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王力精神发展客家大县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nor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知道王力先生,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曾读过由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王力诗词格律》,整整几部书厚重而深远,令孜孜求学的我受益匪浅。那个时候,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工作后會有机会来到王力先生的故乡——博白县,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位国学大师的成长之地,了解他的生平故事,感受他的旷世风范、人格魅力,并有幸为其精神传承、其家乡发展献上我的微薄之力。
  2016年5月,我到博白履新不久,便满怀期待地走访了王力故居,感受颇多。在这座极具客家民居风格的建筑里,博白文化名人陈国才老先生为王力先生所作的题联就挂在正厅——“百代仰宗师,承前启后,声驰南北。看韵学鸿篇,笔力雕龙。叹铸人传道,超凡入圣,名德重词林。子弟成才,桃李熏风思沛泽;千秋钦泰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赏语言巨制,才华舞凤。赞琢璧披金,过化存神,寿贤归藻鉴。珠玑耀彩,辞章妙品慰平生。”这幅题联精妙绝伦,令人震撼,字里行间浓缩了一代宗师王力“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的伟大形象。
  王力先生出生于博白县博白镇岐山坡村,他是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他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40多种,发表论文200多篇,为我国的汉语和语言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学术巨著《王力全集》收录了他的论文、学术专著、文学作品和译文,近1400万字,他的学术思想影响遍及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语言学家。
  王力先生不仅属于博白、属于广西、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博白是一个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客家大县,王力先生是“客家精神”的杰出代表,王力文化是博白县最大的人文品牌、文化品牌。2020年是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王力先生,讲好王力故事,学习、传承和发展好王力精神,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一直以来,博白县委、县政府都在大力挖掘和弘扬王力文化、王力精神,积极开展一系列重要工作、重大活动,争取上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不断提高了博白的王力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个一”工程,打造精神堡垒 为了纪念王力先生,传承先辈精神,博白县重点打造了“七个一”工程:
  “一个故居”——王力故居。王力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三进共十五室,是王力先生的出生地,也是全面研究王力先生学术的基地。从2002年3月份筹备修复王力故居的有关事项开始,就得到上级有关部门、海内外各界人士、王力先生亲属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支持,献计献策,出力捐钱,捐献文物,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费孝通为“王力故居”题词。2003年12月5日,举行故居修复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7月15日,成立博白县王力故居管理所,2011年12月28日增挂博白县王力陈列馆牌子。此后,每年都有大量的众多学者、各界人士到故居追思和缅怀王力先生。
  “一所学校”——王力中学。这是1960年创建的一个农村初中——博白县第二初级中学,1970年升格为高中——博白县城厢高级中学,博白县委、县政府在1993年为纪念王力先生重新命名为王力中学后,将其重点打造成为一所学习、弘扬、践行王力精神和王力教育思想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升格为县级重点中学,2010年又升格为广西示范性高中。现有9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200多人。2019年秋季期,在博H客家书香小镇建成王力中学书香校区并投入使用,办学规模为60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3000多人。
  “一个书院”——王力书院。书院是博白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发展特色小镇的政策机遇,大力弘扬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重点建设的客家书香小镇规划中的项目之一,建在博白平事迹及研究成果、与王力先生相关的书籍等,并设有展厅、语言课堂等,方便参观者深入了解我国当代汉语言文化。目前,博白县正组织筹备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王力先生专题书面活动、王力学术研讨会等系列纪念活动,已同中央文史馆、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家属联系,并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整理王力先生相关物品、文史资料等,用于充实王力陈列馆和王力书院馆藏品及展陈资料,延续博白书香文化传统。
  “一本书”——《一代宗师语言学家王力》。2016年,博白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社科工作者启动编撰《一代宗师语言学家王力》,历经2年多的撰写和反复修改,通过了广西社科联专家组的评审,被评为“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科普渎物”。
  “一个基地”——王力学术研究基地。基地由博白县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联系合作建设,计划每年组织北大学子前来博白采风、研讨。目前,在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黄道伟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正在与北京大学洽谈共建事宜。同时,依托基地逐步邀请广西区内外文化名家开展走进博白采风活动,大力邀请全国知名文史专家、学者参加王力学术研讨会,研讨王力先生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光大王力精神。
  “一个奖学基金”——王力奖学基金。博白县委、县政府主导成立王力基金会,向各界人士筹集王力奖学基金,并把原来奖学王氏学子向奖学全县学子转型,进一步接续王力的文脉与薪火。通过对博白优秀学子进行奖励,勉励他们以王力先生为榜样,刻苦学习,学业有成,报效国家、建设家乡。
  “一台戏”——展示王力生平事迹桂南采茶戏。博白县采茶剧团将以王力先生生平事迹为蓝本,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的表现形式,向海内外观众演绎王力先生不平凡的一生。目前,正与影视公司洽谈有关王力影视拍摄事宜。
  浓郁书香,滋兰树蕙
  新时代学习、传承和发展好历史文化名人精神,不仅要坚持其公益性研究,还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王力中学作为一所专门纪念王力先生的学校,我们将重点把“滋兰树蕙室——王力先生事迹陈列室”打造成为学校的德育基地,大力弘扬王力“龙虫并雕,求知至乐”的教育思想,构建起了“王力精神 现代素质”的育人模式。学校建设布局处处彰显王力文化。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邀请王力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为广大师生开设王力精神专题讲座,参观学校“滋兰树蕙室”,上一堂生动的“王力文化”教育课。每年举行王力中学体育暨文化艺术节活动,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将“王力”发展为博白教育的一个文化符号,在全县各中小学广泛组织开展诵渎王力经典书籍、参观王力故居活动,定期举办弘扬王力精神的书画、演讲、歌咏比赛,举办王力诗词格律讲堂、18岁成人礼等活动,营造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环境,同时把“王力精神”延伸到课堂内。凭借“名人办学、名校育人”的模式,博白县教育教学水平名列广西县级前茅,博白县中学、王力中学被评为广西示范性高中。同时,全县不但打造了“王力文化”品牌,还建设了一批以客家文化、书香礼仪、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特色学校。
  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更会为城市注入发展的灵魂。2016年,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博白县委、县政府在县城区东面谋划建设占地约5.8平方公里的博白客家书香小镇,突出书香文化和客家元素,打造“既是城区、又是园区、也是景区”的新区。其中重点打造占地60多万平方米的教育园区,建设博白县职业学校、博白县中学书香校区、王力中学书香校区、博白镇第八小学、实验幼儿园,解决城区学校就读难和大班额、大通铺问题。2019年,启动建设博白县文化艺术中心,同时通过王力研究院、王力基金会、王力国学讲堂等传播传统文化,弘扬王力精神,传播博白故事,共同唱红博白。
  汇聚乡贤,助力振兴
  文化是客家人的源流、年轮和记忆,客家人崇尚文化、重教兴学。王力先生早年家境贫寒,仅念完初小就失学了。此后的10年,他刻苦自学,26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4位国学大师。27岁白费留学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实验语言学,他的文学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对自己家乡,一西博白的方音进行了实验和描写,对博白十声作了科学的阐释,对于中国现代音韵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王力先生从1932年回国直到1986年去世的50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还是在社会动荡的“文革”期间,无论他身在何处,处于何种环境,对语言学术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在博白这片土地上,王力无疑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是博白无可替代的文化象征。
  近年来,博白县把传承王力精神与深耕乡贤文化结合起来,以文化、人才为重点,积极在文化传承、公益慈善、创业发展、和谐建设等方面引导和支持乡贤搭建平台,让乡贤成为引领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1994年5月,由博白县一批离退休老干部牵头组织并经原博白县教育委员会同意批准成立王力奖学基金会,后改称为王力研究会,再定名为博白县王力奖学协会,至今已经历了26个春秋。协会每年均举行奖学大会,奖励品学兼优的王氏学子近1万人,其中,大学生、留学生2000多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而产业振兴,人才是关键。博白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实施“乡贤归来”“乡贤助村”“乡贤激励”计划,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大力推动“博商回归”,通过各地商会、在外商界人士创业促进会等组织,以乡情、亲情等为纽带,鼓励引导在外创业的乡贤回乡创业,参与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了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全县共引回产业项目186个,带动8.1万名群众发展产业。
  传承精神,加快发展
  王力先生于1986年病逝于北京,但他早在1980年便立下遗嘱:“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并不是为了穿衣吃饭。穿衣吃饭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本身还有崇高的目的,那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王力的妻子夏蔚霞在《我与了一》一文中写道:“他留学巴黎,获得博士学位后,并不想在国外谋职,过西方知识分子待遇优厚的生活,而是想赶快回国,为祖国效劳。”为祖国效劳,为人类造福,这一宗旨始终贯穿王力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博白经济社会发展,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大力推进“东融”“南向”发展。以龙潭产业园、白平产业园、博白城南产业园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入园项目建设,主动融人粤港澳大湾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围绕新材料、林产化工、健康食品、服装加工等产业,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落地建设,不断夯实博白发展后劲。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开展“城镇建设攻坚年”活动,大力打造桂东南次中心城市。加快博白客家书香小镇建设,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典范。开展“乡村振兴发展年”活动,补齐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建设短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大力保障社会民生事业。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实打实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保卫博白的蓝天碧水青山。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推进“平安家园幸福村屯”建设,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力推进健康博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身居外景即吾景,久住他乡即故乡。”转眼间,我到博白工作已经近5年了。在博白这片热土上,倾注了我的心血与汗水,凝聚了我的情感与智慧,寄托了我的梦想与追求。发展是最好的纪念,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全县上下正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敢闯敢干、不服输的客家精神,上下同心,攻坚克难,大力打造桂东南次中心城市,奋力谱写“新博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为中共博白县委员会书记)
其他文献
军队党代表、政治部等政治工作制度是孙中山先生在屡经挫折的情况下,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学习借鉴苏联红军的政治建军经验,联俄联共推进中国军队政治建军的产物。这种制度首先在黄埔军校实行,逐渐推广到新成立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时,国民革命军8个军都实行这一制度。这时期,李宗仁、黄绍竑等响应大革命的号召,积极与广东国民政府联系,实现广西统和两广统一,并将原广西陆军第一军、第二军合编组成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梦萦三江,茶香千载。”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香飘万里。三江茶品种繁多,品质上乘;三江人喝茶形式多样,茶味无穷。由于地处僻远山区,三江茶远不及西湖龙井知名,但三江油茶作为侗族独特的饮食方式,其醇香的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倍受美食大众的青睐。如果说“品茶三江,留香万代”,那侗家油茶不仅是三江茶文化香飘千年的代表,更是侗族同胞热情好客的一块“金字招牌”。  油茶的前世今生  据史料记载,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渐远了2017难忘的岁月,迎来了2018火红的年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共十九大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新的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也为文化新闻出版事业指明了方向。  明确方位才能找准方向。2017年是我国砥砺奋进,取得历史性变革的一年,对《文史春秋》杂
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萨”是侗语,意为“祖母”,有些地方也称“萨玛”或“萨岁”。在侗族所信仰的各种神灵中,“萨”为大。对“萨”的崇拜,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村寨中仍普遍存在,“萨”被侗家人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神灵。  关于萨的来源,有几种说法,在侗族的族源款里也有描述,一般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萨”是侗族的远祖母神,她生育天,生育地,生育众神,生育天上人间的万物;第二种,“萨”
她是谁?她便是我的好朋友屈婉晴。她原来和我是同班同学,还跟我是形影不离、情同姐妹的好朋友,可是她转学了。虽然她人走了,但她那股不服输的精神却永留在我的心中。她也让我明白了不能骄傲。  那件事发生在三年级。当时屈婉晴还没走,我写的日记被老师大大地表扬了一番,同学们都争先恐后要看我的日记。站在一旁的我昂着头,得意洋洋地笑着。正在这时,我走向后面的屈婉晴,说:“咱们是好朋友,要不要给你先看?”不料,她向
一天中午放学后,我从自家的信箱里取出一封信,是寄给爸爸的,寄信人地址是北方的一所大学。我赶紧跑上楼,把信递给了爸爸。爸爸打开信看完后高兴地说“这孩子果然没有辜负我的希望!”我莫名其妙地接过信,上面的署名是李建军。我出于好奇,追着爸爸问是怎么一回事。爸爸给我讲述起了一件往事。  六年前的一天,爸爸下班回家经过菜市场门前,见那里围着许多人,便挤进去看。一个又瘦又矮的孩子呆呆地站在中间,用惊恐的目光环视
我们不能像月亮一样用浮云遮住自己的伤痕,谁说失败是因为自己,谁说缺点是败笔,谁说菜刀太普通,切出的东西乏味而单调,只有缺刃的菜刀才能切出新感觉,只有把缺点open,open再open,晴朗的天空也能看见彩虹。释放缺点,做我自己,不再犹豫,不再躲避,从此不再为缺点烦恼!会笑的脸和会跳的心脏一样重要!谁敢说我们的缺点是错误,那么我们脱下鞋巴儿拍死他。  教师点评:“缺”是一种余地,是一种新的可能和新的
点、线、面构成几何图形,构成绘画作品,也构成历史。  细节、具体人(事)为点,有关属性连点成线,众多点线汇成一个个时代的横截面、一帧帧不同主题的历史画面,一个个时代连接起来、一帧帧历史主题画连成长卷,大历史的“庐山真面目”便显露开来。而欲感受历史之厚重、深邃、宏大,需接触具体的历史,让“抽象”变“具象”。  《毛泽东在运动战中善用“回马枪”》,一个个战例的精彩,实为“十六字诀”“十大军事原則”毛泽
上古时期,华夏先民观天文地理,察万物变化气机,创天干地支纪年法。其中的生肖纪年法,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依次代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属相)循环纪年,如2020年庚子年为鼠年。  生肖民俗,春秋时已存在。《诗经叫’雅》“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庚午吉日良辰,宜骑马出猎)中,将午(时)与马相对应。汉《论街·物势篇》完整记录的十二生肖与
我的爷爷王汝中,1914年6月生于江西省瑞金下坝乡(今瑞林镇)里布村,他16岁时参加了红军,1937年7月加入中国产党,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参加过著名的平型关、陇海、淮海等战役,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警卫员、骑兵连排长、连长,一一五师二网一营营长,多次负伤并立功受奖。解放后曾担任下坝公社副社长。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困富民安的和平年代,他始终践行着那颗赤减的革命初心,彰显