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诗歌意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wo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离不开对于意象的分析和鉴赏,但是不少学生认为诗歌意象的赏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展开赏析。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指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时候就着重引导其怎样鉴赏诗歌的意象。要更好地赏析意象,就要知道作者为何从诸多事物中选择这些事物作为意象,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它们是否具有特殊的语义。学生把握住了这几点展开分析,就会发现分析诗歌意象其实并不难,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随之得到提升。
  一、知人论世,探寻创作本意
  知人论世是赏析诗歌意象的重要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何选择这些意象,其创作本意是什么。我在教学中常常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让学生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作者生平、作者的创作风格、作者是否在特定的事件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若了解了这些内容,则学生就能更好地挖掘诗人的创作态度,了解诗歌意象的本意。
  《琵琶行》是一首意象丰富的诗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发现,作者多处使用了“江”和“月”的意象。我鼓励学生说说这几处意象的使用给人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学生发现:“作者笔下的‘江’和‘月’似乎都蕴含着凄凉和悲愁的感觉。‘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等地方都给人这种感觉。”我提出问题:“写‘江’和‘月’这两个意象的作品很多,并不都是展现清冷凄凉的,而作者为何用这些意象体现出悲凉的情绪呢?”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则要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学生在了解到作者遭遇贬谪,无法报效国家后,自然就能明白作者为何将“江”和“月”这两个意象展现得悲凉凄迷,这样学生就读懂了这首诗歌的内涵。
  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语感的积累其实并不只是依靠积累大量语料,必须了解该语料作者的创作心态,体悟作者创作时的特定背景,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这样才能在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并分析语料,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因此,借助知人论世法分析诗歌的意象,才能使學生真正领会诗歌的本来意涵,深度领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真正深度感知诗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联想想象,升华情感体验
  理解和感悟诗歌离不开丰富的想象。试想,丧失了丰富的想象,诗歌无异于寥寥数字的堆砌,也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命活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让学生在想象之中与古人对话,与人物心灵发生撞击。
  联想法指的是充分利用诗歌语言形象性的特点,尝试感受诗歌中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做能让学生快速融入诗歌生成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意涵,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进而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这种方法属于体验式阅读,其优点是更为感性化,更适合用来分析诗歌这种充满情感的文体。
  在指导学生阅读《再别康桥》的时候,我首先鼓励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学生发现这是一首意象丰富的诗歌,作者运用了“夕阳、金柳”等诸多意象。此后我鼓励学生进行诗歌配乐朗诵,展开想象,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学生尝试将自己代入到作者的身上,体会这些意象所展现的情感。有学生提出:“作者将‘金柳’比喻成了夕阳中新娘,很明显是将景物人格化了,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而此时作者却要离别,这样就能展现出依依不舍的情怀。”还有学生提出:“‘清泉’这个意象也很有感觉,作者用这个意象打开了自己的情感闸门,体现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还有学生提出:“‘夏虫’的沉默给人无声胜有声的感觉,表现的其实是作者的沉默。”在品味中,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情感有了初步的认识。
  情感是作者借助文字寄托于诗歌中的内心体验,情感是诗歌的生命,也是诗歌魅力的来源,每一首诗都蕴含着作者炙热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指导学生领会诗歌中丰富的情感,才能体会诗歌的迷人魅力,而通过联想的方法学生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不少优秀的诗歌其实都积蓄了作者的精神力量,体现了中华传承千年的文化和美德。因此,借助情感的感悟,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赏析诗歌的意象,还能让学生获得文化的传承,提升自己的文化理解能力。
  三、引申联结,加强对比鉴赏
  不少诗歌在选择意象的时候都体现了作者的特殊想法,然而,只是阅读单篇诗歌很难挖掘出其中的隐含意味,即使有所了解,也缺乏深度,导致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支离破碎,浅尝辄止。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展开引申和联结,通过对比该意象在其他作品中的意思来了解作者是否融入了自己的特殊想法,从而引导学生深度感知诗歌。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诗歌教学的实效,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更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学习唐诗《登高》时,我提出:“其实在唐朝的诗歌中有不少都是表达登高这个主题的,你知道在这类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都是什么吗?作者所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怎样特殊的含义呢?”学生收集了不少登高主题的作品,发现“茱萸、飞鸟、清泉”等都是作者常用的意象。不少作者用这些意象想要展现的都是眼界开阔、壮志凌云的感受。但是作者却不同,作者虽然也使用了“鸟”这样的意象,但是配上“猿”“落木”等意象,展现的就不是壮阔的胸襟,而是一种悲凉苍劲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发现,在《登高》这首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老病缠身、无法报效国家的无力感,和一般的诗歌有所不同。
  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关乎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关键内容重点施力,通过内外结合的对比方法让学生提升鉴赏能力,拓宽视野,从而体会到作品的言外之意,进而更好地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灵魂。
  总之,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字词优美精炼,意涵丰富,更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情感,折射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指导,精于点拨,培养学生正确地赏析诗歌,理解诗歌,感受诗歌之美。在掌握了上面的这些赏析诗歌的方法后,学生就会发现,诗歌的意象再也不是不可捉摸的内容,而是具体客观的存在,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笔者在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在阅读诗歌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展开赏析,不断优化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221100)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要求学生参与实践。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思维能力出发,发展数学
<正>本诗2017年4月12日发布于《青藤公社》微信公众号作者:刘英琼德阳市中江县阳平小学《青藤公社》每周三天与你分享星期一读诗用声音传递爱星期三赏诗以文字贴近心星期五诗
期刊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心理学把学习知识的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
课堂观察是听评课延伸方式的一种,即运用必要的工具观察课堂,搜集所需要的教学信息,对课堂教学做出的一种有证据的解释和推论。高中语文课堂观察要有合作、有结论、有能力、有实践,同时也要有发展性的评论、有过程性的评价、有人文性的因素、有论证性的研究,通过对维度的充分结合,提升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质量。  课堂观察是一种有研究目的、研究提纲、研究数据和研究结论的较为科学的课堂评论方式,在课堂观察的各个环节制定中
初中教材中的散文大多属于经典名作,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生的散文阅读鉴赏基础存在差异性,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方法指导。在进行散文阅读鉴赏模块教学方法运用时,教师要注意抓住散文主旨、作者情感、散文特点、细枝末节、写法特色等关键点展开设计,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形成鉴赏能力。  一、抓住主旨情感展开鉴赏设计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在阅读鉴赏时,抓住散文的“神”做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是品德教育的基本思路。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
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既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要以学科导学案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和展示,并根据学习程度进行有效的点拨,努力做好预习、互动、反馈这三个学习环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预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高效预习,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在预习这一阶段,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
2002年11月13日.来自宜宾、自贡、内江、资阳市物价局的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齐聚泸州.参加了泸州市物价局发起的川南五市医疗收费制度改革工作业务研讨会。会议总结了各市有关
語文教材(西师版,下同)的教学内容是以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为组进行排列的。每个单元的内容对应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如《看海》《三峡之秋》《游漓江》这一单元的文章是以“自然风光”这条线串联起来的,而《革命烈士诗二首》《许世友四跪慈母》《鸡毛信》这个单元则是围绕“红色教育、革命精神”组合在一起。通常,语文教师也自然会按照单元的这个议题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得到某个方向的教育,这就是最
在继续保持着本土针打第一品牌称号.并成功登陆香港主板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之下。映关利用一年多的时间精心筹备酝酿。时其业务构成及运行框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调整。在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