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从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方法的发展历程出发,对于风景园林裘征宇生态规划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方法;发展历程;趋势
一、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方法的发展历程
1、以自然生态影响为主导的规划方法阶段
1969年以前的生态规划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景观的自然特征来达到辨别适应性的目的,尚未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由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化过程所造成的巨大的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激发起了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也正是如此,才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思考,将自然生态因素和规律纳入到规划技术体系中,重点探讨了基于自然环境保护的规划方法,其中虽然对人文因素有所考虑,但主体突出的是自然生态因素。这一时期的生态规划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1格式塔法。规划设计师研究航拍图与遥感数据,或者记录观察到的景观数据,规划师根据这些记录的数据预测出拟定的土地用途对景观格局造成的影响,并且根据潜在的土地使用模式推导出土地所具有的潜力。刘易斯·霍普金斯(LewisHopkins)使用格式塔术语来解释如何在景观中理解和分析可感知模型,而不是去考虑坡度、土壤和植被等复合要素。由于格式塔法并不能够将各个因素融合起来,所以往往缺乏系统的整体分析。
1.2自然资源保护局潜力体系法。这是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建立的,用于协调农民进行农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之后使用扩展到了规划领域和资源管理领域。该方法主要用来确定土地是否具有支持不同用途的能力。
1.3自然地理单元法。1961年,加拿大的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s)提出该方法,其本质是将景观划分成为同质的自然地理单元,然后根据规划目标将其重新组合。
1.4资源模式法。为了确定景观中的感性特征模式,并把这些特征融入到区域景观规划设计中去。
2、重视人文因素影响的生态规划方法阶段
以人文生态影响为主的规划方法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法:
2.1景观单元和景观分类法。该方法为组织自然和文化数据提供了便捷的框架,使适宜性分析和生态评价变得简捷易行。在生态和技术上的有效性、可重复性、实用性以及与目标观众间交流的简便性等方面都有所改进。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例如,在定义土地单元时,土地单元和土地分类法使用了明显不同的规则去识别和整合信息。
2.2景观资源调查和评价法。该强调对生物物理、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的分类、分析和综合,目的在于确定潜在土地利用的最佳空间。景观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包括:对社会、经济和生态要素进行单独评价后组合起来的方法;使用替代方法来确定适宜性。
2.3空间配置评价法。在景观中依据地段变化配置土地利用,并基于项目目的、目标或其他价值对土地利用配置进行多方案的评价和选择。这些价值包括社会、经济、财政和环境影响。在空间配置评价方法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种相互独立但相关的发展。一是引导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发展和改进;二是将技术融入内部以及确定景观优化利用的系统程序。
2.4战略适宜性评价方法。该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规划体系,还关注景观优化利用的决策过程以及实现相关决策的途径。典型功能有:规划工程或项目的目的和目标的清晰度;根据一系列分配原则,在不同区位确定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根据项目的目的、目标和其他相关价值评价空间配置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制定基本管理导则并详细说明允许的土地利用行为及其管理策略;制定管理机制、策略和计划,确保最优方案中行为的实现;及.建立对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机制。
3、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规划方法
3.1应用生态系统方法可以细分为生态系统分类法、生态系统评估法和整体生态系统管理法等方法。生态系统分类方法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描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生态系统评估方法用于生态系统特征的分类,监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估它们应对压力所产生的变化。整体生态系统方法则能够完成所有这些任务。此外这些方法还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及目标导向性以及明确的管理和制度方向。
3.2过渡概念、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和景观尺度下的生态系统功能是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的基础。过渡理论关注景观中的空间关系,揭示了景观格局与功能,对构建可持续景观非常有价值。过渡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挑战;决定应该调查分析何种景观特征;形成信息综合分析的原理;以及选择景观中可持续的空间结构。值得深入探讨的过渡概念包括:生境单元集合体;斑块—廊道—基质框架;水文景观结构;栖息地关系;景观生态学空间原则。
二、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1、生态要素系统耦合与恢复方法及系统整体性规划发展趋勢
景观都市主义是以城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为统一整体的城市景观有机发展理论。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2006年)的景观都市主义是主张将景观视为一种媒介,替代基础设施成为城市主导元素,利用生态设计方法和新陈代谢理论,改造城市废弃地带,使城市和自然处于一种健康、和谐的发展状态。一方面是利用景观打通城市的脉络,一方面使城市像生态系统一样自身进行着动态的、持续的发展。景观都市主义涉及观点包罗万象[1],其研究大致可划归如下几类:针对废弃地的改造;引入时间的维度;景观作为基础设施;不确定和机会主义决策;社会学和美学的强势介入;模糊尺度等[2]。景观再生是基于景观与生态系统恢复理论与方法对已经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景观破坏进行恢复与重建,恢复其原有生态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被人类活动终止或破坏的相互联系,并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引进新的景观组分等,以改善受威胁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 2、生态网络化与设施化的发展趋势
生态网络是指由各种类型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形成的生物种群间互利共生的复合网络。在生态网络体系中网络节点和网络连接空间都具有多种属性,既可以是自然生態空间,也可以是历史文化空间,成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融合一体的网络体系。生态网络规划是基于系统学原理的生态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划,是城市网络中生态要素的体现,也是多途径生态恢复的一种特殊方式。绿道与绿道网络是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3]。
3、建设和非建设空间的生态管控与“四规合一”的发展趋势
非建设性用地主要指集中城镇建设用地之外的“空白”或者“绿色”区域,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承担者、景观游憩品质的重要塑造者、城镇拓展空间的支持者以及城镇生产、生活空间的供应者。快速城市化阶段,城镇剧烈的空间增长态势和紧张的建设用地形势使得改造利用成本低、管理主体多样、利益诉求模糊的非建设性用地被大量侵占,以往以自然生态要素为主的理性主义、生态至上的纯粹生态保护规划难以实施。通过生态要素识别、生态干扰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等,研究融合生态要素、生态过程、生态后果的生态风险评价与决策模型,阐述以空间管制要求为核心、以生态格局构建为目标、以生态风险评价作为准入机制的非建设性用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构建“四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和方法。
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恢复成为时代赋予风景园林的重要历史使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成为区域规划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风景园林大地景观规划系统性、整体性和网络化规划的发展,“四规合一”规划将成为风景园林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风景园林生态规划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邹丽丽,蔡君.景观都市主义与休闲空间创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17748-17750.
[2]姜珊,王琦,林小如.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景观都市主义实践初探[J].2010(13).
[3]阮煌胜.安庆市城市绿道路线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05):32-33.
【关键词】 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方法;发展历程;趋势
一、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方法的发展历程
1、以自然生态影响为主导的规划方法阶段
1969年以前的生态规划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景观的自然特征来达到辨别适应性的目的,尚未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由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化过程所造成的巨大的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激发起了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也正是如此,才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思考,将自然生态因素和规律纳入到规划技术体系中,重点探讨了基于自然环境保护的规划方法,其中虽然对人文因素有所考虑,但主体突出的是自然生态因素。这一时期的生态规划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1格式塔法。规划设计师研究航拍图与遥感数据,或者记录观察到的景观数据,规划师根据这些记录的数据预测出拟定的土地用途对景观格局造成的影响,并且根据潜在的土地使用模式推导出土地所具有的潜力。刘易斯·霍普金斯(LewisHopkins)使用格式塔术语来解释如何在景观中理解和分析可感知模型,而不是去考虑坡度、土壤和植被等复合要素。由于格式塔法并不能够将各个因素融合起来,所以往往缺乏系统的整体分析。
1.2自然资源保护局潜力体系法。这是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建立的,用于协调农民进行农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之后使用扩展到了规划领域和资源管理领域。该方法主要用来确定土地是否具有支持不同用途的能力。
1.3自然地理单元法。1961年,加拿大的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s)提出该方法,其本质是将景观划分成为同质的自然地理单元,然后根据规划目标将其重新组合。
1.4资源模式法。为了确定景观中的感性特征模式,并把这些特征融入到区域景观规划设计中去。
2、重视人文因素影响的生态规划方法阶段
以人文生态影响为主的规划方法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法:
2.1景观单元和景观分类法。该方法为组织自然和文化数据提供了便捷的框架,使适宜性分析和生态评价变得简捷易行。在生态和技术上的有效性、可重复性、实用性以及与目标观众间交流的简便性等方面都有所改进。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例如,在定义土地单元时,土地单元和土地分类法使用了明显不同的规则去识别和整合信息。
2.2景观资源调查和评价法。该强调对生物物理、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的分类、分析和综合,目的在于确定潜在土地利用的最佳空间。景观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包括:对社会、经济和生态要素进行单独评价后组合起来的方法;使用替代方法来确定适宜性。
2.3空间配置评价法。在景观中依据地段变化配置土地利用,并基于项目目的、目标或其他价值对土地利用配置进行多方案的评价和选择。这些价值包括社会、经济、财政和环境影响。在空间配置评价方法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种相互独立但相关的发展。一是引导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发展和改进;二是将技术融入内部以及确定景观优化利用的系统程序。
2.4战略适宜性评价方法。该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规划体系,还关注景观优化利用的决策过程以及实现相关决策的途径。典型功能有:规划工程或项目的目的和目标的清晰度;根据一系列分配原则,在不同区位确定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根据项目的目的、目标和其他相关价值评价空间配置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制定基本管理导则并详细说明允许的土地利用行为及其管理策略;制定管理机制、策略和计划,确保最优方案中行为的实现;及.建立对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机制。
3、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规划方法
3.1应用生态系统方法可以细分为生态系统分类法、生态系统评估法和整体生态系统管理法等方法。生态系统分类方法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描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生态系统评估方法用于生态系统特征的分类,监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估它们应对压力所产生的变化。整体生态系统方法则能够完成所有这些任务。此外这些方法还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及目标导向性以及明确的管理和制度方向。
3.2过渡概念、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和景观尺度下的生态系统功能是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的基础。过渡理论关注景观中的空间关系,揭示了景观格局与功能,对构建可持续景观非常有价值。过渡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挑战;决定应该调查分析何种景观特征;形成信息综合分析的原理;以及选择景观中可持续的空间结构。值得深入探讨的过渡概念包括:生境单元集合体;斑块—廊道—基质框架;水文景观结构;栖息地关系;景观生态学空间原则。
二、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1、生态要素系统耦合与恢复方法及系统整体性规划发展趋勢
景观都市主义是以城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为统一整体的城市景观有机发展理论。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2006年)的景观都市主义是主张将景观视为一种媒介,替代基础设施成为城市主导元素,利用生态设计方法和新陈代谢理论,改造城市废弃地带,使城市和自然处于一种健康、和谐的发展状态。一方面是利用景观打通城市的脉络,一方面使城市像生态系统一样自身进行着动态的、持续的发展。景观都市主义涉及观点包罗万象[1],其研究大致可划归如下几类:针对废弃地的改造;引入时间的维度;景观作为基础设施;不确定和机会主义决策;社会学和美学的强势介入;模糊尺度等[2]。景观再生是基于景观与生态系统恢复理论与方法对已经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景观破坏进行恢复与重建,恢复其原有生态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被人类活动终止或破坏的相互联系,并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引进新的景观组分等,以改善受威胁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 2、生态网络化与设施化的发展趋势
生态网络是指由各种类型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形成的生物种群间互利共生的复合网络。在生态网络体系中网络节点和网络连接空间都具有多种属性,既可以是自然生態空间,也可以是历史文化空间,成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融合一体的网络体系。生态网络规划是基于系统学原理的生态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划,是城市网络中生态要素的体现,也是多途径生态恢复的一种特殊方式。绿道与绿道网络是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3]。
3、建设和非建设空间的生态管控与“四规合一”的发展趋势
非建设性用地主要指集中城镇建设用地之外的“空白”或者“绿色”区域,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承担者、景观游憩品质的重要塑造者、城镇拓展空间的支持者以及城镇生产、生活空间的供应者。快速城市化阶段,城镇剧烈的空间增长态势和紧张的建设用地形势使得改造利用成本低、管理主体多样、利益诉求模糊的非建设性用地被大量侵占,以往以自然生态要素为主的理性主义、生态至上的纯粹生态保护规划难以实施。通过生态要素识别、生态干扰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等,研究融合生态要素、生态过程、生态后果的生态风险评价与决策模型,阐述以空间管制要求为核心、以生态格局构建为目标、以生态风险评价作为准入机制的非建设性用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构建“四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和方法。
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恢复成为时代赋予风景园林的重要历史使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成为区域规划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风景园林大地景观规划系统性、整体性和网络化规划的发展,“四规合一”规划将成为风景园林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风景园林生态规划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邹丽丽,蔡君.景观都市主义与休闲空间创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17748-17750.
[2]姜珊,王琦,林小如.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景观都市主义实践初探[J].2010(13).
[3]阮煌胜.安庆市城市绿道路线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0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