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心理活动编制程序

来源 :心理技术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_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一例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进行心理分析与干预,使来访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掌握元认知干预技术,学会时刻调整自己以应对所发生的生活事件。以程序性知识为根本,以条件性情绪为杠杆,以放松训练和暗示学习为手段,对来访者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全方位的干预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程序性知识;人际交往障碍;编制程序
  本文借助对一例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的元认知干预过程,陈述程序性知识的具体编制与实施步骤,使来访者对自身的潜意识行为及其他心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觉知、监控、反思与调控。
  一、来访者背景资料
  (一)基本信息
  小艺(化名),女,某高校美术学院大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母亲开烧烤店,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父亲是一名警察。父母忙于工作,与小艺相处的时间较少,经常将其锁在房间里。小艺自述直到六岁时,父亲送给自己一本故事书,才感觉到父爱的存在。小艺家附近就是医院、殡仪馆,她感觉到很恐惧。家里始终挂着窗帘,白天也是一样,因此小艺逐渐发展到害怕见到阳光。
  小艺性格内向,从上学开始就不能与其他小朋友一同做游戏,也不能与他人友好交往,上学期间因人际适应不良多次转学。初中阶段她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怨恨父母,认为父母亏欠自己,无法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亲子关系日渐疏远。一次父亲在酒后说了些醉话,“你什么时候能够长大啊”“什么时候才能不让我们操心”“我看见你就烦”等等,这其实是父亲爱女心切,却又对目前的亲子关系感到无奈,可这些话在小艺的脑海中却挥之不去。大学四年来小艺一直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却没有进步。
  (二)症状表现
  第一次咨询时,小艺一直默默地哭泣,语言逻辑混乱,自述是一个害羞胆小、害怕见人的女孩,眼神充满着无助与自责。主要症状包括:
  1.与父母的关系
  懂事之后曾怨恨父母对于自己教育的疏忽,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仅仅停留在生活费的支付上,难以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上大学之后,小艺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问题,努力想要改变现状,却始终没有办法做到真正地理解父母,因此常常陷入自责的情绪当中。
  2.人际交往障碍
  除亲人之外,小艺见到任何人都非常焦虑,心跳加速,眼神游离,呼吸困难甚至逃避。例如,早上八点上课,为了避开人群高峰,小艺会选择恰好八点出门,宁可迟到。一旦在路上遇见人,立刻绕开走其他路。更害怕与他人深度交往,担心他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后不喜欢自己。过度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缺少正确、客观、合理的自我认识。
  3.暴饮暴食
  因为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小艺感到生活是无趣的,经常表现出抑郁情绪,自述只有在进食的时候才能够获得一点点愉快的情绪体验,此症状自高中开始一直持续到干预初期,并且伴随催吐行为。
  4.头痛
  经常感到头痛,头部发胀,整天都晕晕的,曾到医院做过检查,结果显示无器质性病变。
  二、来访者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核心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认为,几乎所有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都是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这种条件性情绪反应是后天习得的,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清晰合理地表征来访者的心理机制,准确找出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治愈心理问题的关键。
  金洪源教授将潜意识表述为个人能够意识到却不能够被其意识控制的思维或行为,即“想放放不下,想做做不到”,表征式为S-E-R,其中S代表特定的刺激情景,E代表自动形成的情绪(条件性情绪),R代表情绪推动作用下升起的思维或行为反应。用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来表征小艺的人际交往障碍简单明了、准确透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艺逐渐懂得父母对于自己是关心的、爱护的,想要接纳他们、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却总是做不到。每当小艺接到父母的电话(S),焦虑、矛盾的情绪就油然而生(E),于是推动不接电话,或者接电话但不说话等行为(R)的产生。当小艺在路上遇到人时(S),焦虑、恐惧情绪便会出现(E),随即选择另外一条路(R),或者选择另一时间出门(R’),多数情况还伴随着躯体反应。此过程中小艺能够意识到这样的状态是不合理的,她并不需要担心与害怕,可是仍然不能够控制接下来出现的逃避行为。
  分析小艺在人际交往中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同时,关注它是如何建立的同样也很重要。最初小艺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表现出正常的紧张与拘谨,但母亲没有鼓励她,教她如何与他人交往,反而批评她“不会说话”“怎么这么笨”等等。于是下一次面对与他人交往的情景时,小艺担心因为表现不好而招致母亲的责怪,焦虑、紧张的情绪便马上出现,表现自然不好,母亲更加失望。久而久之,与人交往的情景与焦虑、恐惧情绪建立了条件反射,在潜意识状态下自动运行,每当处于与人交往的环境中,小艺的焦虑情绪便会马上出现,产生逃避、手心出汗、暴饮暴食、头痛等等不适应性行为与生理症状。
  (二)三类知识储存不足,人际交往寸步难行
  元认知干预技术研发者金洪源教授强调,在诊断与治疗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时,知识是根本,情绪是杠杆,放松训练与暗示学习是途径。事实上潜意识行为就是一种未经过意识自觉觉察、调控的,自动化实现运行的一组程序性知识[2]。思维的有效运行取决于个体大脑中所储存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当知识水平较低时,人的思维就存在局限性。而以家庭、学校为主要生活空间的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更多地来自于父母,而非学校的系统教育和社会实践。
  在小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过于繁忙,经常留其独自在家,并没有教给小艺正确合理的与他人交往的知识经验。上学以后,小艺由于性格内向,不与小朋友们玩游戏,在长期的独处过程中,小艺也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获得人际交往的知识。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主张将知识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在对小艺的心理结构进行表征时,我们不难发现小艺在人际交往方面,这三类知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   1.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
  本案例中的小艺,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缺乏对男女生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
  2.程序性知识——是指在某种条件下“怎么办”的知识
  小艺在路上遇到人的时候心跳加速,眼神游离,落荒而逃;在一次学生会的会议上,对于老师非针对性的叹气与摇头非常敏感,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瞧不起自己,事后便删除了所有老师的电话号码,并且关机。脑中缺乏在各种情况下“怎么办”的具体知识。
  3.策略性知识——是指心理活动内部“怎么办”的知识
  来访者在非常艰难的时刻,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本身就是一种指向内部的策略性知识。小艺对自身面临的困境缺乏内部监控,无法调出作出改变的认知策略性知识。
  (三)情绪推动下的不恰当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
  程序性知识是潜意识思维和行为产生的重要核心因素,它决定了人们思维与行为的方向与结果,实现这一过程至关重要的中介变量为个人当前的情绪状态。情绪伴随着人们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动作等过程体验。它能阻碍人们的某种行为,也可能推动人们的某种行为;当人恐惧时会夸大对某刺激物的认知和判断,如“草木皆兵”;当人愉悦时,也会把某些本来没有那么美好的事物看得非常美好,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等[2]。小艺头脑中关于人际交往的程序性知识有些是缺乏的,有些是错误的。每当小艺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时,错误的程序性知识(逃跑、目光游离、暴饮暴食、失踪)便自动运行。
  三、元认知心理干预过程
  (一)纠正来访者不合理认知,教给其人际交往知识
  在具体的临床干预过程中,我们发现元认知团队接待的很多来访者,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认知。小艺在对待父母态度上的不合理认知表现为,怨恨父母从小没有给自己心灵上的关心与爱护,只是给自己钱,而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这样的认知使得小艺经常与父母吵架,说一些伤害父母的话,而父母爱女心切却并不知道如何关心女儿,情急之下说出的话(“你怎么就不长大,什么时候才能不让我们操心”)也被小艺沉淀到记忆深处,时常拿出来回味、流泪,父母似乎怎么做都是错的。
  对于这一不合理认知,在具体干预时,笔者从我国传统教育观的角度对小艺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首先是孝顺父母,对父母的过错“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即:当父母有了过失,做儿女的多次规劝也不听,就应继之以号泣,希望感动父母,使他们知错能改。曾有学者讲过,“孩子从小不会顺从父母,长大之后就不会顺从领导”,从而社会适应性差,引发心理问题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事实上小艺在学生会工作期间,对于老师(领导)说话的语气、语言敏感,感觉不舒服,认为老师针对自己,随后关掉手机不让老师找到她,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认知。对此应告诉小艺,老师或者同学们不是瞧不起她,而是她的焦虑情绪作祟,对于他人的眼光、语气过度敏感导致的。要做到包容、大气、理解他人;通过对书本、影视材料、优秀人物的学习增加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学习那些优秀的品质,融会贯通形成乐观、自信、坚强的人格特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鼓励自己每天进步一小步,日后定有大变化。
  (二)乐享“给自己的心理活动编制程序”,赢得健康幸福生活
  小艺的心理问题是潜意识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自动化执行过程。它以C-A产生式在大脑中进行表征。当条件C出现时,立即引发反应行为A。小艺在与人交往时(C),在焦虑情绪的推动下自动作出一系列的躯体反应(A1)与心理反应(A2)。这一过程的进行均在潜意识活动中完成。
  在干预本案时,笔者采用肌肉放松训练、情感组织与风景想象技术使小艺获得平静轻松的情绪状态,运用暗示学习原理和知识在大脑中优势兴奋原理使小艺获得正确、合理与恰当的人际交往的程序性知识。经过多次巩固学习,小艺在次面临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境时能够沉着、自信、勇敢地应对了。长此以往,在多次的行为强化、自我鼓励中就能形成一种积极、乐观、不怕困难的优秀人格。
  另外,程序性知识的编制同样也可以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情境下设计实施,真正做到时刻给自己的心理活动编制程序。这在咨询过程当中与治疗后均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治疗效果
  仅仅经过8次咨询与为期一年的跟踪反馈,小艺通过给自己的心理活动编制程序,成为了一个自信、大方、乐观,经常把微笑挂在脸上的快乐女孩。
  治疗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元认知助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小艺做到了真正地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并自述感觉从此在外面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感到恐惧,因为自己有了坚强的后盾。第二,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小艺能够很自然地与对方进行眼神的沟通、幽默的谈话与真诚的交往。第三,多年的头痛、失眠与暴饮暴食症状不治而愈,彻底消除,并且没有复发。第四,熟练地掌握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知识原理,给自己的心理活动编制程序,遇到任何困难认知智慧会自动启动。
  [1]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皮连生,卞春麒.论知识的分类与教学设计[J].铁道师院学报,1991(2):14.
  栏目编辑 / 黄才玲.终校 / 王抒文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力远超过其他任何媒体,基于此,文章从客户心理与企业相互联系的角度,详细阐述了社会化媒体的产生、发展以及对品牌营销的影响,并对经营者如何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品牌营销和品牌价值传播的方式与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客户心理;社会化媒体;品牌营销传播分类号F713.55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人、社区和组织之间进行在线交流、传达信息以及合作的
期刊
摘要: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患病的机会增多,老年人因担心自身的健康而出现心理障碍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正常的人际关系,给老年人的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对老年期心理障碍之一-----——老年期疑病症的心理干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老年期疑病症;心理干预;策略  人进入老年阶段后,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逐渐发生器质性和机能性变化,常
期刊
摘要:健康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分支有它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诉求。郑莉君教授编著的《现代健康心理学》一书将健康心理学的关注对象——“人”及其心理健康纳入到了一个“经纬交织”的复杂网络之中。在该网络的“经线”方向上,将人的心理健康视为一个连续体,关注个体毕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征、规律与表现形态。在“纬线”方向上,着力关照时代、社会的变迁与家庭发展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本书切实指出
期刊
摘 要 人偶心理游戏疗法简称“人偶疗法”,是一种心理辅导及心灵成长的工具,在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领域正日益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在介绍人偶心理游戏疗法有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人偶心理游戏疗法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 人偶心理游戏疗法;心理咨询技术;心理辅导  分类号 B849  1 人偶心理游戏疗法(MPPT)的研发背景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
期刊
摘要:以复合汉字为材料,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在心理旋转加工中是否存在整体/局部优先效应。实验一检验视知觉中的整体优先效应,实验二考察心理旋转加工中是否存在整体优先效应。结果表明:延长刺激呈现时间直至被试做出反应,在正镜像判断的纯视觉任务中不存在视觉整体优先效应;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大汉字 (整体) 旋转条件反应时与小汉字 (局部) 旋转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复合汉字刺激心理旋转加工中不存在整体优
期刊
摘要:章颐年是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上海心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旗帜性人物之一。他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早期,以大夏大学为平台,首次在国内相继开设“心理卫生”课程,创办了国内第一份心理学通俗刊物——《心理季刊》,创设了国内首个问题儿童心理诊察所。上述工作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区域性发展,尤其是对心理卫生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某些历
期刊
摘 要 李自成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出身低微的他在较短的时间内推翻了统治我国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走上人生的巅峰。但令人困惑的是,他的命运却在此时急转直下,迅速走向败亡并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从李自成自身的角度看,致使他走向失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本研究拟从心理传记学视角,通过分析导致他失败的人格特征来阐释其令人费解的生命谜团。  关键词 人格特征;心理传记;李自成  分类号 K82  1 前言  明朝
期刊
一、心理技术学的发展概况  1.国外心理技术学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于1903年最早提出了“心理技术学”这个名称。1913-1914年间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敏斯特伯格出版了《心理技术学原理》专著。1927-1928年间,苏联成立了心理技术协会,并出版了《苏联心理技术学》杂志。后来因世界各国的心理技术学分衍为众多的心理学应用分支学科,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于1955年将“国际心理技术学会”改名为“国际应用心
期刊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家庭的建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其教育的理念、态度和方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进而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团体辅导已被证实是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采用家长成长团体的形式,通过18次团体辅导,探讨其在改变家长教养态度、改善亲子沟通和家庭氛围上的作用。选取“父母教养态度量表”“亲子沟通问卷”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期刊
摘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挫折经历,而这些挫折经历大多伴随着一些具体人物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生命中的重要客体。“生命中的‘贵人’”积极心理技术,就是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中“呈现、表达、转换、升华”的科学流程,带领个体在具体的技术操作过程中,转换成长中负性生活事件中的重要他人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缓和情绪上的冲突,促进自我认识、自我领悟和自我成长,进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