在显示出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研究语篇模式,绝对不能忽视这些不同点,而且由于受各自不同文化思维类型的影响,不同民族的人所写出的语篇在结构上会表现出各自的一种定势。
  大量研究表明,同一体裁的语篇往往具有相同的语篇模式。一般来说,英语语篇中常见的模式有:⑴原因—结果模式( cause—effect);⑵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⑶一般—具体模式( general—specific);⑷主张—反主张模式( claim—counter claim);⑸时间顺序模式( time sequence);⑹动作顺序模式(sequential actions);⑺比较模式( comparison);⑻对立模式( contrast)。
  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精读和泛读教学时可积极利用语篇模式分析课文,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建立新的背景知识,并达到准确准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语篇分析和信息转换手段
  高中课文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信息输入量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处理大量相关或不相关的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短期记忆和注意力有限,要想保证阅读目的的实现,必须注意去选择与阅读目的有关的内容,忽略那些无关的、次要的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信息转换手段(Transition Devices)”来过滤掉文章的次要信息,去除不重要的枝枝叶叶,凸现语篇结构和框架。
  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转换手法有图片、简笔画、表格、树形图、网络图、流程图、周期图、饼形图、年代顺序表等。这些转换手法都将以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如图表)将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的主要关系(网络图) 、分类关系(树形图) 、事件的发展过程(流程图)、戏剧场景(简笔画)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它们的完整性、简洁性和可视性使繁杂的文本信息变得简单、直观、易懂,不仅有利于处理课文信息,而且能展示出英语课文谋篇布局的结构技巧。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别的文章创设出不同的结构图表或用“文字+图表”的综合方式,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篇结构特征。
   四、语篇分析的应用
   对英语课文的语篇分析可以在篇章层次、句子层次、词汇语法层次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具体的做法如下:
   1.激发背景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篇课文语言难度不大,生词不多,句子结构又不复杂,但学生还是看不懂,不能快速、准确的阅读,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了解与文章有关的背景知识。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之前,应对相关背景知识作简单介绍,比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7第二单元 reading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中有许多医学术语,给学生理解文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意思进行推测,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术语的来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思考中阅读,同时在阅读中思考。
   2.划分段落,归纳大意。在学生通读完文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整个文章划分为较小的语篇并概括其主要内容。其中,锻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找出主题句,中心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与连贯的方法,以及各部分与主题思想的关系,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看清整个文章的组织结构,各部分是如何围绕主题展开的,如何为主题服务的,使学生始终以文章的主线为核心来理解整篇文章。
   3.全面、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联系文章的上下文语境,将课文中的重点语言知识一一讲解清楚,使学生认识到语言不是孤立的,一个单词必须放在一定语境中才有意义,对任何单词、句子的理解都要依靠一定的语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连贯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文章的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的含义,这一点在阅读理解中十分重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尽量不要在阅读过程中查阅生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点符号、句法结构、构词法、前后句子语境猜测词义,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4.提炼中心思想、分析写作风格。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明确语体特征、掌握作者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了解,提高对文章的鉴赏力,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语篇分析的要求
   1.科学处理好语篇整体理解与语言知识讲解之间的矛盾。对各语言单位的正确理解必须依据语篇的整体意义,教师不仅要强调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大意,而且也应引导其注意构成这一语篇整体的各个语言部分,对语言单位的理解不仅应置于整个语篇中,同时也应了解这些语言单位的普遍意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篇整体理解能力。
   2.注意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重要标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这两种主要的衔接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为什么一个语篇是连贯的,有哪些因素使它连贯,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文章的各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文章。
   3.恰当把握语篇的信息度。信息度是指对于接受者而言,语篇信息超越或低于期望值的程度,即语篇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预料之中的,多大程度上是出乎意料的;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把握语篇的信息度。对于信息度较低的语篇,由于学生在解读中不会产生很大困难,学生会觉得课文教学缺乏挑战性,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阅读信息度较高的语篇时,学生会因解码困难而失去阅读信心,教师要恰当把握语篇的信息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篇分析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课堂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语篇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能切实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书目:
   〔1〕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40.
   〔2〕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103.
其他文献
迈克上学迟到了。他对老师布莱克先生说: “对不起,我迟到了,老师。我梦见了一场足球赛。” Mike was late for school. He said to the teacher Mr. Black: “I’m sorry,
土壤凋萎含水量的大小,除受土壤性质的影响外,还决定于所测植物种类的抗旱性能。土壤凋萎系数一般用布里格斯-尚茨公式(凋萎系数=最大吸湿系数/(0.68±0.012))计算,或用小麦
四、森林土壤蓄水量森林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取决于土壤和森林植物的综合状况。落到林地上的部分雨水和融化的雪水涵养于土壤的孔隙内,主要是蓄于非毛管孔隙内。因此土壤非毛
9月11日,140磅未来之星超轻量级新秀米格尔·科托在家乡渡多黎各的考利斯竞技场,6回合 KO 老对手科尔森·品托赢得了生平第一个世界拳王头衔(WBO 超轻量级冠军)。这场大战赛
1、蒂姆·哈达维的生日?2、他身高多少?3、蒂姆以什么身份进入NBA?4、他曾效力过哪几支球队?5、他曾几次入选全明星赛?6、蒂姆有几个子女?7、蒂姆在球场上火力十足,他的个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根据解析理论新的精确公式进行设计并用单点金刚石超精切削加工制备,研制出一种优化的非球凹面短程透镜.透镜含光滑无奇点圆边,与平面连接的边缘曲率半径为无限大.样品制备在45×20×
有人问起福尔克·施隆多夫怎样看待他和他的妻子玛格丽特·冯·特洛塔于1975年共同执导的影片《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鲁姆》和亨利希·伯尔1974年出版的同名小说之间的
人潮渐渐散去,刚刚的喧闹逐渐寂寂无声。他摘下手套,慢慢向更衣室走去,高大的身影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落寞。落幕总是有些凄凉,也许过了这一夜,缅因路的一切将不再与他有关,过了
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清楚楚地重温当我攀到五分之二时的那种绝望、恐惧、后悔与悲伤交替出现的感觉。 Until now, I can clearly recall the feeling of alternating desp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