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世界各国都把教育创新视为发展的根基,把创新能力视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竞争力。要使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师必须实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推行创新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使历史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呢?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营造宽松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心理的自由。由此看来,创新需要独立思考,需要自由、自主的宽松环境。教师必须为激发学生思维提供充裕的思考时间和宽松的、民主的教学气氛,使他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开展自己的认识活动,同时,因自己的创造性行为得到积极的评价和帮助而乐于创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到:
1、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使他们每天只能疲于堆积如山的作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必须下大力气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课业负担繁重表现在课外,根治在课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增强教学针对性,精讲精练,讲清重点,注重联系,使学生归纳知识结构,力争课堂上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高效率—轻负担—高质量”的良性循环。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传统的史学观点或看法产生怀疑、异议,甚至出现“标新立异”的构思和“别出心裁”的想法。教师对此应该充分肯定其合理的、有价值的方面,扩大其思维中闪光因素,对不合理的进行解释、纠正,而不应该大声训斥、讽剌、挖苦学生,堵塞学生的言路。
3、走下讲台,走近学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进行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注重情感投入,教师要以亲切的教态、饱满的热情、灵活多样的教法去感染和激励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中,跟上学生的思路,善于倾听学生心声,通过双向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对某一问题共识,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体验成功喜悦,感悟学习的快乐,有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重视基础知识教育是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创新需要知识,需要科学的的方法和智力,丰富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产生新异见解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就不会有智力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看来,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历史创新精神形成的必备条件,而建构、重构基础知识的主要要素有两种,
1、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读书
思维具有可导性。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刚进入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听课方式和学习方法都缺乏主动,创新思维是无法谈起。我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这无疑能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基本事实,学习新旧交替事物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有意识地提高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优化记忆方式,帮助学生渡过记忆难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中最大问题,教师如果能帮助学生探索记忆规律,无疑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教育必须以优化课堂结构为突破口,教師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内部因素,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张衡发明地动仪、爱迪生的科学发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使用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创造等,利用这些科学家、革命家的发明创造,有利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讲中国古代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联系近代西方国家利用中国发明的火药、指南针等制造枪炮、战舰加剧侵略中国,造成中国割地、赔款,从而印证落后就要挨打,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对创新精神压制,导致曾一度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落伍的事实对比,通过比较,学生得出:创新学习,西方国家赶超中国,中国关闭、保守落后的简单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重要,从而点燃学生创新之火。
2、引导学生对“习以为常”的说法大胆质疑
问题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线。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对课文中的现存观点结论大胆怀疑,才能有所创新。而引疑的关键是教师善于设疑。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找疑点,如讲佛教传入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佛教传入对我国到底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分别从统治者、人民、中国文化等角度分析佛教传入影响,对统治者来说,佛教传入有利统治者的统治,对饱受苦难的人民来说是精神寄托,对中国文化来说丰富内容,只有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质疑、讨论,才能使学生拓展思路,多层次认识历史结论。
四、注重活动课教学,注重信息积累是创新教育的必要补充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离不开信息交流,而信息交流又离不开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而历史第二课堂、活动课是增强学生乐学的重要途径,又是课堂教学创新的有益补充。本人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初一年级开展历史文物仿制讲历史故事比赛等,初二年级开展历史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小论文竞赛,初三年级开展写社会调查报告,甚至把学生带出教室,组织参加历史考察。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动笔写论文、调查报告,使学生更加贴近历史,更加了解历史,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途径,增大知识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能力,同时积累大量的知识信息,从而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总之,实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虽然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学校和全体教师通力合作,一定会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M].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历史人教版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使历史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呢?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营造宽松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心理的自由。由此看来,创新需要独立思考,需要自由、自主的宽松环境。教师必须为激发学生思维提供充裕的思考时间和宽松的、民主的教学气氛,使他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开展自己的认识活动,同时,因自己的创造性行为得到积极的评价和帮助而乐于创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到:
1、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使他们每天只能疲于堆积如山的作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必须下大力气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课业负担繁重表现在课外,根治在课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增强教学针对性,精讲精练,讲清重点,注重联系,使学生归纳知识结构,力争课堂上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高效率—轻负担—高质量”的良性循环。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传统的史学观点或看法产生怀疑、异议,甚至出现“标新立异”的构思和“别出心裁”的想法。教师对此应该充分肯定其合理的、有价值的方面,扩大其思维中闪光因素,对不合理的进行解释、纠正,而不应该大声训斥、讽剌、挖苦学生,堵塞学生的言路。
3、走下讲台,走近学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进行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注重情感投入,教师要以亲切的教态、饱满的热情、灵活多样的教法去感染和激励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中,跟上学生的思路,善于倾听学生心声,通过双向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对某一问题共识,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体验成功喜悦,感悟学习的快乐,有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重视基础知识教育是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创新需要知识,需要科学的的方法和智力,丰富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产生新异见解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就不会有智力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看来,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历史创新精神形成的必备条件,而建构、重构基础知识的主要要素有两种,
1、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读书
思维具有可导性。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刚进入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听课方式和学习方法都缺乏主动,创新思维是无法谈起。我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这无疑能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基本事实,学习新旧交替事物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有意识地提高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优化记忆方式,帮助学生渡过记忆难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中最大问题,教师如果能帮助学生探索记忆规律,无疑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教育必须以优化课堂结构为突破口,教師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内部因素,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张衡发明地动仪、爱迪生的科学发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使用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创造等,利用这些科学家、革命家的发明创造,有利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讲中国古代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联系近代西方国家利用中国发明的火药、指南针等制造枪炮、战舰加剧侵略中国,造成中国割地、赔款,从而印证落后就要挨打,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对创新精神压制,导致曾一度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落伍的事实对比,通过比较,学生得出:创新学习,西方国家赶超中国,中国关闭、保守落后的简单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重要,从而点燃学生创新之火。
2、引导学生对“习以为常”的说法大胆质疑
问题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线。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对课文中的现存观点结论大胆怀疑,才能有所创新。而引疑的关键是教师善于设疑。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找疑点,如讲佛教传入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佛教传入对我国到底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分别从统治者、人民、中国文化等角度分析佛教传入影响,对统治者来说,佛教传入有利统治者的统治,对饱受苦难的人民来说是精神寄托,对中国文化来说丰富内容,只有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质疑、讨论,才能使学生拓展思路,多层次认识历史结论。
四、注重活动课教学,注重信息积累是创新教育的必要补充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离不开信息交流,而信息交流又离不开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而历史第二课堂、活动课是增强学生乐学的重要途径,又是课堂教学创新的有益补充。本人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初一年级开展历史文物仿制讲历史故事比赛等,初二年级开展历史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小论文竞赛,初三年级开展写社会调查报告,甚至把学生带出教室,组织参加历史考察。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动笔写论文、调查报告,使学生更加贴近历史,更加了解历史,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途径,增大知识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能力,同时积累大量的知识信息,从而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总之,实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虽然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学校和全体教师通力合作,一定会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M].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历史人教版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