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与对策分析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lao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1985年以后农业发展出现了徘徊的趋势,并且与二、三产业相比,农业的发展表现得更为落后。现阶段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应在逐步消除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的条件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关键词:农业发展;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制约性因素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改革最先在农村以打破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出发点,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生产效率低下和激励机制缺失的弊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及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但是从1985年以来,农业经济出现了徘徊状态,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并且与二、三产业相比,不仅绝对增长额较低,而且相对增长额也大大低于二、三产业。因此,现阶段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就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改革初期(1978年—1984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不仅在绝对额上有较大的增长,农业产值由1978年的1018.4億元增加到1984年的2295.5亿元,而且在相对额上也由1978年的28.1%提高到1984年的32.0%,与同期二、三产业相比,均表现出高增长的态势。1978年—1984年短短的六年时间,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05%,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自1985年以来,在原人民公社体制下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后,农业生产力出现边际释放能力递减,并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心向城市及工业的转移后,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徘徊的状态。如2002年,农业产值为16117.3亿元,而第二产业产值为53540.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35132.6亿元,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则分别为15.4%、51.1%和33.5%。因此,如何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特征与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性因素
  
  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中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的传统特征仍比较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结合我国农业经济传统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思路,现对传统农业的特征及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作具体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农业的技术非常落后。传统农业下的农民,仍习惯于按照一种落后、一成不变的技术来进行耕作。这些技术是通过对自身的农业生产进行长期观察和积累的经验而形成,又是通过示范和口头传授而得以代代相传的。
  2、传统农业的“有效而贫穷”假说。这一假说是舒尔茨在1964年《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它的含义即是“依靠重新配置受传统农业束缚的农民所拥有的要素不会使农业生产有显著的增加”,也就是“没有一种生产要素仍未得到利用。在现有技术状况和其它可利用的要素为既定的条件下,每一块能对生产做出贡献的土地都得到了利用”,“此外,每一个愿意并能做出一些有用工作的劳动力都就业了”。舒尔茨进一步把要素概念扩大到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状况,仍然得出结论认为,“根据这种全面的要素概念,这个社会之所以贫穷是因为经济所依靠的要素在现有条件下无法生产的更多”。
  3、传统农民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传统农业的农民,也会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安排生活和生产。但是,“传统农民对价格的反应灵敏与提高产量是不尽相同的。即使在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生产量与销售的农产品有可能很少。这是因为:第一,传统农民的收获物中,除自身消费外,可供出售的已经很少,即使价格上涨也无能为力;第二,由于扩大生产所必需的投入要素有限,特别是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对价格的变化无法作出产量上的变化。”
  4、传统农业中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很小,特别是一些人口稠密的国家情况比较突出。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很快,相对于土地而言,劳动力是充裕的,而且传统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部门,绝大多数的人都堆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因此人均土地面积很少,从而出现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失衡的状态。在我国农村实际中,平均每个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约为2亩,与按劳动力人均8—10亩耕地为合理的经验系数计算的数值相差甚远。而且还有1063个县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警戒线。并且我国的耕地资源还在以每年0.2%的速度减少,从而人地矛盾表现得极为突出。
  5、农业生产的自然弱质性。由于农业生产与其他产业相比所特有的对自然条件(如土地、水、风、阳光等)的依赖性,所以当自然条件变化时,必然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使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农业生产要想消除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是相当困难的。表1反映了我国自1985年至2002年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
  6、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小的特点。需求价格弹性小导致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供给刺激机制缺失;需求收入弹性小,导致人们在收入水平提高时所产生的对农业生产的需求刺激比其他产业小,从而需求刺激机制缺失。这不仅内在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还使农业生产丧失了外在的激励机制。
  7、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通常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下,土地和劳动力是比较丰富的要素;较发达的经济则拥有较丰富的资本。而由于不同产品要求的要素密集度不同,所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资本拥有量相应增加,从而比较优势必然从农业转到其他产业上面。农业比较优势下降的情况是,由于农业生产需要土地的投入,而土地的禀赋是固定的;随着资本积累从而土地变得越来越稀缺时,农业就不再具有比较优势。
  8、传统农业生产的粗放性与自给性特征。在农业发展的初期或农业为主要部门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方式多是以增加要素投入量从而提高农业产量为特征。并且早期农业生产的效率低,农产品主要被作为自给性生活来源,不具备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剩余条件。
  
  三、现阶段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尽管随着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替代的。从近现代农业发展史看,农业不仅通过支持工业化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能够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其他多方面的贡献,农业部门在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农产品原料、沟通城乡联系、提供工业扩张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换取外汇等各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农业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必然会严重遏制工业化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是在传统的格局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随着工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农业出现了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综合国内外的现代农业建设经验,对我国的现代农业可以作如下概括: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和商品化生产为前提,以企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以不断提高的土地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为标志,广泛应用现代产业理念、现代设施装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农业至少有八个方面的本质特征:一是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开放型农业;二是现代农业是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很高的集约农业;三是现代农业是以农民知识化为基础、科技贡献率相当高的科技密集型农业;四是现代农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标准化程度相当高的绿色农业;五是现代农业是以发达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高附加值农业;六是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经营一体化农业;七是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八是现代农业是由政府实施科学管理和依法加强支持保护的基础产业。”尽管对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内含和特征的理解与描述不尽相同,但上述基本特征还是可以反映其内在本质的。结合以上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内含与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思路与措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先进科技在农业领域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根据国际经验,当前必须高度重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2、推动“农村土地家族化与市场化‘有限整合’”,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与效率。现阶段,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生产中的人地矛盾,但由于我国农村家庭的土地小块分割的特征,制约了生产与管理的效率,提高了机械化的成本。应通过家族化或市场化的方式,对农村土地进行有限的整合,结合农村的实际,逐步推动整合的进程,以便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
  3、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按照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的理论,在当前阶段,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大力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有效转移,推动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只有这些条件具备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实现。
  4、重视财政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在目前我国工业化水平条件下,政府应大力推动城乡、工农协调发展,体现出财政支农政策的倾斜度,有效地防御和克服农业发展中的自然弱质性与市场弱质性,培育农业自主发展的能力,消除现实的与潜在的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良性发展。
  5、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生产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附加值较低,产业链较短,农业增收与自身资本积累的能力较差,而且农业发展所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利于农业生产在市场经济中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链与服务组织”的形成,从而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与自身资本积累能力。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
  2、中國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文粹[M].华夏出版社,2001.
  3、骆建华.重视财政对现代农业的支持[J].浙江经济,2006(9).
  4、史继红.我国农村土地家族化与市场化“有限整合”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
  5、史继红.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性因素及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4).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经济学与管理学系)
其他文献
[摘要]“徒法不足以自行”,宪法制定之后还必须要使之从文字意义上的宪法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宪法。但宪法实施在现实当中又存在严重的问题。而行政法作为我国公法体系的一个重要部门,对宪法实施的困境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宪法实施存在的困境,并旨在探索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  [关键词]宪法实施;实施困境;宪法规范;行政法路径  一、我国宪法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1.宪法实施存在的问题  “
[摘要]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进行了多样化的改变。作为传播信息重要的载体,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在保存方式和保护技术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产生这种差异的条件进行简要分析,为今后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的保存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电子文件;纸质档案;技术;差异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由于电子文件的信息载体和信息结合方式的特殊性,使得它对传统档案保护的各项理论产生巨大
我国农村现有金融状况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立足于这一现实,分析了农村微小经济单位缺乏资金支持的现状及农发行支农情况,试图分析农发行控股的村镇银行、实
我国是生肖的创始国。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拥有属于自己的生肖属相。出于对自身属相的热爱,国内有众多藏友对生肖邮票抱有极高的热情,这也造就了中国生肖邮票在邮票市场中的重要
期刊
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极大,它不仅违反了会计的真实性原则,还直接影响了国家税收,同时误导财经信息,使决策部门失去准确的依据,造成宏观决策失误,容易诱发经济和金融风险.
人力资源是关系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激励机制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激励机制在日常管理中应用广泛,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但在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各行各业中进行应用,档案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载体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纸质档案已被电子档案所取代。电子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其来源于电子文件,信息以数字化形态进行表达,电子档案的出现使传统档案管理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中分析了电子档案的特征,并进一步对电子档案安全管理途径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电子档案;特征;安全管理;安
在国际经济环境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呈现了较好的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1682亿元,同比增长7.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研究机构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综合分析后预计,全年GDP的增长可望达到7.8%左右。两个信号显示市场机制作用增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因素都呈现了良好的增长
“温州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温州模式”本身需要自我突破与发展。“后温州模式”的定义,必须体现温州模式自我突破的制度变革要义。家族制一旦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它必将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走的是:“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途径,其中废物直接交给  自然界,严重污染环境;而循环经济的生产途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通道,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能源转换。  1、发展循环经济是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我们通常的环境保护与治理重点是治理生产环节的末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