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让“兴趣班”摧毁了孩子的兴趣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1987310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一到寒暑假或者新学期开学,各类兴趣班、补习班的报名就非常火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给孩子补知识、补见识、补特长、补体格,可谓“十全大补”。
  我们说,家长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一心想让孩子高起点且不落后,可是“补”得多了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备受煎熬、疲于奔命。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说,重庆有一个十岁的男孩不愿意在假期上钢琴兴趣班,离家出走了近30个小时,即使后来警察找到了他,他宁愿待在派出所也不愿回家,因为父母给他的学习压力实在太大了。

家长为何执着于给孩子报兴趣班


  家长们也有自己的苦衷,毕竟现在家境稍好的孩子一般都有两三项才艺傍身,如果自己的孩子不上兴趣班,长大以后是不是就没有竞争力了?自己经常听培训班的老师说,学习钢琴的最佳启蒙年龄段是从5岁开始,起步晚了,后面就没有天赋可以挖掘了!家长们当然知道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很重要,可是为了孩子未来能够更加成功,现在还是多吃点苦吧!
  其实我觉得家长朋友们还是对于孩子的学业过于焦虑了。毕竟每个家长在学业或者事业上都有一些自己未竟的愿望,他们自然会将这些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他们未完成愿望的投射,他们自然要加倍督促。而且孩子也是家长的脸面,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特别优秀时,家长们的虚荣和攀比心理也会作祟,就会想着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输。还有现在的各类培训机构为了赚钱,更是大肆贩卖焦虑,搞得家长们也心神不宁,觉得只要不上培训班,孩子以后就真的要低人一等了。
  可是家长朋友们往往都忽视了,“兴趣班”之所以叫“兴趣班”,最重要的还是要孩子对这项课程有兴趣啊!兴趣是推动孩子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家长如果过分地强调早期教育和特长教育,大量剥夺和占用孩子休息和自由玩耍的时间,只会让孩子丧失对于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不只是兴趣班,孩子甚至会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和抗拒心理。这也是当今许多孩子厌学、恐学和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而且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会进入“第二逆反期”,家长对于兴趣的过分干涉,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反感,孩子会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提线木偶,一直被家长所操纵。这样上兴趣班成了家长和孩子意愿的一场博弈,很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面对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家长应如何选择


  我觉得家长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选择,允许孩子在修正错误中成长,就算孩子不能马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但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他们自主选择兴趣的内驱力肯定会逐渐被激发出来,找到自己想要的兴趣是迟早的事。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要怕试错


  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班之前,可以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喜欢的事情,他自然愿意去钻研。如果孩子一时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体验班,让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演员马伊俐培养孩子就是采用这种“广撒网”的方法,她让女儿从4岁开始就体验油画、钢琴、轮滑等多个兴趣,最后发现了女儿比较喜欢舞蹈,她就着力培养女儿舞蹈方面的兴趣,后来女儿在9岁时获得了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拉丁舞业余组的少儿冠军。

◎ 注重挖掘孩子的天赋和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质,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安静。多元智能的理论也认为,分布在不同智能光谱上的人会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造就了每个人形形色色的天赋。兴趣班更多的是挖掘孩子的长处,而不是弥补短板,家长们要注意因材施教,找到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孩子天赋和长处的兴趣,这样孩子学起来也会不断被自己取得的成就所激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多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兴趣班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家长和孩子的事情,老师作为教授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经常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动向就尤为重要了。有时孩子在学习初期的兴趣很高,但后来就逐渐下滑,甚至不愿意去了。家长这时应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向老师进行反馈,确定孩子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这样老师也会对孩子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孩子突破难关,重新拾起对课程的兴趣。
  最后我想说,无论上不上兴趣班、上什么兴趣班,只要家长们能够真正尊重孩子,给予他们选择兴趣的权利和足够的支持,就不会让兴趣班摧毁孩子的兴趣,孩子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喜悦和成功!
其他文献
前一段时间,我读完了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安德烈主编的《内在疗愈》。在书中,这位心理学家讨论了“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心理师”。他提到,一个心理师在自己状态不好的情况下工作会影响到治疗。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需要在面对来访者时“准备好自己”;作为一个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自我探索。  很多心理咨询师都在进行着长期或短期的个人体验。我想,咨询师做个人体验的目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咨询师在准备好自
期刊
本刊编辑  因为我们国家禁毒力度很强,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离毒品很远。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此次我们有幸邀请到湖南康达自愿戒毒中心办公室主任陈敏老师,请他为读者解答和科普相关问题。  陈敏  毒品好比城市的下水道,人們不刻意去观察根本感受不到,但它就在我们脚下。正如一位吸毒者所说,如果不是(毒品)圈子里的人,即使别人在隔壁吸毒,也不见得你会知道。  然而,只要有过接触或是沾染上,你就会发现毒品像幽
期刊
目的:本研究通过设计离散选择模型及问卷,调研我国一线城市居民对义齿修复方式的选择偏好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预实验等确定离散选择模型的属性与水平,运用Ngene软件、固定效应d-efficient模型设计调查问卷.经预实验测试后,抽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市的85位居民进行网络调研,使用STATA 15.0软件中的无序多分类logit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牙列缺损的假设条件下,城市居民选择义齿修复方式时不同属性的偏好效用从大到小依次为:5年义齿存留率(β=-2.079)、
健全的产生rn前不久,一名患有抑郁症的女生跳下高楼,舐犊心切的父亲想要徒手接住,却最终父女双双身亡……我的一位来访者,在对孩子一顿拳脚之后,发现激越的儿子留下一纸“生命我不要,还给你们”负气而去,所幸及时找回孩子,没有让悲剧发生.rn健全的产生,既要有身体的健康,更应有精神的完整.现代医学的备孕手段,也许可以让我们的子嗣原身优质,却难以设置精神世界.父亲给予子女的,除了先天的生物元素,更在于引导孩子在精神上走向成熟.而孩子的身心健康绝非单向,同样会回馈父亲健全的生活,父子关系的健康完整关乎着彼此的幸福,关
期刊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一种由于终止癫痫发作的机制失效或导致异常长时间癫痫发作的机制启动而导致的状态,需要紧急应用抗癫痫药物.难治性SE需用麻醉药物,并可能导致脑损伤、分子和细胞改变(如炎症、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和癫痫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人口统计学、临床和脑电图(EEG)情况的预后评分是可用的,可以预测死亡风险,但对幸存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的评估较差.需要新的生物标志物以更准确地预测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的预后.在此,我们总结了 SE患者和动物模
案例rn一个略显奇怪的求助来电rn热线接进来,一个男人的声音很诡异地低声问到:“姐姐,您多大了?”一听到这种声音,加上喊“姐姐”,声音有气无力,时间又在清晨,不免让人产生“骚扰电话”的联想,我的心一下子紧了起来,不反对,不质问,我带着这样的警惕,好奇地问回去:“这里是心理热线援助平台,请问我的年龄跟您要求助的问题有什么关联吗?”
期刊
最近,我们的手机被一线城市高房价的新闻刷了屏,诸如“一夜之间,上海学区房跳涨100万”“学区房无房可售”等等,不论哪一条消息都牵动着那些“老父亲/老母亲”的心。那些“鸡娃”父母更是提早嗅到了学区房要暴涨的消息,纷纷加入了抢学区的战斗中。  优质的教育资源确实被视为房地产行业中的稀缺资源,在配置房产时追求好的教育环境也是无可厚非,但对学区房有如此深执念的,可能只有中国式父母了。他们太担心孩子会拥有失
期刊
小K是一位大学生,中等匀称的身材,白白的皮肤,染黄的头发。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她话不多,表情也没有太多变化,询问病史期间逻辑能力很好,记忆力也很好,三岁时发生的一些事情也能很好地描述细节和当下的感受。  小K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同时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住院约一个月,在此期间同时接受心理治疗以及药物联合治疗,整个治疗过程很顺利。在与小k慢慢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小K很有趣,在绘画方面也很有天赋。也正是这
期刊
“丧偶式育儿”意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显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长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边,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如早出晚归、子女很难见面、无语言交流等)。而在当今社会,“丧偶式育儿”多指的是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失,我将之解读为“三缺”:父亲缺席,父教缺位,父爱缺乏。  父亲、父教、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缺乏的现象依然很常见。无论在城市或者农村,在家庭教育的现场中常常只能看到母亲
期刊
高高一年级的年轻教师小王来到心理咨询室,一见面就对我说:“田老师,我快抑郁了,怎么办?”我看他满脸疲惫、神色憔悴,知道这绝不是一句玩笑.rn据了解,小王每周的课时多,教学任务重,近期还要准备一节公开课.而作为一名班主任,德育方面的任务也不轻,学生调皮不好管理,让他感到焦头烂额.近半个月来,他心情低落,食欲下降,屡屡失眠,他感觉有些“顶不住”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