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士共谈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udi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二月都在下雨,冷雨不断地把就要来临的春天打回去,春寒料峭,有时比冬天的严寒更令人沮丧。我坐在房间里,会想到年轻时的海明威,这样的早春冷雨,也是巴黎唯一令他觉得悲哀的时刻。他那时待在巴黎一个旅馆的顶层小房间里写作,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坐在炉火边,剥个橘子,把橘子皮里的汁水挤在火焰上,看毕毕剥剥蹿起的蓝色火焰,然后,他会站在窗前眺望千家万户的屋顶,并对自己说:“别着急。你以前一直这样写来着,你现在也会写下去的。你只消写出一个真实的句子就行。写出你心目中最最真实的句子。”
  是啊,真实的橘子,真实的句子,它们都毕毕剥剥地引发蓝色的火焰,在火盆上,在稿纸上。我有时写不下去,就会想到这些。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曾借阿里斯托芬之口讲过一个关于爱欲的故事:最初的人完整而强大,宙斯因为恐惧,才将一个完整的人劈成两半,但人依旧不死心,从此在世间寻找彼此,结合,力图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种不完整的个人在此世对完整的追求,是日后西方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但中国人思想里从来不是这样。中国人似乎从一开始就懂得,妄图把完美集中在单个人身上是危险的,况且,单个人也不堪负担全部的好。譬如挑水,执其两端而用中。中国思想最深处的好,几乎都是由两个人共同担负的,例如尧与舜,孔子与老子,李白与杜甫。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里讲,“遇我宿心亲”,这是说遇到一个和自己一般好的人,却不要合二为一,也不要取而代之,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只是心里多了一份没来由的欢喜。
  “李供奉、杜拾遗,当时流落俱堪悲”,而自中唐以来,李杜文章,光焰万丈,几近成为中国诗的代名词,进而,对这二人的比较和评断,也成为一代代文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其中的奥秘,并不单归因于这二人诗才的杰出和广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真实的相遇中所构成的关系,犹如梅列日科夫斯基在形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时所说的,“像是两块对立竖放的镜子,无限地反射对方、深化着对方”。李杜之于我们,并非赛诗会上两个顶着花环的胜利者,只是两个人执手相见,而整个中国诗的光谱,就在这样的相见中,在无限的反射和深化中,完整地呈现出来。
  因此,比较和评断他们,也就是认识自己在整个光谱中的位置,这样的比较和评断,并不通往孰优孰劣的终极判断,而只通向个人身心的安放。这一点,其实很多过去的文人都是懂的,比如王安石好杜而欧阳修好李,苏轼好李而苏辙好杜,但这种出自趣味的喜好,并不会让他们就此贬低另一个。再往后,一些更客观细致的分析,譬如严羽所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王世贞所谓“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五七言绝者,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刘世教所谓“陇西(李)趋《风》,襄陽(杜)趋《雅》”,与其说是在细辩优劣,不如说是在传递他们对中国诗的认识。
  至于二人之间相互的毁誉,被编排最多的就是杜甫写给李白的那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有以为杜甫在讥刺李白,也有替杜甫遮挡解脱的,我都只当好玩的八卦看,心里喜欢的是洪迈《容斋随笔》里的光明洒然:“《维摩诘经》言,文殊从佛所将诣维摩丈室问疾,菩萨随之者以万亿计,曰:‘二士共谈,必说妙法。’予观杜少陵寄李太白诗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使二公真践此言,时得洒扫撰杖屦于其侧,所谓不二法门,不传之妙,启聪击蒙,出肤寸之泽以润千里者,可胜道哉!”
  (厝 山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既见君子》一书,康永君图)
其他文献
最近,有位出版界的朋友对我说,一本畅销书应该合乎几个条件:第一是封面和书名吸引人,第二是纸张和印刷精美,第三是厚度足够,最后才考虑内容。原因是读者到书店选书,经常先被封面和书名吸引才会去翻阅;看的时候,最初注意的则是印刷和纸张,然后估计价钱与书的厚度是否相当,若拿在手上很有分量,就会掏钱买。至于内容,因为在书店没有太多时间翻阅,所以并不重要。   与买书同样的道理,我們择友也经常是先注意相貌、衣
期刊
有人曾问著名小说家毛姆,是等灵感到来后写作,还是按自己的计划写作。毛姆回答:“我只在灵感到来后才动笔,但幸运的是,我的灵感每天早晨会准时到来。”   作家是一种风险非常大的职业,我这么说或许有很多朋友不以为然——动动笔写字而已,会有风险吗?其实,作家这一职业的风险,就来自灵感的枯竭。作为职业作家,单靠等灵感,不要说是有所成就,就是吃碗饱饭都困难。如果想以此为业,就要让写作成为自己掌握的一门技術,
期刊
人如果想要正衣冠,首先要站到镜子前面。镜子是公正的,它能如实映照出一个人原本的形象。就算一个人固执地坚称自己的领带没有系歪,只要他往镜子前一站,是正是歪一目了然。如此一来,他就只能承认失误,然后改正。   镜子尽管可以正衣冠,却无法映照出人心灵的扭曲。所以,一个人很难察觉出自己言谈举止方面的差错。由于没有一面心灵之镜,出现这种情况也可理解。不过,只要拥有一颗求索之心和谦逊之心,心灵之镜就会随处高
期刊
在一个风景画画展上,巴尔扎克和画家站在画布前。在这幅画的背景里,远离主要情节处,田地中央有一栋小房子。烟从烟囱里升起。那儿有人。巴尔扎克转向画家。“那栋房子里住了几个人?”他问。   “我不知道。也许六七个。”   “你是指一家人?”   “也许。是的,一家人。”   “有几个孩子?”   画家想了想。“三个。”他说。   “他们几岁?”   “嗯……也许是八岁、十歲和十二岁。”  
期刊
雍正帝谈自己的理想,是无忧无虑,闲居在家,看看月亮,弄弄花草,将是非名利都看得淡淡的。他收集了不少这样的短文短诗,作为案头的读物,还送给臣下,像李卫等人,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他喜欢东坡,可以理解,称许邵雍,也可以理解。他赞美陶渊明,就有点隔了。除非你认同朱子的话,说陶渊明其实是负气好名的人。雍正為人严苛,可是用在艺术上,当今的瓷器专家以为,就见出其趣味的高雅,而且精细到一丝不苟,所以雍正瓷即使在
期刊
如今有主見的人,全都变成“不爱旅行的人”了。喋喋不休地炫耀自己在洛杉矶或者纽约的种种见闻,或一脸陶醉地叙说自己在巴厘岛梦幻海滩上的顶级享受,这些人,只会让人觉得可笑,没见识。大家似乎渐渐觉悟了:快乐并非能跟旅行社买到。既然有钱人都开始这么想了,穷人也会很快地群起效尤。到时候,大家通通会对旅游不屑一顾——这种情形好像叫作“扩散作用”,不是吗?   唯一让人觉得还能忍受的旅游方式是,长时间停留在一个
期刊
近期,一档由5位平均年龄75岁的老人完成的节目,在年轻人中引发热议,这让人颇感意外。  数据显示,作为国内首档关注认知障碍的节目,《忘不了餐厅》的受众分布中,39岁以下的受众人数占该节目观看总人数的67%。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关键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绝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年轻一代成了故事的主要讲述者。  《忘不了餐厅》烹制了一桌“精神治愈”的温情盛宴,新的话题也在持续发酵,社交平台上,与“阿
期刊
我读的高中是市里最好的高中,同学大多聪明过人、勤奋非常。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几十名,这对初中时几乎每次考试都拿年级第一的我来说,简直是个致命的打击。   于是我挑灯夜战,但成績只有微弱的起色。   诚然,高中的学习模式和初中时的全然不同,但回想起来,这倒是次要的,关键是我的自尊心、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失利后已溃不成军。   好在,语文仍是我最擅长的科目,我的作文时常被当作范文在班级间传阅。这大
期刊
一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支教的两年里,郝琳硕走访过松桂、西邑两个镇30多个学生的家庭。跋涉在云南乡间的山路上,她偶尔会有恍惚之感,仿佛自己仍然在纽约的街头喝着咖啡,吃着三明治,姿态优雅。  第一天上课,郝琳硕穿了一身西装套裙,让学生们大为惊讶。在那之前的一个月,她还以交换生的身份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生活,更早是在罗切斯特大学读金融学本科。其他经历还包括在纽约瑞银公司做私人财富管理实习生,在金
期刊
独作异乡客,有时也想出个远门,走访好友。  每回一产生这般念头,我就选择在秋天出行。因为日本山多,秋风拂叶,金光清辉,令人心旷神怡。  从神户开车,乘轮渡抵达博多港,再驱车前往九州的山口县。好友说他住在山里,道路又陡又险,尽是上下坡,拐弯又急,开车危险,劝我换乘电车。于是,我照办了,准备从防府站上列车。  这是一个小站,只有几条乡村线路,大多数属于单车道,迎面对开的列车需要错车。而且,这些开往乡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