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维目标,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力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目标往往以知识为重心,课堂教学常常也以教师为中心,出现了“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生命力。现行的部编语文新教材,教材编写的特点是立德树人、双线组元、三维一体。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将三维目标落实到位,让“预设”与“生成”能够完美结合,让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让语文课堂富有灵动性。
  【关键词】三维目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教师的教学面面俱到,而不能突出重点,师生都忙碌的,感觉很累。还有些教师像讲解试题一样分析课文,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新課程追求焕发生命力的理想课堂,教学设计要精心构思,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巧妙地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焕发生命力。那么,怎样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深挖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研读教参和教材,找到每单元、每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筛选出创新、灵活、有效的内容,确定好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这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实际联系的关键,更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指挥棒。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文体来确定目标。如古诗教学目标,不仅是朗读、背诵、默写,还要有入境、移情、品味目标,这样才能让文质兼美的诗词,注入学生鲜活的生命里。
  二、巧妙提问,直接指向教材的教学目标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线,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手段。如果能够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提问,那么教学效果会更好。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写景特点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形声色味样样俱全,春夏秋冬景皆备。如果只提问:写景特点是什么?过于笼统,学生无从下手。如果提问:写景顺序是怎样的?从哪些角度写的?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这样的提问,可以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既轻松又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把握学生,关注心灵成长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就应该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灵。教师只有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才能从实际出发,设计出优质的教学目标。所以,课堂教学设计不是从教案开始,而是从学生开始,整个教学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英子在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后,表现出的镇定和坚强,是需要学生理解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的确定是在关注学生的内心成长和情感体验。
  四、运用方法,确保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过程的重要手段,在设计过程中不得轻视,精心把握了教材和学生却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仍然是不完整的教学活动,甚至因为教学方法的选用不当,而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般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选择的基本参照。以“语文特点”“学生实际”“教师个性”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选择性的优化策略。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感体验法等,都是课堂上可以选择的教学方法。但教学过程是一项充满个人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什么方法有效,教师可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独具匠心,自己归纳教学方法。如学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这样天长日久地积累,教学方法就不再是一种刻意追求的教学方法,而是从教师的心中自然流淌出来的。
  五、联系实际,确定有效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联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好有效的教学目标。如《河中石兽》中的现象,石兽会在河水暴涨后滚到上游,如果没有实际经验,是很难让人理解的。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一下当地的小河,就会发现河水上游的大石头较多,河水的下游的大石头就很少。从而确定教学目标为: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三维一体的。不能孤立地看,要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要以人为本。这样,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三维目标,才能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赵静.“导·学·评三维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史晓莉.“导—学—评”阅读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延边:延边大学,2011.
  [3]姜岱尧.初中语文“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于琇晨,1974年生,满族,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关于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李艳松)
其他文献
【摘要】“批判性思维”和“整本书阅读”的有机整合,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如何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需要“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只有真正做到这样,经典才能“嵌”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成为“我”的经典。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强调“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批判性”
【摘要】在当前的儿童文学中,童话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体裁,童话通过使用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夸张的手法,能够在有趣的形象塑造中反映真实的生活,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在当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童话教学,这不仅是因为童话在语文课本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更是因为童话教学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进行探究,希望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
奶奶的一句話,是在我经历了一些世事后,才有了更深的理解。奶奶说,图一天天好过,就会一年年难过。  奶奶这句话中的“天”,时间短,而“年”,则时间长。这说明,长远的结果,是在一个又一个短时间中不知不觉酿成的。  图一天天好过,是指贪图短时间的安逸和舒适,只会给长远带来痛苦和不幸,只会让自己一年年难过起来。也就是说,长远的痛苦和不幸,是只图眼前的安逸和舒适造成的。  在奶奶看来,好过与难过,是互为因果
【摘要】现今的语文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游离目标的无效的课堂提问比比皆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提问,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构建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有效问题,优化课堂提问,则要设计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以主要问题为主,次要问题为辅。  【关键词】课堂提问;目标;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够引导
【摘要】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内,微课即一类较为新兴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其构建的教学气氛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更多对于学习本身的兴趣,且更为灵活与真实。同时,微课这一教学方法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成效与教师自身的教学层次得以提升均无可或缺。为此,教师就要全方位发掘出微课在小学阶段实施的语文教学内的运用优点,以更好地对微课加以运用。文章就对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期间的缺陷予以了阐明,并
【摘要】阅读是语文的灵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还要“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而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促学,方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探索文本的无限意蕴。  【关键词】设问;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问题林林总总,教师要以主问题串起疑难点,“对课文阅读‘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主问题大
【摘要】本文提出了微作文教学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写作习惯、积累写作素材的四点目的,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微作文的写作内容,提出了“微作文与随文练笔、生活日记、课外阅读、微信平台展示相结合”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推动作文教学研究,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微写作;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
【摘要】改诗是在诗歌批评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度创作。特别是改他人的诗歌,需要改诗者深度介入原作的主客观世界,并与之多维度、多时空地穿越沟通。具有独特个性的意象也需要彼此传感、解码、沟通、共鸣。替他人改诗是灵魂的纠缠,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这是独到的体验,更是诗性的挑战。  【关键词】诗话;诗歌创作;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学校有门选修课是《中外经典抒情诗文鉴赏》,我
【摘要】当前,中专语文的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的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忽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等等。在新形势下,中专语文的教育应当结合时代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中专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中专语文;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中专教学中,语文学科占据
【摘要】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教学生写作文,也要教学生做人。写作教学中通过广积素材、巧设写作主题、真诚鼓励学生、学生互评作文等方式,让学生接受人文阳光的沐浴,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健康高尚的灵魂。  【关键词】写作;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立德树人,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